分享

中原地区何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区

 xianfengdui111 2023-10-11 发布于河北

原标题:中原地区何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石器时代田野考古工作全面展开,为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实物资料。新世纪以来,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动下,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中国文明起源理论,已普遍为中外学术界所接受。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所处核心地位和所发挥主导作用,已基本上成为中外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的一致共识。

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在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中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竺可桢先生认为,仰韶和殷墟时代,是中国气候的温和气候时代,当时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春秋时期,竹子、梅树等亚热带植物在《诗经》《左传》中经常提到。蒙文通先生曾提出“古代河域气候有如今江域”说,并从古代川流、湖泽、气候、物产、土质等方面推断,“古时南方实未若北方之宜于人生”:“河域支渠纵横,往来极便,江域以水盛辽阔,反障交通。南方土质涂泥,北方多宜稻麦。”《禹贡》兖、青、徐、豫诸州“乃当时气候最适宜之地。”温暖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中原地区是全国经济开发最早的地区,在唐代中期经济重心南移之前,中原和关中地区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洛阳、开封长期是全国的水陆交通中心,便利的水陆交通,促进了中原地区城市的繁荣与工商业的发展,洛阳、宛、郑曾是古代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汉唐时期的洛阳、北宋时期的开封,是闻名遐迩的国际大都会。

古代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在气候异常的低温、干旱、洪涝时期,较之于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等地区,中原地区受自然灾害危害的程度较小。王巍先生曾指出,公元前2000年前后,在全国范围内气候环境异常、灾害频发的洪涝时期,黄河中游地区地势高低错落,沟壑纵横,一般的洪水不会对人们构成太大的危害。与长江流域渗水性差的黏土不同,黄河中游地区属于黄土地带,土壤渗水性较好,洪水退后,农业生产可以较快地得到恢复。此外,黄河中游地区水位较低,粟、黍等旱地作物对抵御低温、旱涝能力比水稻强,农作物多样化等,使得华夏集团在气候异常面前,免遭劫难,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南方的稻作农业则遭到毁灭性打击,从而使得长江流域文明化进程一度中断。

学者并不否定公元前3000年前后,祖国各地各种考古学文化,多元并存,交互影响,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强势文化,盛极一时,均在某些方面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然迄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原以外的各地聚落数量锐减,规模显著缩小,“强势文化”相继消亡,文化发展水平倒退。中原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在广泛吸收来自各地区先进文化因素的同时,继续沿着原来的道路向前发展,夏朝国家的建立,标志着中原地区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处于中国古代文明核心地带的中原地区由于具有重要的地位而长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地处天下之中与古代王朝政治中心、战略要地

中原地区地处古代中国的中部,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西周青铜器何尊称洛邑一带为“中国”,《史记·周本纪》《论衡·谈天》《资治通鉴》等文献则分别称洛邑、洛阳为“天下之中”。明代学者张瀚犹称“河南当天下之中”,清代学者顾炎武继续指出,河南“居天下之中,咽喉九州,阃域中夏,锁天中区,控地四鄙,居南北要冲,水陆都会。”正因为此,中原地区长期为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史记·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地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隋唐、五代、北宋,皆建都于中原地区。中原地区是全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地区。中原地区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有“当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争”之说。《战国策·秦策》说:“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韩魏从,而天下可图也。”《战国策·魏策》中描述地处中原腹地的魏国,“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中原地区所具有的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古代中原王朝建立后,往往不断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影响,加强中央王朝与四土之间的联系。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持续大规模的军事征服和封藩建国,开拓出空前广袤的疆域,从而为统一的中原王朝奠定了政治地理基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巩固统一的藩属体制和边政管理模式。无论是王制时期的畿服之制,还是帝制时期的羁縻之制,灵活多样的统治策略,收到柔远怀迩之效,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繁衍扩大,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锻铸多民族的熔炉。自秦王朝建立以后,中华民族的历史以统一为常态,中国各民族间的关系以友好相处为主流,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些均与中原地区很早就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兼收并蓄,人文荟萃,文化发达,学术繁荣

中原地区地处“天下之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具有鲜明的兼收并蓄特点,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新的活力。学者对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总体趋势作过简要概括,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汇聚到中原,经过整合,形成夏商文明,又向周围地区辐射,到了商代二里岗期,商文化对周围地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促进了各地区的文明进程,使其逐渐融入以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体系中,从而掀开了中华文明和中华统一国家形成、发展的新篇章。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中心和中国古代主流文化、主导文化的起源地。春秋战国诸子学、两汉经学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组成部分。

古代中原地区思想活跃,学术繁荣,文学昌盛,艺术多彩,科技进步,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原文化在古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一直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夏商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礼乐文化,构成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迄西汉时期,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新儒学思想体系中,主导着古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走向。从先秦至北宋时期,中原地区是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发源地。古代中原地区人文荟萃,教育发达,名家辈出。东汉时期洛阳设有太学,隋唐时期东都洛阳设有国子监,北宋都城东京的国子监诸学和地方官学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书院教育的发达,促进了理学的兴起。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洛阳、开封汇聚了全国各类优秀的人才,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近年来,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动下,中原地区的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受到学术界空前重视。迄今为止,学术界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中,还存在着不少争议和模糊认识,但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根,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摇篮,则大体是不争的事实。

(周书灿,作者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河南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