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史丨为什么同样是张献忠的余部,孙可望和李定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人文之光 2023-10-11 发布于辽宁

在中国古钱币市场中,有这样的一款古钱币,叫做“兴朝通宝”。这种古钱币相信也让很多朋友会觉得陌生:中国历史上,没听说存在什么“兴朝”,又哪里来的“兴朝通宝”?其实,这种古钱币,是明清易代时期,张献忠的旧部割据云南的时候所铸造的。

1、清初乱世

明朝崇祯十七年,也就是西元的1644年,这一年李自成的大军进入北京,建立了大顺朝。在李自成进京之前,明朝的皇帝崇祯帝选择自尽。李自成在京城自立自己为大顺皇帝。

其实这一年在中国的大地上,除了已经去世的崇祯帝和大顺皇帝李自成之外,还有割据关外的清国顺治帝、割据巴蜀的大西皇帝张献忠以及在南方延续明朝统治的弘光帝。不过,随着清军入关,大顺皇帝李自成和大西皇帝张献忠相继遇害。也就二三年的光景,南明的弘光帝和隆武帝也都相继被清军杀戮。此时的华夏大地,似乎上演了清军追杀南明永历朝廷的戏码。但是很多人忽略了:大西军的残余势力在张献忠死后,辗转进入云南,并割据云南。而后作为第三方,在云南发行了兴朝通宝这样的货币。

当然,云南当地的乡民其实也不晓得兴朝是个啥,但是有一点是知道的:那就是天下的确乱了,大明朝可能真的没了。

2、孙可望的话语权

西元1649年,即清朝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这一年,大西军高层派人联系处于逃亡状态下的永历皇帝,并表示愿意和永历皇帝一起抗清。但是,作为大西军的话事人孙可望,向永历帝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永历帝要册封孙可望为南明的秦王。

要知道,按照明朝的规矩,是没有册封外人为王的先例。甚至弘光帝在位期间,考虑到吴三桂带清兵入关打李自成有功(按:按照弘光朝廷的想法,也是考虑请清军打农民军,所以弘光朝廷和吴三桂的想法起初是不谋而合),对朱家恩同再造,但即便如此,弘光帝也顶多派人册封吴三桂为公爵。(只不过当时吴三桂看弘光朝廷不成气候,便也没接受这个册封)。所以关于孙可望的诉求,南明朝廷和孙可望扯皮好久。

张献忠死后,大西军处于四王掌权体制:即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等人共同掌权。其中孙可望综合条件较好,所以四王里面,孙可望的话语权大一些。但是,小编之所以说孙可望的话语权略大,是因为孙可望虽然是四王的首脑,但是和张献忠的那种权威性是无可比拟的。

毕竟,对于创业状态的农民军来说,想要获得话语权,就得本钱上比其他股东高一些。

3、分歧

其实孙可望作为造明朝反出身的农民军头目,对于匡扶明朝也没什么兴趣可言。只不过清兵追杀太狠,迫使大西军不得不和南明合作。当然,孙可望渴望的是有一天,能驱逐走或者顶住清兵,然后废掉永历帝,自己当皇帝。

不过之后的一系列剧情,让孙可望的想法落空。那就是随着大西军和清军的交战,李定国战功增多,威望高于孙可望。在古代,武将功劳大了尚且能引起皇帝猜忌,更何况孙可望和李定国并非君臣关系?于是孙可望和李定国开始反目。甚至孙可望和李定国还准备武装火拼。最终孙可望没能斗过李定国,于是选择投降清朝。而李定国则一直坚持带着队伍抗清,直到永历帝被害以后,病死在海外。

其实不论是孙可望还是李定国,选择和南明抗清,都不是觉得明朝有多好,只不过大西军和南明,都有着抗清的一致性。但同时,因为人性使然,加之大西军的权力结构的隐患,导致了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反目,起初占据优势的孙可望逐渐失势,也成为了孙可望和李定国走上不同人生路的推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