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西口走到山西这个地方,有像毛笔一样的塔,有完整的长城兵营

 云水终南 2023-10-11 发布于陕西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哼着《走西口》的歌词,我走进了山西的河曲县。

没错,走西口走的就是山西的河曲县,这个用黄河名字命名的县。

西口古渡

西口古渡就在河曲县黄河东岸,站在这里岸右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渡,岸左是陕西省府谷县之大汕渡。

西口古渡历史悠久,原名“水西门渡口”,其历史可追溯至汉。宋设榷场,金设宣差,元明清更是繁华,商贾辐辏,船只云集。

清初在长城沿线的内蒙古、山西、陕西交界地区设置了“禁留地”,康熙年间,鄂尔多斯王贝勒阿松勒布奏请开放封禁地,愿与汉人同种同垦,自此就有了“走西口”一说,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前往蒙古,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走西口”的移民浪潮让河曲迎来了短暂的经济大繁荣。西门渡口也因此成为晋西北最大的水旱码头,每日可行船百十艘,京、蒙、冀、陕、秦、晋的商人纷纷到河曲开设商号,城内八大街店铺林立,仅钱铺、油酒坊、货铺、旅店四大行就有二百多家。

走西口》这首民歌,就是生离死别的悲苦艰辛。

我是在夜色中进入河曲县的,主街两个牌坊,一个是“九曲圣境”一个是“古渡新韵”。

河曲县不大,早上吃完饭,走到西口古渡广场,这里早已没有古渡的样子,现在是一个广场,除了一个孤零零练太极拳的,其他都是跳广场舞的。

广场上有两个老建筑,一个是禹王庙戏楼,一个是禹王庙正殿,禹王庙俗称河神庙。我到庙内拜拜,看到墙上还有残留的很多斑驳壁画,这都是清乾隆年间的痕迹。

下了戏台到路对面,就是静静流淌的黄河。

文笔塔

河曲第二个转的地方是白朴公园,其实到这里主要是看文笔塔。

白朴的名气很大,“关白马郑”元曲四大家,没有到这里来之前,我真不知道白朴祖籍隩州(河曲县)。其实白朴生于开封,他的义父是元好问。

这个文笔塔很有意思,看资料说建于乾隆年间,这是一个风水塔,从外形看像一个毛笔,据说筑于烽火台墩上,笔尖底座由三层条石垒砌,笔身全部由青砖白灰垒砌,实心,至顶部骤然缩回锥形。

我看过的风水塔不少,但是外形这么奇特的真是第一次见到,估计全国也就这么一个了。

“文笔”又称“状元笔”,造此笔意在“振东山之势”,以裨河曲风水。民间传说,夏至日出时笔影可达河西大口沟(即黄河古渡对面的内蒙)。

从外面看这个塔很壮观,远看就像是一个大烟囱,下面是一些名人题写书法诗文,据说可以登上台子,但是我去的时候大门紧闭。

罗圈堡长城

到河曲第三个地方是罗圈堡的明长城。

罗圈堡长城就是北纬37度农耕文明线的边墙,先一天我从内蒙龙口镇过来,在晋蒙黄河特大高速桥就看到了,距离河曲县城也就十几分钟车程。

绕着小路穿过大桥下,很快就到了村边,这里就有几个墩台,长城城墙依黄河岸边崖壁而修,控制着整个河曲东西往来的咽喉。

站在墩台上,看着这一段长城沿着黄河蜿蜒,甚是壮观。

不过罗圈堡进不去,里面正在施工,听长城下捡拾花生的老汉说村子已经搬迁,里面搞旅游建设。

罗圈堡是当年的兵营,明朝为了防止蒙古兵突破,沿黄河修筑了百公里的长城,建了四座大型驻兵屯粮的古堡军塞,桦林堡、楼子营、罗圈堡(旧志称鲁家堡)、焦尾城,四座堡城互为犄角,前前后后共一十六座营堡绵亘牵连。

站在长城上四望,大河奔流,下面黄河上的小岛就是娘娘滩,这也是黄河上唯一住人的小岛。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说汉文帝刘恒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就和他的母亲薄姬就被囚禁在这里,这也是娘娘滩名字的由来。

看资料,罗圈堡是明代九边重镇山西镇辖的重要边堡之一,是明“土木之变”后增筑重要边堡罗圈堡,正德十三年,明朝皇帝朱厚照还来过这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