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I专题系列④丨艺术家该怎么用AI?英伟达艺术总监这样说

 木蘭猫不睡 2023-10-11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在此背景下,Artnet新闻推出“AI专题系列”,以深度访问和圆桌的方式,多维度解析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与介入了当下的艺术与创作。

纵然AI生成算法是当下最时新、最前沿的艺术媒介之一,AI艺术及更广泛的科技艺术却并非诞生于一夜之间。自古以来,艺术与科学某种程度上在沿着不同的路径、使用不同的方法和语言追求着、试探着同样的东西:创造与革新、人类文明的增量。从上个世纪的贝尔实验室到目前的谷歌、英伟达这样的科技公司都在各种层面上支持科技与艺术相关的研究及实验、创作;不仅在于为艺术家的创意工作提供底层的技术支持,而是持续的成体系的对于科技艺术的关注、对于艺术发展的更多的可能性的支持、以及科技技术的革新对于艺术带来的更深远的创作力的解放。
目前,英伟达(NVIDIA)的3D建模工具、AI算法引擎及工作台、显卡等软件及硬件是绝大多数多媒体创意工作者的主要生产工具。本篇中,我们与英伟达品牌和活动设计资深艺术总监Heather Schoell进行了一场对话,她同时也担任英伟达AI艺术画廊的策展人。
作为生物化学家和数学家的女儿,Heather利用她在耶鲁大学获得的艺术学位,在科技公司工作,兼顾自己对艺术和科学的热情。在加入英伟达前,Heather在苹果公司任职长达13年,曾担任创意团队等多个不同职位。

Artnet新闻

×

Heather Schoell


图片

Q:和大家介绍一下英伟达的AI画廊背后的故事?它是如何成立的?
A:英伟达一直是人工智能业内最重要的开发者大会GTC的发起方及主办方。作为艺术总监,我一直负责GTC相关的活动。2019年我们筹备来年的GTC大会时,决定往前一步,做一些在常规的科技会议范围之外的更有创意的、有趣的尝试。当时有几个使用我们的模型及生成引擎来辅助创作的艺术家已经出现在我们的“雷达”范围内,于是我们想挑选一批艺术家,研究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并为他们举办线下展览。遗憾的是疫情使得2020的线下展览未能举而转为线上,但也使得我们决心将这个AI艺术展览企划长期进行下去。在过去的几年,我持续致力于了解更多的艺术家,使我们的AI画廊更加丰富。

图片“Refik Anadol: Unsupervised”展览现场,2022-2023,MoMA,摄影:Robert Gerhardt。艺术家Refik Anadol使用人工智能来解释和转换MoMA超过200年的艺术。他训练了一个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来解释MoMA收藏的公开数据,并将展厅环境的现场观众反馈输入纳入其中,影响不断变化的图像和声音。《Unsupervised》探索幻觉和非理性,创造了一种对艺术创作本身的替代理解。这个装置是基于区块链编码的作品,是Anadol艺术的公共记录

Q:Refik Anadol在MoMA展出的《Unsupervised》巨型装置作品也是基于英伟达的支持而创作,从Refik开始有灵感到最终在MoMA的展出,英伟达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是如何利用AI工作的?
A:Refik的作品依赖于英伟达的技术运行,我们与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线上看《Unsupervised》这件作品时,绝大多数看到的是视频录制。但是,这件作品在MoMA的视觉实际上是实时生成并运行、实时渲染的。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计算,因此没有人会看到相同的作品。这件作品还能够持续更新数据集、添加更多新的MoMA的馆藏画作并做出相关的算法的调整。这是一件不断“进化”的作品。
英伟达开发的人工智能工作台DGX STATION及图形显卡是支持这件作品的主要硬件。艺术家也使用了StyleGAN,这是我们的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AI建模工具。在《Unsupervised》的早期阶段中可以看到由某件名作逐渐流动着变形转换为另一幅为人所熟知的作品的动态,同时可以模仿某位名家的笔触、色调、风格,这就是StyleGAN达成的效果。此外,艺术家在我们的AI算法上层叠加了自己的算法和自己的数据操作,以创建其他两个作品,一个更富几何线条感,另一个则更具有流体动力学效果。

图片Refik Anadol,《Machine Hallucinations—MoMA Dreams A》,2021-2022

Q:据我了解,英伟达推出相关应用的一贯思路是尽可能地降低技术的使用门槛,令更多的没有技术背景的人也可以自如地使用AI。最近在业内盛会活动SIGGRAPH(国际计算机图形与交互技术年会)中,英伟达发布了最新产品的演示。今年大会的SIGGRAPH的主题是生成艺术,能否分享英伟达在这个主题下的最近计划?
A:在与生成艺术家合作的时候,他们常常将各种不同的模型串联在一起,使之成为他们自己的作品。他们不仅仅是使用现有的建模工具,输入一些数据和提示,然后输出图像,而是将所有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使其成为新的算法、新的模型,就像Refik在《Unsupervised》中自己基于现有的工具搭建的上层演化算法。在我看来,我们在SIGGRAPH发布的最让我兴奋的项目是Neuralangelo,目前还处于开发前期的研究阶段。我们希望发布了Neuralangelo的概念后,会吸引更多有想法的人来共同开发,然后将Neuralangelo纳入到他们的产品或技术中,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建设。

Neuralangelo: High-Fidelity Neural Surface Reconstruction (nvidia.com)

Neuralangelo很酷的地方是“转实为虚”。你可以拍摄一个现实中的物体或空间的视频来创建一个三维网格。然后,你可以将这个三维网格导入程序中,构建虚拟世界、创建角色或设计产品,制作雕塑等等。但你可以想象,如果你在其上叠加另一个模型,例如类似Mid-Journey的输入文本以生成图像的提示工程模型,就可以将这些不同功能的模型组合在一起,然后创建你自己的基于AR技术和AI生成算法结合的虚拟世界,以创作你的艺术作品或创意性体验。这种交互性和可拓展性会是我们目前的开发策略的基石。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用Neuralangelo和我们的新工具随意实验、试玩;并嵌入到他们原本的工作流和系统中,然后形成反馈,令这个建模算法能向前演化、迭代。

图片Neuralangelo: High-Fidelity Neural Surface Reconstruction (nvidia.com)

Q:可以想象,以这样的类似于共创与合作的方式,会出现很多有趣的作品。可否重点推荐一两件英伟达AI Gallery中的代表性作品?
A:基于我们刚刚讨论的两层式的工作流程的理念,Vanessa Rosa和宋婷的作品很值得关注,她们利用现有的软件及自己的创新,进行了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创作。Vanessa Rosa正在使用英伟达的Omniverse软件中的音频与模型进行互动。她亲手制作了表面上釉的真实人体头部的粘土雕塑,然后进行三维扫描,将其带入虚拟世界,并在Omniverse中应用Audio2Face的音频映射到面部的算法。接着,她生成了故事文本并使用AI生成的声音来朗读,将这个声音映射到她的粘土模型头部的扫描中,使得粘土的头像雕塑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开口说话。
宋婷也沿用类似的路径,以牡丹亭的意象为灵感,使用了她在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创作绘画和装置,结合Omniverse中的三维建模功能生成了这些作品。她将物理、虚拟等等所有不同性质的元素放在一起,最终生成影像作为呈现方式。

图片宋婷,《Peony Dream: Falling in Love》,2022年1月25日,AI-Human Collaborative Painting and Glass Prisms。宋婷的最新作品亦在英伟达的建模工具上结合自己的算法,延续了艺术家结合现实中的历史人文元素并在区块链及数字空间中进行转译演化的风格,例如庄周梦蝶、东南亚传统手工编织等;现于洛杉矶的4C Gallery《逆赛博格启示录》宋婷个人展览中展出

Q:你是怎么“发掘”到这样艺术家的?毕竟,很多数字艺术家并非来自传统的当代艺术背景,也有相当不同的从业路径。我可以想象,作为AI画廊,与传统当代艺术画廊认识、筛选新艺术家的过程也会相当不同。
A:与传统画廊的工作方式相同的部分有:追踪社交媒体上的相关标签和动向、展开各种公开艺术家作品征集、与学校美术馆等机构保持交流、同行引荐等等。但不同的是,在AI艺术领域,很多艺术家会因在使用英伟达的产品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主动联系我们,有时是技术或产品开发团队,然后再由内部的同事推荐给AI艺术画廊。
当我认识了艺术家之后,我往往会问艺术家一系列特定的问题,再综合评估他们的作品。这个问题列表包括了从技术到创意的方方面面,例如,他们在使用什么样的硬件?——这个问题出乎意料地有效,可以判断出艺术家对于AI的熟悉程度以及他们是如何与AI进行合作的。还包括了他们用什么数据集进行训练、如何使用云服务器、是直接使用Mid-Journey生成现成的图像还是有所转化等等。我们致力于将产品开发的越来越易于使用者上手,但也非常重视艺术家的创意,希望看到更多的艺术家用自己的数字训练集和自己改进过的算法来生成作品。

图片Vanessa Rosa,《Little Martians–A Brief History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Simulation》,2022。作品用手工制作的实体陶瓷片创作的经过3D扫描,然后转化为科幻宇宙中人工智能驱动的化身。故事中,陶瓷头像是人类纪念碑中的纪念品,早已在银河系中消失了。他们尽最大努力传播有关太阳系生命的故事,同时寻找资金来支持他们的模拟和研究实践

Q:从企业的角度,你如何看待AI艺术家在其创作中所面临的挑战和伦理考虑,例如版权和AI对传统创意工作的影响?
A:理解艺术家的数据集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展示那些优先考虑“数据起源”的艺术家,我们可以促进负责任的AI使用与推广。艺术家需要深入思考他们使用AI的原因,并确保使用AI的方式符合他人的期望。我认为这使得艺术家和设计社区在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方面处于非常强大的位置,因为我们能够考虑更包容和多元的视角,并以此为基础做出决策,包括使用什么工具和使用什么数据。作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共同愿景,同理心有助于考虑所有角度并在伦理上指导AI的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我前面提出的“艺术家使用什么数据集进行训练”这个问题至关重要的原因。一个负责的艺术家,不可以依赖甚至抄袭别人的数据集,并且能看到大数据模型训练隐含的歧视和刻板印象被重复、放大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思维训练,帮助人们识别自己获取的信息及观点,是否真的是“自我”的。
Q:在你对AI艺术家的评估中,你最看重的是艺术家的哪几个特性?这些特性中与传统的“油画”艺术家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何处?
A:相同的地方在于,我仍然需要知道,每个艺术家都有“非要选择这个媒介不可”的理由是否成立。对于AI艺术家,可以说模型算法与油画颜料的选取、数据集的训练与构图光影的调整都在思维链路上有相似之处。我需要问艺术家,是不是只有AI可以实现你的创作。另外,我认为所有成功的艺术家的关键都在于,他们的创作表达的概念与呈现是否能一致、自洽,艺术家的表达是否有足够的创意、引起观众的共鸣,等等。对于AI艺术也是如此。始于好奇心,开始实践、动手尝试,不畏惧未知,这是任何类型的艺术家都应有的心态。人工智能则是学习和试验自己的想法的绝佳工具。

图片宋婷采用她在现实生活中的夏天遇到的花朵作为数据集的基本素材,导入建模工具中。利用GAN(生成对抗网络)模型及AI,将它们转化、演变为独一无二的虚拟之花

Q:你如何看待AI生成的艺术的发展轨迹?AI生成艺术是否将成为现有艺术史的重要脉络的延续,还是开创全新的维度?
A:这两者并不冲突。首先,AI艺术有望使艺术表达民主化,为更广泛的、多元创意声音提供参与艺术世界的方式,我们将看到更多从未想过他们能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成为艺术家,他们也许这一次终于拿起了适合自己的“画笔”。其次,AI作为一种新兴但具有变革性的媒介,具有从过去的艺术传统中汲取灵感并开创前所未有的艺术领域的内在能力。《Unsupervised》基于MOMA馆藏所生成的新创作开创了先河,以后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仿佛有生命的、自我“进化”的作品。
Q:另一方面,从Refik的这件作品是典型的例子,展示了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已经改变,很多时候艺术家背后有一整个团队,甚至涉及商业跨界合作,例如与英伟达这样的科技公司。而科技公司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艺术生态中来。英伟达在这方面有什么计划?
A:其实这与目前的大型当代艺术的项目企划非常类似,艺术家的身份发生改变,更多的是创作、媒体公关、代理人等一整个团队的集合。对于AI艺术来说,我们常看见更为“艺术性”的创意主导人,和更为“技术性”的工程师、科学家的组合,甚至更多元的背景。英伟达希望能帮助并支持更多人能够互相理解、交流、共创,与整个生态一起成长。

撰文、采访丨Claire 黄韵奇

图片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