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火纷飞的中东小国约旦为什么能保住“和平”?图说约旦将两块土地租借给以色列

 A松毛岭634高地 2023-10-11 发布于山东

从罗马帝国到奥斯曼帝国时期,约旦(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叫“外约旦”)一直是广义巴勒斯坦地区的一部分。


巴勒斯坦人和外约旦人民族语言生活方式基本没有差别。只不过约旦人口稀少游牧部落更多,巴勒斯坦地区定居居民和更多,但本质上都是同样的族群。20世纪以来巴勒斯坦与约旦(外约旦)概念逐渐被区分开来与一战中奥斯曼帝国战败、英国委任统治巴勒斯坦地区有关。

我们知道1917年11月2日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宣布“赞成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内建立一个民族之家”,但当时英国并未统治巴勒斯坦。1920年,圣雷莫会议才将巴勒斯坦地区划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同年7月,法军占领大马士革。11月汉志王侯赛因的次子阿卜杜拉·伊本·侯赛因(圣裔哈希姆家族)奉其父之命,率军到叙利亚企图收复失地,驻扎在安曼,遂成为该地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奠定了以后圣裔哈希姆家族统治外约旦至今的基础。

1921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西部仍称巴勒斯坦,东部则称外约旦。英国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半自主的苏丹国,立汉志国王侯赛因次子阿卜杜拉一世为外约旦酋长国酋长。英国承认阿卜杜拉为外约旦的统治者,阿卜杜拉则承认英国的委任统治权。1923年外约旦进一步成为英国委任统治下的一个半独立的埃米尔国。这样就将现代巴勒斯坦与外约旦区分开来。

从地图上很容易发现当代约旦的国境线许多都是直线,而且呈现一个非常奇怪的L型,在东边,沙特的边境线如同一把笔直的刀子一样深深地插入约旦。外约旦的这些边界线正是出自当年英国委任统治时期的手笔。

巴勒斯坦与外约旦界线这种画法的动机是英国人在确定约旦的国界线时,首先考虑的是把它作为一个缓冲区,保证苏伊士运河以及石油运输管道的安全。同时,把约旦从巴勒斯坦地区单独划出,在地理上将沙特隔绝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之外,保证在英国势力范围之内的伊拉克石油可以通过约旦,巴勒斯坦顺利到达地中海。

1946年3月22日,外约旦同英国签订伦敦条约,废除了英国的委任统治,英国承认外约旦的独立(不过直到1957年约旦政府宣布废除《英约同盟条约》后,英军才全部撤出约旦)。1946年5月25日改国名为外约旦哈希姆王国。

外约旦独立的时期正好是泛阿拉伯主义盛行的时代。泛阿拉伯主义者一种看法:阿拉伯人已经有了很多国家,多一个少一个并无差别——所以后来在1958年2月,外约旦与伊拉克王国一度组成“阿拉伯联邦”。只是同年7月伊拉克爆发了革命,联邦解散。

这种思想也可以解释为何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巴勒斯坦分治计划,1948年以色列建立后,虽然中东战争不断,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无论约旦和埃及并不打算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而是倾向于把巴勒斯坦地区作为省份直接管理(类似外约旦与伊拉克的阿拉伯联邦模式)

例如1948年5月第一次阿以战争中,外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的土地。1950年4月,外约旦宣布与西岸合并,同时改国号约旦哈希姆王国。这也就是“外约旦”的概念正式演变成“约旦”的由来,尽管在1967年第三次阿以战争中,约旦河西岸被以色列占领,但是约旦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仍未放弃对约旦河西岸的领土声索,于1972年3月提出了“阿拉伯联合王国计划”

埃及也一样,1948年埃及占领巴勒斯坦加沙。1956年11月西奈战争中,加沙及其附近地区被以色列占领(不久撤出)。1967年6月再次被以色列占领。在此期间埃及总统纳赛尔也只追求埃及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管理,而对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不热心。甚至在1968年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首访莫斯科时,也被要求以纳赛尔随团成员身份出行。

不过,在1967年第三次阿以战争后,巴勒斯坦的建国呼声总体上趋于增强。1967年美国总统约翰逊出台新中东政策,首次提到“巴勒斯坦人”的概念。1972年,苏联与巴解建立官方关系。197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在公开演说中,首次提到巴勒斯坦人民有权建立自己的国家。1979年,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后,美国卡特政府调整巴勒斯坦政策,首次把巴勒斯坦问题当作中东问题的一部分,强调巴勒斯坦享有自治权,并敦促以、巴参照安理会第242号决议参加中东和谈。至此,美苏两极均赞成以“两国方案”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建国开始走上正轨。1987年,巴勒斯坦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

随着形势变化,1988年7月,约旦国王宣布正式中断同约旦河西岸地区的“法律和行政联系”,不再将巴勒斯坦地区视为约旦领土一部分,同意巴勒斯坦人民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在约旦国王同意以及阿尔及利亚的支持下,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届会议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闭幕通过了《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尽管此时巴勒斯坦国尚无实际管理的领土)。随后,在挪威、美国等国斡旋下,巴勒斯坦与以色列进行了谈判。

1993年8月20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会面后达成和平协议。9月13日,双方于美国白宫草坪签署了《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巴勒斯坦获得了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部分权力(不过2005年以色列才撤离加沙地区)。1994年10月,约旦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约旦的国界线至此稳定下来至今。


根据奥斯陆协议,约旦河西岸划分为三个区域:A区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完全控制;B区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和以色列共同控制;C区由以色列完全控制。奥斯陆协议规定这只是过渡方案,最终方案留待未来再议。

不过好景不长:1995年11月4日拉宾被犹太激进分子刺杀身亡,巴以冲突再起。2000年,以色列总理沙龙强行登上阿克萨清真寺广场,引发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

2007年哈马斯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部队在加沙地区交战,哈马斯获胜并完全控制加沙地区。不过后来在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调解下,法塔赫与哈马斯的关系趋向缓和。目前巴勒斯坦人民与以色列的斗争,仍然是巴勒斯坦地区的主基调。

2023年5月15日,联合国巴勒斯坦人民行使不可剥夺权利委员会举行高级别会议,纪念巴勒斯坦“灾难日”(以色列侵占巴勒斯坦人民土地的开始)75周年。这是联合国首次纪念巴勒斯坦“灾难日”。


战火纷飞的中东小国约旦为什么能保住“和平”?

英国陆军元帅韦维尔曾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出预言式的评价:他们在发动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之后,看似在巴黎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但实际上却制造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败了奥斯曼帝国,许多阿拉伯国家从奥斯曼帝国手中独立。中东局势不错,但英国支持建立以色列并违背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承诺,结束了中东的和平。时至今日,巴以冲突、叙利亚内战、“什叶派弧线”和“也门胡塞武装”,中东依然纷争不断,和平无望。但令人意外的是,约旦这个中东小国,邻国分别是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它的五个邻国中有四个处于战争状态,但约旦在中东的动荡中保持了国家的完整。乔丹的可持续性,乔丹是怎么做到的?

中东国家都是火药桶


约旦在哪里?

在地理上,约旦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西北部。由于其领土主要位于约旦河东岸,建国时称为外约旦。1950年短暂占领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后,外约旦接管了约旦河,并将国名改为约旦。虽然约旦河西岸消失了,但约旦从未改变过它的名字。

约旦地图


约旦国土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其中包括难民。约旦依靠约旦河,不缺水,人口众多,经济也不差。然而,乔丹本人却没有这么幸运。阿拉伯兄弟都盛产石油,但约旦根本没有石油储备。人均GDP只有4000美元,相比沙特阿拉伯的20000美元,实在是有点可怜。


乔丹早期并不“安静”。

的确,在约旦建国初期,这个小国并不“太平”。无论如何,他曾经“杀死”了以色列。乔丹建国初期的这种“倔强”,与乔丹“创世”的历史息息相关。

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巴勒斯坦领土指的是约旦河两岸地区。今天的约旦,当时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首先,在奥斯曼帝国崩溃后,应该在约旦河两岸建立一个单一的阿拉伯国家。不幸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被英国控制。众所周知,大英帝国是“布雷”高手。现在很多国家的领土争端都是“英国人给的”。乔丹本人其实就是英国“大慈大悲”的产物。

巴勒斯坦和约旦原属于巴勒斯坦领土,被英国一分为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选择与汉志地区神圣家族哈希姆家族合作,深入阿拉伯半岛。英国提出的条件是帮助哈希姆家族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哈希姆家族不知道英国的诡计,相信英国的承诺。当然,英国不会信守诺言。英国一方面利用哈希姆家族的影响力深入阿拉伯地区,另一方面又让尚未建立沙特阿拉伯的伊本·沙特攻打哈希姆家族的地盘。一家人向英国求助无果,被沙特一家打败了。

哈希姆家族勃然大怒,要求英国给个说法。英国认为这是错误的,只能承诺将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分给哈希姆家族族长的两个儿子费萨尔和阿卜杜拉。但不知道是英国人太小气了,还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影响太广了。英国人居然把巴勒斯坦的领土一分为二,只把约旦河以东的地区给了阿卜杜拉。要么不给,要么全给,但只给一半,正如英国所期望的那样。

此后,阿卜杜拉一直受到巴勒斯坦另一部分人的迫害。毕竟,约旦河两岸一直是一体的,英国无故强行将其分开既不合适也不合逻辑。然而,阿拉伯人的势力日渐式微,早已失去了大征服时期的辉煌。阿卜杜拉的哥哥费萨尔曾试图武装抵抗英国的入侵,但最终被击败。眼看武装抵抗无效,阿卜杜拉只好忍了下来。不开心当时,巴勒斯坦还没有独立,而是在英国托管之下,阿卜杜拉决定耐心等待。他相信英国的统治不会持续太久。现在英国委任期结束了,阿卜杜拉自然可以融入。巴勒斯坦领土。

或许,如果不是犹太人的话,阿卜杜拉真的会梦想成真。但没想到的是,二战后犹太人被纳入巴勒斯坦。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建国初期的边界划分


阿卜杜拉不明白,阿拉伯人也不明白。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犹太人要占领他们的土地,要求阿拉伯人赔偿犹太人。奴役犹太人的是古埃及人,把犹太人变成“巴比伦的俘虏”的是古巴比伦人,把犹太人赶出巴勒斯坦的是古罗马人,灭绝犹太人的是纳粹德国。从这个意义上说,阿拉伯人是对犹太人最好的民族之一。他们崇敬犹太先知,尊重犹太人的信仰,很少像欧洲那样掀起反犹浪潮。伊本·沙特在国际会议上问阿拉伯人:“为什么我们不允许犹太人在德意志建立国家,却要求我们为犹太人腾出土地?”能很好的反映出内心的困惑。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误解变成了暴力和谋杀。双方都损失惨重,英国作为代理人吃了不少苦头。为了逼迫英国人支持复国,犹太人不惜组织多次针对英国当局的恐怖袭击。英国人决定放弃监护权。于是,犹太人手中的巴勒斯坦问题很快被提交到联合国,联合国决定实施巴以分治。随着决议的出台,整个阿拉伯世界沸腾了。阿拉伯人的心态可以用一首不恰当的诗句来形容:“南村儿女,骗我老弱,忍为贼。”这种公然的挑衅和盗窃进一步激怒了外约旦人民。他们永远的梦想是统一约旦河两岸。他们没想到,巴勒斯坦不仅没有被纳入外约旦,反而给了犹太人建国土地。因此,阿拉伯世界决定以武力作战。


此后中东爆发了五场战争

可悲的是,阿拉伯人是软弱的。美苏为了搅动中东局势,方便自身渗透,决定“伸张自己”。最初,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时,外约旦军队取得了胜利,并迅速占领了约旦河西岸的大片地区。眼看以色列就要被赶下海,美苏急忙宣布暂时休战。乔丹怕美苏制裁,只能答应。

停战协定要求各国不得向交战国提供武器,但美苏两国却公开同意向以色列提供25000支步枪、5000挺机枪和数千万发子弹。“所有的恐惧都源于缺乏火力。”很快,以色列凭借自己的武器优势,压倒了弹尽粮绝的阿拉伯联军。外约旦没有妥协,但也只能接受事实。几年后,阿卜杜拉遇刺身亡,约旦统一巴勒斯坦的希望愈发强烈。此后,外约旦多次尝试恢复巴勒斯坦,均以失败告终。最后,约旦学会了与以色列和平共处,并与以色列签订了和平条约。

以色列和约旦的关系之所以用这么长的时间来描述,是因为过去几十年外约旦的动荡实际上是关于以色列的。以色列是美国和苏联钉在阿拉伯人身上的钉子。敲钉子,最先感受到痛苦的将是与巴勒斯坦关系最深的约旦。随着巴以局势缓和,约旦也逐渐平静下来。


为什么乔丹这么“安静”?


首先,抛开以色列和约旦的关系不谈,约旦自身的条件在某些方面是非常好的。约旦97%的人口是穆斯林,其中大部分是逊尼派。因此,中东地区普遍存在的宗教和教派冲突并不困扰约旦。其次,约旦的哈希姆家族是穆罕默德的后裔,声望很高,但政变后,该家族的王权并不强大,因此并未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当“春天”笼罩中东,阿拉伯各国独裁者相继倒台时,哈希姆家族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像叙利亚那样卷入内战。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贫穷。只要你在中东有钱,美国就想你了,说来也难过,美国想念的中东小国往往不得安宁。约旦没有石油,没有天然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激发不了美国的霸权欲。这样一来,约旦就可以凭借自身的种种优势置身于事外,在战火纷飞的中东地区过着小而透明但和平的生活。

图说约旦将两块土地租借给以色列的过程

1994年,约旦将两块土地租借给以色列。二十多年后2019年,约旦拒绝了以色列续租要求而收回了租借地。这一事件是约旦和以色列关系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两者关系的变化。

1.由对抗转向合作。

最初约旦和以色列处于对抗状态,在1948年爆发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约旦就是与以色列交战的五个阿拉伯国家之一。但是与以色列兵戎相见,并不意味着约旦与以色列之间不存在共同利益,其实双方在水资源分配、约旦河西岸日常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约旦一直试图尝试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


但是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战败,使得阿拉伯国家普遍产生了一种屈辱感,他们不愿意屈服,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报仇雪耻。所以在1967年8月的喀土穆阿拉伯首脑峰会上,“三不政策”横空出世,所谓“三不政策”就是对以色列不缔约、不承认、不谈判。在随后的很长时期内,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在公开场合与以色列接触都成为了禁忌。

在这种情况之下,作为一个严重依赖阿拉伯产油国援助的贫油国、一个人微言轻的弱国,约旦不可能冒险与以色列单独签署和平条约,所以在军事安全和领土边界问题都悬而未决之际,约旦和以色列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功能领域中进行合作,这些领域包括水资源分配、运输、农业、贸易、通信、疾病控制和难民问题等。

2.签署和平条约,租借土地。

在1967~1994年的这段时间内,虽然约旦和以色列在名义上仍然处于一个战争状态,但是他们在一系列特定的功能领域中达成了诸多合作协议,这种事实上的和平状态为两国最终签署和平条约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约旦和以色列最终实现和解也少不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那就是巴以和平进程的启动。


1993年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美国华盛顿白宫的南草坪签署了《临时自治安排宣言》,宣言规定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实现自治,以色列军队则从上述地区撤出。《临时自治安排宣言》的签订,标志着巴以双方正式启动了以“土地换和平”为特征的和平进程。而巴以和解为约旦提供了一个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机遇,这样约旦和以色列的和解也从幕后走向了前台。1994年11月26日,两国首脑正式签署《约以和平条约》,27日,双方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约以和平条约》以交换、租借的方式灵活解决了约旦和以色列之间的领土争端。其中,约旦同意将巴古拉、古玛尔两块土地租借给以色列25年,允许以色列农民继续在当地耕作,而以色列则承认约旦对这些土地拥有主权。

巴古拉又名和平岛,其位于约旦河与耶尔穆克河的交汇处,第一次中东战争时被以色列占领。根据《约以和平条约》中“双方边界线应该定于约旦河和耶尔穆克河的主河道中心线”的规定,位于约旦河东岸的巴古拉自然为约旦所有。而古玛尔则位于死海南部的阿拉瓦地区,以色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一直试图将阿拉瓦地区的边界线向东推移,而以色列在该地区进行扩张的动机主要有两个:一是出于安全考虑,即防止约旦境内的巴勒斯坦人发动袭击;二是为了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正式吞并了古玛尔。


3.收回租借地,顺应民意。

和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约旦和以色列结束了长达46年的战争状态,亦标志着两国通过合作与谅解解决了领土争端。在1994年以后的25年时间内,以色列可以继续拥有巴古拉、古玛尔两地,以色列公民可以继续在不受约旦法律法规约束的情况下,自由进出这两块区域,而且以色列还可以在得到约旦同意之后延长租借时间,但这些情景在2019年以后都消失了。因为在那年的11月5日,未能说服约旦延长租期的以色列,正式关闭了通往巴古拉的大门,而在次日,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也公开宣称1994年和平条约中的土地租借条款已经结束,此后约旦将在巴古拉和古玛尔的每一寸土地上实施全部主权。

那么约旦为何会不同意以色列延长租期的请求,而执意收回了巴古拉和古玛尔两地呢?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约旦国内民意的真实反映,约旦国民的半数左右为巴勒斯坦人,他们对1994年的和平条约一直颇有微词,而近年来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定居点、耶路撒冷地位、隔离墙修建等问题上不断损害巴勒斯坦人的切身利益,这直接导致约旦国民对以色列好感度的持续走低。在约旦国民看来,收回租借地完全是以色列长久以来的不当和错误行为造成的。


收回租借地反映了约旦对以色列的不满,但是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两国合作共赢的关系,也就是说约旦和以色列不会刻意打破1994年和平条约设定的框架,但是未来两国关系应该如何发展,仍然是考验两国领导人的一个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