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国第8日 Day 8 / 神童写的神书什么样

 Equanimity 2023-10-12 发布于湖南

早上在里昂的罗纳河旁跑了7公里。比巴黎气温高3度,跑起来舒服一些。这个河边非常适合跑步。

中午去了前同事家。他们的饺子皮是馄炖皮,方的,比较薄,透明。不过好歹包了一些,芹菜猪肉馅,盐放少了,但至少熟了。

数量不是很够(受制于女主人买的馄炖皮数量),后来靠茄子沙拉、红酒、奶酪和饭后甜点来充数。

里昂人喜欢鹅肝,很多菜里都有鹅肝,这个甜点梨里也放了鹅肝。

下午去街上逛了逛。Bellecour广场上人很多,无数人不戴口罩。商店里简直人挤人。看来人要么活着要么死去,就是不愿意啥都不干。

又来到这个喷水的小广场。

一家跑步用品店。

一个教堂。

里昂也有硬石餐厅。

晚上出去,想去师妹推荐的那个Brasserie Georges餐厅喝点啤酒,到了那里发现人山人海。外面排着长队,里面也很拥挤。

又折回Poelon D’or吃了一盘他们的名菜Quenelle。这是一种用鱼汤泡的面包。

跟儿子视频,他又让我回去一会儿跟他玩。可能中午喝了点酒的原因,有很强的负罪感,和一事无成的挫败感。我很久没有离开他那么长时间了。 

神童写的神书什么样

《人有人的用处》(The Human Use of Human Beings),(美)维纳(N. Wiener)著,陈步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出版,169页。原著出版于1950年。

作者Nobert Wiener出身犹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藏书很多,自小就立志把他打造成神童,19岁他就成了哈佛博士。后著述颇多,在数学、通讯/信息/控制理论方面颇有建树,被后世认为控制论的奠基人,以及现代人工智能的开创者之一。

这本书说了什么?

信息传播是个熵增的过程,宇宙必将走向衰亡,但人类仍然要努力创造和维持秩序。生物体包括人,实际上就是信息。语言能力天赋是人的本能。科学家们不仅应该知道怎么做,而且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有信仰和目的。科学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论。反馈是学习的模式。博弈论与社会控制。人能够开发出有自我学习能力的机器(维纳在书中探讨了可以下棋的机器,AlphaGo在70多年前就被预言了),但一定要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自由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和开放的心态对科学探索非常重要。

一些摘抄:

在一个非常真实的意义上,我们都是这个在劫难逃的星球上的失事船只中的旅客。但即使是在失事船只上面,人的庄严和价值并非必然地消失,我们也一定尽量地使之发扬广大。我们将要沉没,但我们可以采取合乎我们身份的态度展望未来。

总所周知,启蒙时期孕育了进步的观念。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对进步观念非常熟悉,但这种观念只是属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一个很小的部分。历史上渊源流长的宗教,比如天主教、新教徒或是犹太教徒,都不把尘世看作一块可期得到经久快乐的好地方;伊斯兰教对进步的理想也没有更多的接受能力,伊斯兰这个名称本身就意味着服从上帝的意志;至于佛教以及佛教中关于涅槃和解脱轮回的愿望,就更不必说了,它永远是和进步观念相对立的,而这,对于印度所有类似的宗教讲来,同样是正确的。之所以绝大部分宗教都忽略或者抵触“进步”这个观念,是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能指出世界的确有进步的地方——尽管随着时间流逝,有很多发明出现,但其普及率很低,而且这些发明只是程度上的变化,并非是质变。

然而四百年来,世界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美洲发现为开端的现代史,历史现象的整个尺度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之前,历史上的各种特殊事例都有充分的类似性,因为不同时期的社会机制都是相关的(科学的历史学与社会学也是基于这个概念进行论述分析的)。但现代史则是与过往全然不同的时代,人们根据这个时代不断“进步”的特征,断言既在继在美洲发现这个早期进步之后,我们便进入了一个永无终止的发明时期,进入了一个永无终止的发现新技术以控制人类环境的时期。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是如此彻底地改造了我们的环境,以致我们现在必须改造自己,才能在这个新环境中生存下去。我们再也不能生活在旧环境中了。所以,当我们发现作为信仰的“进步”,在某一天终会终结消退,我们便不由的产生一种悲观的情绪。但维纳认为,我们应该达观的看待“热寂”与“进步”之间的对立,虽然我们人类文明终究要消灭的,就像我们生下来都要死去一样。

维纳的另一个头衔是哲学家,在书中对法律、语言、学习、进步等的本质有诸多思考,可惜翻译的一般,我看的电子版有错别字,但不失为一部很深刻的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