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不是万能的 第十周语文课堂(4.22-4.26) 教学回顾

 艾密尔 2023-10-12 发布于上海

[摘要] 1.讲故事是最有效的方法 2.开启《三国演义》项目 3.课外朗读进展

[韵读成语]

学习进程加快了,回家作业是预习2组成语,但是课堂上我们会当场再学1-2组,平均每天学到3-4组。在做“我会用”选用合适的成语填空时,孩子们的反应速度是可以的。

我发现,最有效的理解方式还是讲故事

比如这一组:婆婆妈妈 喋喋不休 刨根问底 对答如流 五脏六腑 面黄肌瘦 肥裆大裤宽衫大袖 好戴高帽 无独有偶

我当场编了个小明的故事:

有个小学生叫小明,他的妈妈做事拖泥带水不干脆,说话也总是反复说(婆婆妈妈/喋喋不休),有一天小明回到家,妈妈发现他的外套不见了,妈妈就问:衣服呢?小明说:在学校。可是他眼睛不敢看妈妈。妈妈又追问:到底在哪儿?小明说:好像丢了。妈妈继续问:怎么丢的?(刨根问底)小明说得结结巴巴的,全然不像平时的样子(对答如流)。在妈妈的再三盘问下,小明终于交代了自己把外套送人的事。小明在路边看见一个讨饭的(面黄肌瘦),小明觉得他很可怜,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他,按理说小明是小学生,讨饭的应该穿不上他的衣服,可是讨饭的常年风餐露宿,身形十分瘦小,小明的衣服在他身上成了(宽衫大袖,肥裆大裤)。妈妈听后,批评小明不该把衣服随便送人,可爸爸却表扬小明心地善良。妈妈对爸爸说:你别总给孩子(戴高帽)!

没想到,第二天,小明在路上又碰上了另一个乞讨的,这次他把裤子送人了。类似的事再一次上演了,这样的事叫(无独有偶)。这下妈妈实在忍无可忍了,她的内心燃起熊熊烈火,什么都沸腾起来了?(五脏六腑)

“好戴高帽”在文中不能直接套用,要转换,有几个孩子注意到了,很棒。

我随口编的故事大概5分钟就讲完了,但孩子们听得很起劲,会很积极主动地去把成语和我讲的故事对照起来,想:这个地方到底该用哪个成语呢?

2年级教成语接龙的时候,听故事是他们喜欢成语接龙的理由之一,而今,这个法子又用上了。只是很多故事都是临场现编,自我感觉还不错,考虑下次把这些故事做个辑录,有时间和精力的话。

[中华成语千句文]

《秦皇汉武》语文·历史学习项目终于完结了,历时1个月,周五开始上《三国演义》,我采取讲故事的学习方式,要学生根据内容,回去准备一个故事,比如“梦中杀人”“割发代首”。后来发现重复的很多,比如有7个人都准备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如果我能事先把故事挑出来让学生们“认领”,可能效果会更好。

下周让学生把《中国历史》(三国卷)带来,千句文和故事结合着读。我会再设计一些三国相关的读写活动。

[宋词]

《日有所诵》“背诗”背了10首了,背得很顺畅,这给了我启示:既然只要熟读就能成诵,那为什么还要刻意追求在学完宋词就立即让学生把词背下来呢?

所以,我取消了复习环节,而是把重点放在把词读熟上。主要采取引读法来学习。

[课外朗读]

孩子们朗读满三个月了!

有的孩子朗读已经达100天,值得祝贺!

寒假开始,大部分人把沪教版语文书(三下)——部编版语文书(三上)——部编版语文书(三下)这几本书按顺序读了下来。

之后,我又带他们去图书馆借了一些书,包括《儿童文学分级读本》《新语文读本》《日有所诵》,2个星期,有的孩子一本读完了,于是再换一本。比如小张读完了《日有所诵》(5年级),继续读6年级的。等6年级读完,可以和同学交换读4年级的。

我考虑过,要不要全班一起换《日有所诵》(4年级)?后来觉得还是缓一缓,不要这么急于求成,3年级的这一本还有些诗篇没有讨论没有讲,让孩子们再多读一读。反复是教育要遵循的一大重要原则! 

[小结]

自觉最近自己的脾气越来越急躁,有时会突然化身泼妇,气急败坏地破口大骂。

才两三年的光景,人真的是变了好多。

我遇事一向淡定,大学同学蔡巧曾说我是她遇到过的最淡定的人。几年前开始教书,和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教师搭班,班里有个什么事,我处理完了,她常常对我投来诧异的目光,好像是在说,这么严重的事情你都无所谓?你都不严肃批评?她常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规矩一定要做,小事不能放过,不然班级就散掉了。她是发自一片真诚在教我怎么管理班级,所以我有时会板起脸批评学生,但纯粹是“表面文章”,我内心是觉得有点小题大做的。

但是没想到,面对学生,我竟然越来越无法保持淡定,最无法忍受的就是学习态度不认真,作业不做的,上课不听的,字乱写的,都会惹得我“怒火直冒”。发完火后,还会有种挫败感。

有位同事说过,做老师最悲哀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喜怒情绪是受学生影响的。无比同意。

反观自己真是可笑,心态亟须调整。

烦躁中,我拿起了骆玉明的《诗里特别有禅》,这本书当禅学普及读本,不如易中天《禅宗故事》幽默,当文学批评读不如孙绍振解读作品深入,还稍稍有点“鸡汤”,但我恰好需要鸡汤。

读到契此和尚的“退步原来是向前”,差点笑喷,一读骆玉明的解读,又觉得没错——从禅宗的思想来说,“进”或者“退”其实不过是人根据需要所做的假设,本身就是虚妄的。如果不能圆融地看待世俗的价值和行为常规,就会陷落虚妄的意念中,手舞足蹈,念念有词,归根到底,一场虚空。

我又读完了孙幼军的散文全集,孙幼军说生活中有3件重要的事:写作、教书、玩。我想,做一个“活泼有生气”的人是比读书更重要的吧,一些现在在师长眼里很是严重的事,过一阵子,或者长大之后再看,是不是就没有那么严重了呢?有的问题是不是我老师在庸人自扰呢?

我不自觉地打开薛瑞萍老师的书看,她的书就像迷迭香,总是有着镇静、安神的功效,当我读到下面这段话,我终于释然了。

“当一个孩子对功课及教师怀有深刻敌意的时候,一切的抓和补,一切的良苦用心,都只能激发孩子强烈而深刻的逃离欲望。

过分强烈的责任感,往往把学生和教师自己逼入死胡同。

有时候,“放弃”更是一种理智的关心。我们当在需要的时候走开、装糊涂——但却不是离开。

对于个别学生,适度放弃,既是一种无奈,也是对人情的理解,对人权的尊重,可能更利于这个孩子的成长。

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更不是。”

我的问题正是责任心太强,太要强,刚者易折,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态扭转过来,自己问心无愧即可。

原创 《秦皇汉武》语文·历史综合学习设计及作业展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