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级整本书阅读|《马鸣加成了小学生》交流课 教学反思&学习单

 艾密尔 2023-10-12 发布于上海
一、前情回顾

202397日的午会课上,我在全班面前从头到尾完整地读完《第一天上学》这个故事,算是正式把《马鸣加成了小学生》带到一(2)班孩子们面前,也拉开了本班“大声读”活动的序幕。

由于马鸣加的第一篇故事就博得了孩子们的好感,反响热烈,他们的积极性带动了我的情绪,基本做到了一天读一篇马鸣加的故事。有一天我没有读马鸣加,第二天就有小朋友来问:“老师,什么时候讲马鸣加呀?”与此同时,我很快和孩子们培养出默契——读前两篇时,我一读到底,然后让学生漫谈感想。从第三篇《五只书包》开始,我读的过程中会停下来和他们互动,一种形式是问简单的问题,一般提前设计,有时也会灵光乍现,即兴产生。另一种让学生简单谈感想。还有一种是用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合作读。一读到底和读中互动相比,我更喜欢后一种方式,它赋予学生更多身份,如合作讲述者,而不是纯粹的听众,它让学生更能浸入故事里。

和孩子们的共读时光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读《五只书包》时我们讨论自己的书包和别人的一样,怎么才能不弄混?小朋友说贴贴纸,挂挂件,第二天就有两个女孩子给自己的书包挂了挂件。读完《选大队长》后我们去操场做早操,高年级学生从面前经过,谢皓轩一脸兴奋地对我说:“老师,我看见大队长了!”旁边好几个孩子附和:“我也看见了!”读《最伤心的一天》,说马鸣加因为测验告诉前面人答案,老师不让他戴绿领巾,外婆说要去菜市场给他买五条绿领巾,我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王恭略站起来说:“不怎么样,菜市场怎么可能买得到绿领巾呢?”彭派接着站起来说:“就算买得到也不好,花钱买多贵啊,还不如自己织呢!”我真的要被小朋友的童言童语笑死。

二、设计思路

为了使孩子们对这本书的理解丰富和深入化,我想到了在读完整本书后上一节交流课。一般来说,交流课目标有这几个方面:梳理情节、感悟形象、探讨主题、学习表达、学会思辨。从体裁上看,这本书属于儿童故事,注重的不是塑造人物形象,而是事件展开,所以教学目标就设定为梳理情节和学习表达。

最终我选择以“讲故事”切入,设定了三个坡度。初级是根据时间线索找出对应的重要事件,连起来说。中级是讲完整的基础上,讲清前因后果。高级则是讲清楚的基础上,添加生动的表达。

三、教学反思

1.做得好的地方

设计了学习单,学习单和教学内容紧密关联,让学生提前预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让人惊喜的地方

对于只听了一遍故事,没看过书,刚入学1个月的一年级小学生,他们对故事的记忆力让人惊叹,甚至有些细节他们都记得很牢。比如章一潇能抓住最主要的情节,把《五只书包》简要复述出来,比如梁灏晟还记得马鸣加是在二楼看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操场上玩滑滑梯这样的细节。

我不是鼓吹小朋友的记性,事实上,理想的情况是班级人手一书,但现实做不到。有客观因素:书(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版本)绝版已久;有主观因素:刚和家长打交道,不敢贸然提要求。所以只能将就着以“我读你听”的方式开展这项活动。

3.有待改进的地方

(1)教学目标过高。

其实暑假里的学前班我就发现这个班的孩子识字率不高,倾听能力不强。但是教着教着,我就忘记了曾经的判断,过分高估学生能力了。交流课上到“概括图意”基本没问题,找出开头、经过、结果对应的事件OK,故事接龙一个人讲一部分情节也还过得去,但是要一个人把三段话串起来,学生就开始前言不搭后语了。

让学生品读好句的时候,我范读、指名读几遍后,齐读还是产生了很大困难,他们不认识字,句子读不下来。

(2)支架变阻碍。

我希望学生把故事讲得更连贯,前因后果讲得更明白,设计了板书“因为”,提示他们讲清楚原因。但也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本来按照自己的思路自由发挥,讲得好好的,看了板书,思路被打乱,反而不知道怎么说了。

4.整改方向

(1)下次再有“讲故事”教学内容,一定要理性,可以设计讲一段话,把过程讲具体,或者把一个短故事里的细节讲生动。

(2)还是要多创设让孩子和字打交道的机会,让他们尽早识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