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凡四 训》的向善之心

 春寒料峭 2023-10-12 发布于河南

2019年01月18日 10:03:48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任俊华

  核心阅读

  《了凡四训》勉励人行善,从“善”的内涵规定性、“善”的价值性等角度,阐发“善”文化对个体、家庭命运的重要意义。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心存一颗真诚的为公之心,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与人为善,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这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沧海之滨,欧亚东陆,卧着一方广阔而古老的土地。这里的山川大地,和风细雨,哺育着绵延不绝的炎黄子孙,孕育着淳朴、博大、深邃的中华文明。

  先秦时期,国家分裂,诸侯各自为政,战乱频发,而在思想界却掀起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思想创作的高峰,儒家、道家、法家、名家等纷纷各自立说,打造出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大浪淘沙的历史中,儒道佛三家不断经历着生存价值的考验,终能脱颖而出,成为中华文化因子中三颗璀璨的明珠,和谐、优雅地点缀在中华文明的庄严礼冠之上。到了明朝,经历了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思想洗礼,儒道佛三家已经水乳交融,作为一个“善文化”的整体而深深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基因里,塑造了传统文人独特的思想风貌和精神气象,《了凡四训》就产生于这个年代。

  《了凡四训》的作者本名袁黄(1533—1606),字坤仪,号了凡,浙江嘉善人,是明朝著名的官员和思想家。《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训子文》,俗称“了凡戒子文”,是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毕生学问,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全书共一万一千余字,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文章组成,思想核心是“改过积善”。“立命之学”与“谦德之效”是其晚年之作,主要是通过现身说法,讲明“命由我作”和虚己待人的道理;“改过之法”与“积善之方”是其早年之作,主要是通过列举实例,说明勇于改过与行善的方法。这四篇文章在《了凡四训》成书前就流传甚广,对后世道德伦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西方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纯粹的概念体系、逻辑建构,儒道佛三家的文化因子生生不息地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里,渗透在人们的思想、言语、行为之中,根植于百姓的人伦日用,洒扫应对、为人处事的整个过程。《了凡四训》主要表现了中华文化三方面的特质,即包容性、躬行性、向善性:

  其一,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基于传统文化两方面的特质。第一,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多样性视野。古人以“天下”的大局意识,汇聚天下英才之智,以多样性和谐共存的原则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同”方案。第二,儒家、道家为代表的本土文化涵养了深厚的本土文化根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积淀了充足的文化自信,以其扎实的文化功底从容地应对各种文化、思想的拷问与挑战。先秦时期,六经是中华文明的思想根基,《易经》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日新又新的精神,铸就了中华文明的根本气质。到了两汉之际,佛教思想开始传入本土,开启了中外文化思想碰撞、交融的文化自新之路。宋明时期,儒道佛三家彼此借鉴和吸收各自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为自身充实新的文化因子,《了凡四训》正是儒道佛三家文化合流的典型体现。书中出现了袁了凡等一批求取功名的儒者,云谷禅师、中峰禅师等僧人,以及以孔先生为代表的隐逸道士,他们共同寻找袁了凡命运之问的解决之方。《了凡四训》的奇特之处在于,它寻找到一个儒道佛三家共同关注的核心主题:改变命运,以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采用的方法:改过积善,成功地将儒道佛三家汇入同一个问题范畴,寻找解决方案。

  其二,躬行性。“知行合一”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了凡四训》讲述了袁了凡一生通过生活的点滴躬行改变命运的真实故事。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被称为“安身立命”之学,袁了凡依据其亲身实践,将传统文化中“改过迁善”的原理应用于生活,由此阐发一个道理:传统文化不是在纸上写的、口中说的,它的精神实质、伦理原则需要进入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境遇中去,引导思想和行为,如此才能呈现出传统文化深厚而鲜活的人文内涵,绽放出其绚丽、优美的理性之光。传统文化的“躬行性”,不仅表现为人的行为方式,而且求本溯源,讲究从人的思维方式到行为做出的连贯形态,甚至,它更注重存心之处。《了凡·改过之法》云:“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人们容易通过人的行为辨别善恶,而忽视其存心,于是中峰禅师云:“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袁了凡先生深得存心行善之旨,在云谷禅师的开示之后发愿做三千件善事,通过功过格逐日登记,历时十余年身体力行将三千善事做完。

  其三,向善性。向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了凡四训》作为一部劝善书,不仅勉励人行善,而且从“善”的内涵规定性、“善”的价值性等角度,阐发“善”文化对个体、家庭命运的重要意义。了凡先生能够改变命运,其坚守之、实践之的伦理原则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善”。《了凡四训》深度阐发了善的内涵规定性: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以善之真假为例,中峰禅师云:从存心上讲,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将向公之心为“善”的根本规定性,以向公之心的纯粹程度表达“善”之端与曲;以行善为人知否的结果表示“善”之阴与阳;以善行之影响好坏表达“善”之是与非;以善之意愿和行为结果的对应程度表达“善”之偏与正;以善心之真诚程度表示“善”之半与满;以善之为公心量大小表示“善”之大与小;以行善事的难易程度,表示“善”之难与易。改过迁善,对于个体、家庭的命运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积善之方》篇中写道:“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积善德,得善庆,对于个体和一个家庭而言,这是一个世代相传的智慧之理。

  21世纪,人类社会迈入了信息时代,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如果人民物质生活富裕了,就要致力于提升精神生活的品质,充实自身的精神世界:“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了凡四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典文献,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了凡四训》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支撑,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书籍浩如烟海。初学者可以通过袁了凡先生娓娓道来的质朴故事,管窥中华文化的精彩一隅。《了凡四训》的文理简约、通畅,深入浅出地抓住了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核心命题——行善,从善的实质与形式、行善的程度与方法等多角度、全方位地阐发“善”的基本内涵。

  第二,《了凡四训》为我们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华文化是崇尚“善”的文化,“善”的核心意义在于“公心利人”。《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心存一颗真诚的为公之心,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与人为善,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这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无论我们是什么身份,处在什么岗位,拥有多少财富,只要真诚地服务他人,勇于行善,耻于为恶,尽忠职守,就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使个体、家庭甚至国家,拥有更美好的前景和未来。

  第三,《了凡四训》可以鼓励当代年轻人自强不息,勇于奋斗,创造自己美好的前程。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这句话就是《了凡四训》这洋洋一万一千余言所要表达的思想。然而,行善有原则、有内涵、有方法。通过儒道佛三家师长的教诲,我们可以掌握改变自身命运、实践真善的正确途径。袁了凡先生以其一生的行善实践告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一纸空言,只要我们真去做了,依照其中的道理躬行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我们就会有收获,有进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