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技术分析到AI量化投资

 AI量化实验室 2023-10-12 发布于北京

昨天发了一个策略,好多朋友在问是哪一个APP,我在留言里回复了。

声明一下,这只是我调研的一个竞品,我自己研发了一套系统,用机器学习、强化学习来优化特征。

传统的技术分析,更适合“进化”成量化投资,技术分析比较容易量化。客观讲,各种技术指标,在机器学习里叫“特征”或“因子”。只是技术分析里,直接按指标给信号,而机器学习是通过标注数据,学习出其中的规律。

比如昨天说的,“布林带突破上轨”即买入,而“突破下轨”则卖出

再来看一个策略:

20天动量>8%时买入,20天动量为负时卖出。

相比买入并持有创业板指数的长期年化18.9%,最大回撤69.6%,我们只是用了一个简单的动量规则,即把年化提升至21.5%,而回撤降低到24.2%。

动量策略背后的逻辑就是趋势跟随。

但是这里存在超参数,比如为何是20天,15天或者30天会怎么样?另外为何是0.08,换成0.05会怎么样,有点凑策略的嫌疑。而且很多平台上,看回测的数据特别好看,就是这个原因。要凑一个策略特别容易。

比如上面的策略,我把标的改成沪深300的ETF,则年化收益变成3.5%。

看来还是需要“进化”到AI量化策略。

机器可以帮我们“优化”因子的权重,超参数择优。因为因子背后的关系并非线性,都是概率。

而有监督的机器学习,会涉及到数据标注的问题,而其实我们本身就知道历史数据,所以这里有一个比较方便的地方就是可以“自动标注”。

比如:计算未来五日收益率,去掉1%以下和99%以上的极值数据,并离散为20档分数,作为评估基金/股票好坏的标准。

仔细想来,这里是有道理的。价量上来看,短期(一周内)胜过长期。如果是长线,那就看价值面基本面了。技术面的影响相对更短一些。

这个比传统技术分析NB的地方在于,我可以盯整个池子,总有还不错的,比如ETF投资可以面向全球,不至于资金闲置。

找到优秀的因子是AI策略质量的关键。

bigquant开发的StockRanker,核心思想是排序学习和梯度提升树。 最后的分数是所有决策树打分的总和。决策树的结构、判定条件和叶节点的分数等等都是由算法在训练数据上学习出来的。将测试集数据喂给训练好的决策树,则可得到测试集数据数据在该模型上的分数,再根据分数形成股票排序、回归、分类预测,指导后续的买入卖出。

明天继续。

(公众号:七年实现财富自由(ailabx),用数字说基金,用基金做投资组合,践行财富自由之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