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交易为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AI量化实验室 2023-10-12 发布于北京

成为一个职业投资者后,就再也不用为五斗米而折腰,再也不用带着虚假的面具而活,也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

你已经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不再需要忍受无聊的人和无聊的事,你也可以不用和别人讨论、远离世界和喧嚣,每天都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沉思,总之,你终于跨入了职业投资人的行列。
可是众所周知,在残酷的资本市场上,长期而言,十人中,七亏二平一盈利。

作为职业投资人,你一定是最想成为十人中赚钱的那个,凭什么呢?

01 到底什么算”职业投资”人

大家对于职业投资,相信都非常感兴趣,包括我。

这里对于职业投资人,需要先界定一下,就是以投资为生,或者说以投资收益为主要收入来源。在这个定义下,基金经理,无论公募、私募反而不算在内,他们是拿工资和提成的,说白了,业绩好赖,工资照发,尽管会影响收成。如同公司里的销售一样,拿的是基本工资加业绩提成,做得好就多拿点,业绩不好就少拿。一家公司待不住换另一家,还是一个工作的逻辑。所以,“职业投资”反而更多指散户,尤其是离开的原有工作岗位,在二级市场博取收益的人。

当然,这只是严格的定义。一般来说,人的社会性,注定我们的生活也是多元的。比如雪球里做低风险的David,自己低风险投资比较有心得,然后全职做交易,而后又发了自己的私募基金,收管理费提成;还有很多投资大V,他们可能大部分的收入并非来源于市场,而是“知识付费“。——尤其是在这个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年代。

但是无论如何,你要言之有物,还得对市场有理解;你得拿出有信服力的战绩。好比张继科来教乒乓球一样,他如果来讲跳水,那说服力有限。

所以说自媒体写作更多是能力外溢的杠杆,而非以自媒体做自媒体。当然写作本身可以促进阅读、思考与认知体系化。

02 传统职业投资人是个什么样的群体画像?

社区里一个职业投资者写的“典型”的一天

交易主要还是被动交易,有一点量化的成份在。

然后分析财报,看行业网站,写投资体会在自媒体上创作文章。

仔细看了一些网上的帖子,关于“职业投资人”。

一个核心的共识就是——难。

有说比创业成功概率还低,什么十几年的历练。

然后看大家到底在研究什么:主要集中在两个点,一是研究公司,基本面、财报,关注行业等;另一个就是盯盘,看K线,找什么股性。

前者还有点意思,对于行业有了深度了解之后,容易对一些大的趋势可以有判断,而这一点,当前AI还有难度,当然财务分析AI是没啥难度了,而技术面上,基本就是AI的天下了,有啥盘好盯的。

正确的道理是自己投资成功,财富自由,而后全职做,只是不愿意再上班;而不是反过来,希望通过全职了,有时间能够投资成功,这个时候,你的心态就变了,对于涨跌特别在意了,反而容易失败。这与创业一样,已经实现人生自由的人,创业更倾向于创造价值,而愿意承担一些短期波动。

下面是一个大牛转私募后,依然被市场教训。

“十万起家”背后是一名名叫叶伟伦的“85后”。此人毕业于广州大学金融学,据传其在2007年接触股市,自2009年以10万本金到之后获得100倍的投资收益

其实这件事发生的2018年的熊市,其实如他所言,距离牛市真的已经不远了。

————“网络大V“十万起家”转战私募遭遇滑铁卢:12只产品5只提前清算,3只管理规模低于500万”。

其他观点:

很多时候天赋、努力、运气缺一不可,正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

所以各位要想好了,要不要花掉你毕生的精力和有限的时间投入到职业投资这条无尽的道路上来,或许真的应该多想想买什么ETF这个问题才更好。

我相信期货也有人真的能赚到大钱,就像彩票特等奖都有人中一样。但最终的财富还是认知的变现,看你的钱运气成份占多大,以及你是否有清晰的认知。你知道自己运气好,一把财富自由,然后转低风险,这是正道。

总结来说,如果你没有财务自由,不要做职业投资人;而你已经自由,则更加没必要。

所以,就是没必要。

当下很多人面临职场危机,“被迫”成为全职股民,说白了更多是一种逃避。

随着AI自动化、智能机进一步冲击,投资这个事情,至于没有全职的必要。

当然我相信,投资的能动性,在A股这样的市场,是有alpha的,可以增强收益的概率。

(公众号:七年实现财富自由(ailabx),专注普通人财富自由探索,话题覆盖投资理财、个人成长,案例分析等干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