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岁月中远行,关于阅读和行路

 AI量化实验室 2023-10-12 发布于北京

最近读老俞的“在岁月中远行”,有所悟。

年初数次计划着,要“坚持”写点东西。一来提供写作能力,二是梳理下自己的认知体系;三来可以“留”下点什么。

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

而写作的源头是海量阅读加深度思考,经老俞“提醒”,加一点就是行路。

写作是一种表达方式,另一种是演讲。演讲通常需要特定的人群,需要场地,需要精心的准备和信息的浓缩,而写作可以提笔就来,需要并不需要大块的时间 ,随时都可以开始。

之前计划了又放下的原因,受到“功利心”的影响。大家总说公众号需要特定的主题,需要迎合观众,这样才能聚一众的粉丝,进而才可能有所谓的商业的价值。典型的产品经理逻辑,自然不能算错。

可是,很多事情往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新东方转型做电商直播,大家不看好,他们自己也不看好。他们开始按原来那些网红主播一样,卖力的叫喊,可碍于知识分子的习惯,结果整成了四不像,自然没有看客。结果董宇辉不经意的“放飞”,放倒成就了东方甄选的爆红。

历史经验自然值得学习,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想到这里,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坚持写,倒逼自己坚持海量地阅读,成体系的思考。

但写什么?

一是我感兴趣且有所认知的,这一点很重要,像有些借着公众号红利崛起的自媒体导师所教的,就是找热点,蹭热度,短期也许有用,但对于自己成长无益,对于长期来看,没有积累,有如“浮沙筑高台”。

二是有体系,有认知,尽量有深度,不为定而写,尽量对自己有帮助,进而我特定的人群有帮助,足矣。

不设定特别的领域,关于成长,财富管理,投资;技术,历史,科普有意思的东西即可。

老俞的“在岁月中远行”,前半部分是游记,有去黑龙江漠河的,有京郊的,也有国外的。后半部分讲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游记里自然不仅限于纵情山水,所见,所感,所思。看着对岸的俄罗斯,想起故国旧土,也许你对普大爷的情感也会比较复杂,而不是一再叫好。

走过京西古道,目光所及,不再只是苍凉与破败,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里承担的京师与山西,内蒙的资源,贸易流通职能...

孔夫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读了很多东西,但会思考构建体系,那么你可能会更迷茫; 而成天只会瞎想但不去学习让你错乱。

如纳瓦尔在“纳瓦尔宝典”中所说的,商业技巧是不存在的,你应该读科技,数学和哲学。我自己本身是工商管理硕士,有同感,什么经济学,管理学,领导力听听就好了。商业的东西,大多是“事后诸葛”。甚至他推荐大家尽量读原作者,比如你想了解进化论,那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而不是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尽管后者也是一部经典之作。是的,所有人的论述,除了事实之后,都是自己的观点,观点就是或多或少融入了自己的价值判断的东西。

我们建立了逻辑、数学、推理这样的认知架构之后,更多要摄入大量的事实,这些事实,来自更接近一手资料的作者,或者是大家。

当然是起步的时候,只要能让自己建立起阅读的兴趣,读就是了,开卷有益。

希望自己可以坚持下去,也许有时候会忙。

用文字记录心路历程,在岁月中远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