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樨子”还是“稚子”?

 新用户3207Q4Og 2023-10-12 发布于北京

周一是世界读书日,要录制一期节目,我找了一些读书相关的诗句,发到群里请参与活动的同学对照标好认领。

其中有一句“映月疏梅入帘影,读书稚子隔窗声。”有一位学生问我他查到的是:“映月疏梅入帘影,读书樨子隔窗声。”应该背哪个版本,我第一反应是我背的应该没错,不过为了严谨,我还是查了一下,结果发现网上主流版本居然都是“映月疏梅入帘影,读书樨子隔窗声。”

我觉得有点儿奇怪,我不敢说自己读过多少诗,但“樨子”是什么意思,还真没注意过。我百度一查,居然没找到“樨子”这个词,多个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查,都是只在宋朝的几首诗中有这个词。

于是,我再查“稚子”有没有什么异体字,发现了问题的根源——“稚子”的异体字是“穉子”,和“樨子”很像,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这是在传抄甚至印刷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讹,后来以讹传讹了。

于是,我在表扬学生严谨查阅资料的同时,跟他说了我的观点:

【我查了一下,现在主流是“樨子”。但这应该是流传过程中的一种讹变,“稚子”的异体字是“穉子”,和“樨子”很像,在人们传抄的过程中,会出现以错传错的情况,由于宋代印刷术的发展,反而“樨子”成为主流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陆游本身写这个字是笔误。“樨子”大多是出自陆游的诗,后人校对极有可能是保持原貌。因为目前查“樨子”连这个词都找不到,宋诗并不追求古奥,诗中的词语一般都可以查得到。联系上下文推断,这个词也应该是“稚子”的意思,我又查了查带这个词的诗句,都是“稚子”的意思。所以做出这个推断。

但由于主流的版本都是用“樨子”,所以背“樨子”也不算错。】

我又进一步查了一下,在“古诗文网”上搜索,有8首带“樨子”的诗,其中有6首是陆游的,还有1首苏轼的、1首杨万里的。

萧然两别加,各携一樨子。——宋·苏轼《和陶止酒》
老夫假寐角巾低,樨子高吟两髦髧。——宋·陆游《夜坐观小儿作拟毛诗欣然有赋》
樨子问翁新悟处,欲言直恐泄天机。——宋·陆游《醉中草书因戏作此诗》
樨子犹读书,一笑慰迟暮。——宋·陆游《夜出偏门还三山》
映月疏梅入帘影,读书樨子隔窗声。——宋·陆游《燕堂春夜》
挟书旁观樨子喜,洗刀竭作厨人忙。——宋·陆游《咸齑十韵》
夜分到家趋篝火,樨子惊起头鬅鬙。——宋·陆游《夜归》
老夫欲醉金巨罗,樨子先唱骊驹歌。——宋·杨万里《初三日游翟园》

“稚子”的诗也并不太多,但除了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其余都是唐朝及以前朝代的: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南朝·江淹《杂体诗·陶征君潜田居》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唐·杜甫《江村》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唐·杜甫《狂夫》

在周汝昌老师选注的《杨万里选集》中:“穉子相看只笑渠,老夫亦復小盧胡 ”“穉子落成小金谷,蝸牛卜築别珠宫”,也都注释为:“穉子”,即稚子,小孩子。

突然发现“稚子”和“樨子”有明显的朝代之分,现在查古籍数据库不那么方便了——我有个大胆的推测,就是《稚子弄冰》也有可能写的是《樨子弄冰》,但后来发现找不到这个典故,从字面意思上也说不通,就改为更为通俗的“稚子”了。

由于之前惯用的古籍数据库还不能用,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晚上充值了国学大师,虽然还是运用逐页翻的形式找的,但还是看到古籍数据了。

《稚子弄冰》用的是“穉子”,《燕堂春夜》我查的四部丛刊和汲古阁的善本用的也都是“穉子”(不过,汲古阁的善本,用的字还是有误,但部首已经明确显示是“穉子”了)也就是本来就应该是“稚子”的宋朝写法。

包括杨万里这句:“老夫欲醉金巨罗樨子先唱骊驹歌。”在四库全书中也写作“穉子”。看来是后来从影印版向电子版转换的时候,识别出现了问题,导致现在的以讹传讹了。我错怪了宋代的印刷术,出问题的是我们的文字识别工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