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行黄沙道——另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

 新用户3207Q4Og 2023-10-12 发布于北京

很小时候就会背《早发白帝城》,上中学以后,才渐渐明白了意思,当时只是觉得“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太过于夸张的写法,本来李白就喜欢夸张,听着猿声,船已经过了三峡了,就算落差一百多米,也不能这么快啊。后来,到奉节支教,利用端午去了一趟三峡,只是坐船从奉节到宜昌,又回来。这才理解为什么李白那样写,三峡以巫峡最长,巫峡两岸风光一直保持相似的秀丽,当发现风景有所变化,已经几个小时过去了,刚才一直沉醉在看风景的痴迷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也是如此,和《早发白帝城》相似,都是回家的路,只是李白坐船行千里,辛弃疾步行四十里。李白没有写两岸的风景,但就算他上三峡时已经看够,被大赦的喜悦,也会让他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就算“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以李白对山水的热爱,也会不断欣赏赋诗。李白只是写他看过彩云,听着猿啼,就到了,而忽略了“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一旦亲身经过一次三峡,恐怕就能理解不仅是船快,更是风景留住了时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也是如此,昨天我们说过辛弃疾那“用之能行,舍之能藏”的胸怀,此刻他走在黄沙岭上,心情是愉悦的——赏着“月上柳梢头”“月出惊山鸟”,迎着夏夜的凉风,“临风听暮蝉”,“青草池塘处处蛙”,喜鹊声、蝉声与蛙声的欢闹间,仿佛一起在说着丰收。上阙光、影、形、声、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欢闹的盼望丰收的景象与心境。如果没有惬意的心态,很难感受到这些美好。

下阕,“月明星稀”,居然还下了两三点雨,苏轼在雨中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辛弃疾在豪放方面更胜一筹,因此并不是急于避雨,相反还会感到两三点雨与天外的稀疏的星光,共同构成了一片美好的夜色。朱自清也说:下雨的傍晚,“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从“稻花”“蛙声”可以推断出这是盛夏,盛夏晚间有清风明月,可见白天是比较热、比较晒的,此时了两三点雨,在清风的吹拂中,大概也会更增添一点儿清凉吧。

“旧时茅店”,在“路转溪桥”,突然就出现了——可见辛弃疾并没有急着找避雨的地方——黄沙道在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铅山。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所以辛弃疾对黄沙道是很熟悉的,倘若急着找地方避雨,那么他很快就知道还有多远就能到哪儿——但他却说“路转溪桥忽见”,说明他很享受清风明月、星稀雨疏的夜晚,很享受鹊鸣、蝉噪、稻香、蛙鸣的路上,不知不觉,就到了熟悉的“茅店”了——四十里的路,在他的眼中,只有路边的风景与美妙的和声,等回过神来,已经快到家了。

人在美好的心境中,往往能够达到心流状态,时间流逝,他却仍停留在忘我的心境中。

我们可以推断,辛弃疾此行是去看风景的,看风景看得忘我了,所以半夜才回家,毫无疲惫之感,归途依然兴致不减,在大好的心态下,写出了这则田园词名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