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从1976年开始无偿资助中国学生留学,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自己所资助过的学生,学成后必须回中国!

 新墨的图书馆 2023-10-12 发布于广东

引言:

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在中国留下了深刻足迹的法国人——让·德·米里拜尔。(下文简称让)他出生于法国巴黎,是一个有着浓厚历史兴趣和医学天赋的人。

让·德·米里拜尔的中国情缘

他曾经在法国和美国学习和工作,但是他的心却一直向往着东方的神秘和魅力。他于1976年来到中国,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系任教,一直到1993年退休,是该校终身名誉教授,也是世界知名的历史和医学专家,荣获法国最高荣誉勋章——拿破仑勋章,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在这期间,他不仅教授法语和法国文化,还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医学,出版了多部专著,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学生遍布中法两国,有些成为了政府官员、企业家、教授、作家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退休后,他选择留在中国、留在西安,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活动,直到2015年去世。他的一生是一部中法友谊的传奇故事,也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史。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令人敬佩的法国老先生吧!



让·德·米里拜尔的中国情缘让是一位法国汉学家,他曾经在中国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法语和法国文化,也是第一个在中国翻译《红楼梦》的外国人。他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但他的来到中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让出生于1920年的法国巴黎,他从小就对语言和文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他曾经学习过拉丁语、希腊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后来又自学了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等亚洲语言。他对中国的兴趣是在他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产生的。当时,他被派往非洲作战,他在那里看到了中国的无私援助,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勇敢印象深刻。他决定要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战争结束后,让回到法国,进入巴黎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学习中文。他很快就掌握了中文的基本知识,并开始阅读中国的古典名著,如《诗经》、《论语》、《孙子兵法》等。他特别喜欢《红楼梦》,认为这是一部描绘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杰作。他想把这部小说翻译成法文,让更多的法国人读到。让的愿望是来到中国,亲身体验中国的生活和风土人情,与中国人民交流和交友。但是,由于当时中法两国之间没有外交关系,让无法实现他的梦想。他只能在香港等待机会,期间他继续学习中文,并开始翻译《红楼梦》。



终于,在1976年,中法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让得到了来到中国任教的邀请。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并选择了西安外国语大学作为他的工作单位。他认为西安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是一个理想的学习和教学的地方。让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法语和法国文化,受到了师生们的尊敬和喜爱。他不仅教授语言知识,还介绍了法国的历史、艺术、音乐、哲学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对法国和欧洲的了解。同时,让也不断地学习中国的知识,参观了西安周边的名胜古迹,如兵马俑、华清池、碑林等。他还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与他们谈论各种话题,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感情。让在中国度过了十年美好而充实的时光。在这期间,他完成了《红楼梦》的法文翻译,出版了四卷本的《红楼梦》。



这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作,让用了他的心血和智慧,将中国的文化瑰宝呈现给了法国和世界的读者。他的翻译被认为是忠实、精确、优美的,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让在1986年离开了中国,暂时回到了法国。他没有忘记他在中国的经历和朋友,他继续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也继续研究和推广中国的文化。他曾经说过:“我是一个法国人,但我也是一个中国人。”他用他的一生证明了他对中国的爱和敬意。



让·德·米里拜尔是一位杰出的汉学家,也是一位真正的中法友好使者。他用他的行动和作品为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任教经历让于1976年来到中国,在西安外国语学院(现名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系任教,成为该校首任官方派遣的外籍教师。他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工作了21年,直到1997年退休。



让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期间,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条件,做出了许多贡献。他自费从香港购买了几十台录音机,分发给法语系的教师们使用。他还利用自己在法国的关系,为法语系引进了大量的法文书籍、杂志、报纸和录像带。他还组织了法语系的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如演讲比赛、电影展映、音乐会等。让不仅关心教学,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他用自己的工资和退休金资助了许多贫困学生和优秀学子赴法留学。他先后帮助了40多位学生实现了留法深造的梦想。他在送别这些学生时,都会嘱咐他们:学成后一定要回国,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民族做点事。让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的经历,得到了同事、朋友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和尊重。西安外国语大学聘请他为终身名誉教授。中国政府给他在中国永久居留权。法国政府授予他法国最高等级荣誉勋章——拿破仑勋章。



让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

让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也是一位博学的学者。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他曾说:“是西安神奇的文化,吸引着我来到这中国的文化源头,学习学习再学习。”让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走遍了陕西各地,考察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古迹,如兵马俑、法门寺、大雁塔、华清池等。他还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节日等方面的文化传统。



他用法语写了多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如《中国的智慧》、《中国人民》、《中国的节日》、《中国的宗教(孔、道、佛)》、《看中国人的世界》等。这些著作在法国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欢迎,为增进中法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他曾在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历时六年,完成了一部关于明代陕西地方官吏制度的专著《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关于陕西和西安府的研究》。这部专著在法国出版后引起了学界轰动,被认为是填补了明代地方史研究的空白。后来,这部专著被陆栋、郭太初教授等译成汉语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研究明代西北地区断代地方史的学术著作。



让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不仅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也体现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尊重和友好。他曾说:“我认为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在这个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中国人在很早时就能做出那么美的青铜器和瓷器,我感到特别惊讶。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灵巧的双手、聪明的智慧和善良的心,吸引我到中国来。”让不仅研究中国文化,还积极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他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法语和法国文化,同时也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他还经常在法国和其他国家举办讲座和展览,介绍中国的历史、医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和特色。他还帮助了许多中国学生和教师赴法国留学或工作,为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说:“我希望通过我的工作,能够让更多的法国人和西方人认识和理解中国,也能够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和欣赏法国和西方。”让对中国医学的兴趣让除了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外,还对中国医学有着特殊的爱好。他曾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国粹,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让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期间,结识了一位中医杨晨光。杨晨光是一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和高超医术的中医外科医生,曾经治愈过让患有多年的胃溃疡。让对杨晨光十分敬佩和信任,两人成为了知心好友。让对杨晨光的医术和人品十分钦佩,也对中医外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开始跟随杨晨光学习中医外科的理论和实践,阅读了大量的中医经典和文献,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千金方》、等。他还亲自参与了杨晨光的一些手术和治疗,如刮痧、拔罐、针灸、艾灸、切开排脓等。他对中医外科的奥妙和效果深感惊叹,认为中医是一门独特而高深的科学。让不仅学习中医外科,还将自己的所学所见用法语写成了一部专著《简明中医外科学》。这部专著是第一部用西方视角介绍中医外科的著作,从历史、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外科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这部专著在法国出版后,受到了西方医学界和汉学界的关注和好评,被认为是一部开创性的作品,为促进中西医学的交流和借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对中国医学的兴趣,也延伸到了其他方面。他还研究了中国古代社会与传染病的关系,写成了一部《中国古代社会与传染病》。这部专著从社会史和医学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各种传染病,如鼠疫、天花、霍乱、麻风等,以及中国人民如何应对和抵抗这些传染病的影响。这部专著展示了中国人民在与传染病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让对中国医学的研究,不仅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探索和广泛涉猎,也体现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和尊重。他曾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国粹,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法国人和西方人了解和欣赏中医,也能够促进中西医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让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和学者,还是一位热心的慈善家和友人。他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资助了70多名中国学生赴法国留学或工作,为中法之间的教育交流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让的高风亮节和乐善好施受到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尊敬和赞扬。他被西安外国语大学聘请为终身名誉教授,被中国政府给予在中国永久居留权,成为陕西省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外籍专家。他还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最高等级荣誉勋章——拿破仑勋章,这是法国总统代表法国人民对他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最高嘉奖。2014年,他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这是对他在中国做出的善举和贡献的最高褒奖。



让曾经说过:“我认为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在这个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和忠诚。他是一位真正爱中国、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为中国荣誉而骄傲的外国友人。他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洋教授”,也是一位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缅怀的“中国好人”。他作为一位法国人,对中国文化不仅有着理性的认识,也有着感性的尊重。他不断地学习和体验中国文化,从老子、孔子到兵马俑、大雁塔,从春节、中秋到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他都用心去感受和理解。他还把自己获得的法国最高荣誉勋章——拿破仑勋章转赠给了西安外国语大学永久收藏,寓意中法文化交流永远流传。他作为一位教师,对中国学生有着无私的关爱和帮助。他生活极为简朴,却把全部工资和退休金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残疾人等需要帮助的人。他义务帮助40多位学生赴法留学,为陕西地区培养了不少医学和艺术人才。他还把自己的遗体捐赠给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为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最后的奉献。



让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的老师、朋友和先驱。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法友谊的真挚和持久,也展示了一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我们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他在天堂安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