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忽略的历史,被遗忘的国王,巴以冲突的根源,解剖犹太教(中)

 Ztiger1980 2023-10-12 发布于广东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

上一章,我们分析了犹太教里的两个经典故事,“渡河而来的人”和出埃及,介绍了埃及的埃赫那吞一神教改革和波斯的拜火教,犹太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化,而这实际上也是所有国家民族的宗教发展演化的一个基本过程,宗教在这样一次一次的周期中强化和完善自己,从一个旧宗教走向新宗教又再次成为旧宗教。

这一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在波斯帝国灭亡后,犹太人进入到希腊化时代。

在巴比伦之囚这个大的历史事件之后,一般我们对犹太人的关注就直接跳到了犹太人与罗马之间的犹太战争,而这中间几百年的一段历史往往被我们忽略了。

我们需要把整个这个历史连起来,否则犹太人的起起落落,我们会只看到他们的落,对于犹太人自身而言,只看到自己的落,也是不利于完整的认识自身的,更加容易被宗教思想所控制。

希腊化时代,又分为两个时期,托勒密时期和塞琉古时期

2、介绍在希腊化时代出现的哈斯摩尼王朝

3、介绍希律王朝。

希律王朝是犹太战争之前的最后一个大的王朝,我们会讲述一个跟犹太教眼中形象不太相同的希律,犹太教里的希律是一个绝对的暴君,甚至我们会说,希律是犹太人真正的拯救者,然而在与宗教神权的博弈中,由于种种原因,希律最终没能完成这个任务,为后面的犹太战争埋下了伏笔。

时间拉回到公元前。

先知书

从公元前538年再次回到耶路撒冷,一直到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帝国消灭,犹太人度过了近200年安稳发展的时期。

波斯人把握着行政方面的权力,在巴勒斯坦驻扎军队,由总督向犹太人传达国王的旨意,所有的行政、军事、重要官吏的任免都由波斯人说了算。

除此之外他们不干预犹太人的宗教事务。

对待自己的拯救者,犹太人是感恩和顺从的,他们发扬着商业方面的智慧和才能,向帝国按期缴纳税金。

也正是经过这段时期的稳定发展,掌握宗教解释权的先知们成为犹太人日常生活的领袖,负责指导和裁决犹太人日常事务,并且形成了犹太人的世袭祭司贵族:奥尼亚斯家族。

先知们称自己是被神选中,替神传达信息,这些先知们的言行以及犹太教早期人物的故事传说,汇编成了《圣经》三部曲的第二部--先知书。

先知书总共16部,篇幅较多的4篇是:《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但以理书》,都是犹太教早期的人物,篇幅较小的12篇中最后一篇《玛拉基书》,约形成于约于公元前430年。

被忽略的历史,被遗忘的国王,巴以冲突的根源,解剖犹太教(中)

在波斯帝国灭亡后,犹太人进入了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时代-托勒密时期

公元前336年,马其顿王国的腓力二世被波斯刺客杀害,20岁的亚历山大继位,开启了帝国之旅。

马其顿位于希腊的西北方,和当年秦国在中国的方位相似,在希腊城邦的雅典和斯巴达内战之际,马其顿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早几年前,公元前342,42岁的亚里士多德(希腊三贤之一)接受马其顿的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的老师。

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深受希腊文明影响,他在一切征服之地推行希腊文化、希腊的风俗和文字,小亚细亚、埃及以及犹太人所在的地中海东部由此进入到持续300年的希腊化时代。

被忽略的历史,被遗忘的国王,巴以冲突的根源,解剖犹太教(中)

亚历山大东征

在最开始,亚历山大认为希腊文明是真正开化的文明,而其他非希腊地区都是野蛮的,在吞并波斯帝国后,亚历山大逐渐认识到波斯人和希腊人一样具有杰出的智慧和文明。

同时亚历山大也明白,仅靠马其顿人和希腊人的军事力量,是无法统治广袤的帝国疆土的。

出于统治一个庞大帝国的客观需要,亚历山大产生了一个伟大的设想:要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融为一体。

于是亚历山大在征服的这些土地上更多地沿袭旧制,擢用降臣,招募当地人补充军队。

他还模仿东方君主的穿戴服式,头戴波斯王冠,身穿米底绛袍,要求臣民向他行叩拜礼。

而这些做法,也引起了原来的马其顿将领和士兵们的不满,亚历山大用极其严厉的手段对待反对者,甚至不惜诛杀一些战功卓著的老将和近臣,就像摩西一样,绝不手软。

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迦南地区时,犹太祭司们决定放弃抵抗,欢迎征服者亚历山大,而亚历山大也像波斯帝国一样对犹太人采取友好政策,允许犹太人遵守自己的律法,拥有土地和家园。

公元前323年6月初,亚历山大突然病倒,到6月13日溘然长逝,年仅33岁。

帝国随即被亚历山大的部将们瓜分,分裂为一些独立的王国,其中最大的三个王国是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30年),塞琉古王朝(公元前312—64年)和马其顿王朝。

被忽略的历史,被遗忘的国王,巴以冲突的根源,解剖犹太教(中)

分裂后的亚历山大帝国

托勒密王朝占据着埃及,塞琉古王朝则占据着包括叙利亚在内的西亚大部分领土,犹太人所在的巴勒斯坦成为两个王朝争夺的对象。

一直到公元前198年,塞琉古安条克三世击败托勒密五世并占领耶路撒冷之前,耶路撒冷都主要由托勒密王朝统治。

托勒密是亚历山大镇守埃及的总督,在亚历山大死后18年,宣布独立。

亚历山大征服埃及时筹划并兴建的亚历山大城,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也是地中海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被忽略的历史,被遗忘的国王,巴以冲突的根源,解剖犹太教(中)

地中海明珠亚历山大港

托勒密王朝延续了亚历山大的政策,宽松的氛围和更好的贸易条件,使得许多犹太人自发地移居到更加繁荣的埃及,在埃及的犹太人口一度超越本土。

当时的托勒密二世希望将世界上所有的书籍都复制一部,放在亚历山大的皇家图书馆中,其中就包括犹太人的《圣经》。

托勒密二世起草了书信给耶路撒冷的犹太大祭司以利亚撒,信中请求大祭司从每个支派中各挑选六位学者担任翻译工作,这些人必须品德高尚,通晓律法,并以释放十万个犹太人表示友善。

犹太人十二个支派,分别六人, 总共七十二人,来到亚历山大后,被安排到在一个安静的小岛上,合作翻译了《七十子译本》。

《七十子译本》是《圣经》最早的希腊文译本,最初只包括《摩西五经》。

正是由于被翻译成了希腊文,犹太人的经典《摩西五经》才得以保存下来,而许多同时代的作品则因为后来的犹太战争最终失传。

佛教在中国早期的传入,是从翻译开始,在翻译的过程中,佛教从中国的道家文化里面找到了相应的名词和概念。

同样的,犹太人在使用希腊语翻译《七十子译本》的过程中,也用到了古希腊哲学中的思想,逻各斯等等。

这是犹太神学和古希腊哲学开始融合的第一步。

这个希腊文版本的《圣经》,也是最早的基督徒接受和使用的版本。

犹太人希腊化的效果怎么样?

在语言和教育方面,希腊语成了犹太会堂的交流用语,进入犹太人的宗教生活,希腊式教育在犹太人社区内逐渐传播开来,并大受欢迎。

而在生活习俗方面,犹太人的希腊化是有限的。

犹太教的传统习俗要求妇女不能露出肌肤,否则将亵渎上帝,而希腊人则没有这个顾虑,他们推崇身体自然的美感,在各种竞技活动中都是裸露身体。

被忽略的历史,被遗忘的国王,巴以冲突的根源,解剖犹太教(中)

古希腊奥运会

犹太人的先知们对此的处理是:禁止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交往过密,不允许他们去竞技场。

希腊化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效果呢?

对于以经商为生存之道的犹太人来说,沟通对于经商来说尤为重要,而语言的学习也就成为必须,人们常称赞的犹太人的语言能力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是适者生存,逐渐积累而成的。

和犹太人擅长语言相对的,就是犹太人不擅长运动竞技,背后的原因都来自宗教的引导。

因此犹太人语言和教育希腊化,生活习俗方面则被继续约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我们在上一章把有神的宗教,比喻成细胞壁,一些生存在比较恶劣环境下的细胞,为了对抗外界环境的侵扰,它们就会形成一种只能允许一些特定的营养物质进入的细胞壁,犹太人经历两次流散形成的犹太教,俨然就是这样一种细胞壁。

犹太人因为这种细胞壁的存在,使得他们只能吸收到外界某部分的营养。

当一个人从小到大接受教义的熏陶,就自然深深地形成了这种特点的意识。

这就好比人不同饮食习惯的形成,中国北方的人喜欢吃面,南方的人喜欢吃饭,都是因为从小培养了对应的饮食习惯,导致身体在长期适应中产生了特别适合消化吸收面或者米饭的系统,于是喜欢吃面的就会愈发排斥吃饭,喜欢吃饭的就会排斥吃面。

扯得远了,之所以我们能用各种不同的类比,背后是基于我们的哲学逻辑:万物相通,都是根据混沌博弈的规律运行。

在托勒密时期,犹太人的地位逐渐上升,最开始许多犹太人被招募为雇佣兵,后来许多犹太人被政府聘用服务于图书馆,再后来又有许多犹太人被政府吸纳成为高级官吏。

犹太人自己的聪明勤奋,商业贸易方面的才能是地位上升的最重要的原因。

最终犹太人在埃及的地位介于统治阶层马其顿人、希腊人和社会底层埃及人之间,我们看到今天犹太人在美国的地位的变化,和这段时期如出一辙。

这个时期,产生了一个世俗化的犹太贵族,多比雅家族。

这个家族深得托勒密政府的信任并被委以军事殖民地统帅的重任,他们对希腊化抱有开放的态度。

在托勒密时期,这个家族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犹太人另一个以奥尼亚斯家族为代表的犹太世袭祭司贵族掌控着犹太人的方方面面。

托勒密时期希腊化对犹太教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就是培育了像多比雅家族这样的,世俗派或者说改良派。

以大祭司为代表的保守派,坚决维护犹太教的传统;世俗派,渴望改变现有的体系。

在托勒密时期,两边也有斗争,不过大体上还维持着平和,多比雅家族与奥尼亚斯家族通过联姻的方式保证自己的利益。

局势很快有了转变。

希腊化时代-塞琉古时期

公元前221年,托勒密四世继位,这是一个昏庸且沉迷于享乐的君主,托勒密王朝开始衰败,王朝的衰败又引发了埃及人的叛乱,使得托勒密王朝愈加虚弱。

而在公元前223年继位的塞琉古王朝第六任国王安条克三世,则是塞琉古王朝最优秀的君主,在东进战役中所向披靡,一直打到印度河边。

此消彼长之下,公元前198年,塞琉古王朝在第五次叙利亚战争中取得了帕尼翁战役的胜利,占领了埃及部分领土和耶路撒冷。

此时犹太人的地盘依然被允许作为半自治州存在。

而局势再次转变。

叙利亚战争的胜利以及东进战役的成果可能冲昏了安条克三世的头脑,使得他以为西边的势力也一样不堪一击。

安条克三世认为自己远远超越了前人,却不知道胜利当中,有托勒密王朝自己一大半的原因。

而且这一次战争也并没有完全拿下埃及,本来是给了安条克三世一个提醒,但是安条克三世在自我的膨胀中,犯下严重的战略错误--进攻希腊本土,发动罗马-叙利亚战争,和新兴的罗马展开决战。

这无意中促成了当时希腊各路势力的联合,帮助了罗马完成扩张和统一,包括当时的托勒密王朝也暗中支持罗马。

公元前190年,塞琉古在与罗马人的马格尼西亚战役中彻底失败,失去了东地中海的霸权,并且欠下了一大笔赔款给罗马,国力开始衰退。

还记得德国一战失败后,面对巨额赔款,纳粹主义开始流行。

同样的,战败的压力在塞琉古内部传导的结果,是塞琉古统治者采取了激进的政策,在其统治地区强行推行希腊文化,希望能靠着宙斯神的信仰来团结臣民以应对局势。(这是从好的角度的分析,如果从带有一点恶意的角度来看,塞琉古看中了神殿的财富,总之这都是压力带来的结果)

公元前186年,安条克四世开始强迫犹太人接受希腊文化、禁止割礼和守安息日等,耶路撒冷的圣殿被用于祭祀宙斯。

这个时候,我们前面讲到的多比雅家族和奥尼亚斯家族出场了。

当安条克四世希望推行激进的希腊化时,在犹太人内部就是这么两派:

保守派奥尼亚斯家族,坚决维护犹太教的传统和自己的地位,反对安条克四世;世俗派多比雅家族,渴望改变现有的体系,支持安条克四世。

世俗派通过敏锐的洞察,利用保守派内部的缝隙,开始了谋划。

通过一招调虎离山之计,大祭司奥尼亚斯三世被骗离耶路撒冷,其弟耶孙自动取得了代理大祭司的位子,耶孙同世俗派结盟,以缴纳高额贡金和许诺推行希腊化为筹码,从安条克四世那里买到了正式的大祭司的职位。

奥尼亚斯三世得知后,则率领大批犹太人来到埃及。

之后不久,世俗派的麦涅劳斯通过许诺国王更高额度的贡金取代耶孙成为大祭司,耶孙逃往约旦,奥尼亚斯三世被暗杀,两派的斗争以世俗派的彻底胜利告一段落。

有了世俗派的支持,安条克四世激进的希腊化政策得以推行,公元前167年12月,圣殿本身正式改作宙斯神祠,猪肉被献上祭坛。

似乎,犹太人的彻底希腊化已经近在眼前了,然而别忘了,世俗派答应的条件是远高于最最开始的贡金,而这些贡金都来自百姓。

当人们在一个统一的目标的指引下,比如虔诚的信仰,缴纳非常高的贡金或许还能够忍受,然而推行希腊化,却是将这个信仰彻底推翻。

统治者没有意识到,激进的希腊化和高额的税负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不可兼得,两者同时实行,就会导致人民的强烈不满,社会的剧烈动荡。

于是叛乱产生了,一个乡村祭司家族马加比家族以守护传统的口号,带领犹太人发起了著名的“马加比起义”。

公元前164年,犹太人以游击战的方式夺回了耶路撒冷,恢复了耶和华崇拜,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于是有了光明节,不过此时依然归塞琉古统治。

公元前162年,安条克的继任者德米特里一世试图妥协,废除了原先的政策,任命阿耳基慕为新的大祭司,马加比的犹大反对这一任命,再次进军抵抗。

公元前161年,犹大获胜,进入耶路撒冷,成为这一地区的主人,并随即投靠了罗马,罗马自然很高兴地接纳了犹大,批准犹太人享有政治自由。

此时犹太人暂时还没有大祭司。这个位置的暂时空缺着,主要原因是这个时候不管是罗马人还是犹大都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在整个历史背景中,塞琉古的不断衰落和罗马的崛起是最重要的因素。

而马加比家族到底是为了维护犹太教的传统、反抗希腊化还是更多地为了自己的利益,很快就会见到分晓。

公元前160年,犹大在与塞琉古的正面对抗--厄拉撒战役中战死,他的弟弟约拿单·亚腓斯成为首领。

此后不久,塞琉古内部分裂加剧,塞琉古的德米特里一世是通过篡位掌权的,德米特里一世的反对者,狄奥多特等一众势力扶持亚历山大(自称是安条克四世的儿子)为国王。

双方都对约拿单采取拉拢,许诺各种好处,亚历山大提供了更优渥的条件,其中包含任命他为大祭司。

于是约拿单改变一开始支持德米特里一世立场,并与亚历山大结盟,支持亚历山大打赢内战。

公元前153年,约拿单正式身着大祭司的服装,成为大祭司。

约拿单在这次事件中押对了宝,德米特里最后于前150年失去王位和性命,亚历山大打赢内战,成为塞琉古帝国唯一的国王。

在这整个事件中,马加比家族从原来反抗希腊化,反抗塞琉古,为维护传统而战斗的一方转变为了塞琉古的维护者,为自己的政治利益而战斗。

公元前147年,塞琉古帝国内战再度爆发,约拿单在两股势力中再次反复横跳,最后被狄奥多特设计杀害。

公元前143年,约拿单继任者西门与塞琉古订立协议,获得独立,国号哈斯摩尼,纪念马加比曾祖父的功德(这个功德可能正是马加比家族成为当地祭司贵族的原因)。

这是自公元前586年国亡后,犹太人再次成为独立国。

这样的胜利,对于犹太人的信仰来说, 是一次净化和强化。

这种净化表现在对本来已经部分希腊化的回潮,犹太教回归到了原本的样子,并且还强化了原来排外的部分,但这使得它几乎彻底地失去了改造自己的可能,其实是一次退化。

今天我们结合混沌博弈来看,犹太人之所以能够获得胜利,最重要的原因是外部的,塞琉古的衰落和罗马的崛起,犹太人对抗塞琉古投靠罗马,使得自己在这段历史中找到了生存空间。

不过那个时候的犹太人自然认识不到这一点,信息的有限和闭塞遮住了人们的眼目,于是一切都归结为是自己的虔诚信仰带来的,宗教的引导加强了这一点。

当多年之后面对罗马,一部分犹太人在净化后的犹太教的指引下,试图再次按照上帝的旨意顽强地争夺圣地时,灭顶之灾也就到来了。

预言的自我实现。

而塞琉古王朝由于重大战略失败带来的一系列内乱,就和所有王朝衰落时的各种内乱一样,我们能够从中领会的教训是:

人们在面临危机、利益开始下降的时候,原本更应该团结来应对,但是因为人人都自私、都局限、都从自己的角度来采取行动,国家或者群体越是走下坡路,人们就越是容易为了自己的利益争作一团,走向更加彻底的分裂和衰落。

混沌博弈告诉我们,某一个时期的发展一定会达到一个天花板,一个临界点。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社会因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奋斗而前进,而“弱肉强食”也一直是大自然最重要的法则。

然而,当临界点到来之后,继续秉持“弱肉强食”的法则,按照利己的方式来行事,就会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强弱的分化加剧,更多的人开始利益受损,更多的人成为失败者,同时失去上升的通道,社会结构面临崩溃。

“弱肉强食”无疑使得强者能够迅速脱颖而出,树立标杆,然而在之后的前进,却需要不断减少“弱肉强食”的天性,发扬无我、利他的精神,这种利他既包含法律的约束,也包含道德的指引,是法家、儒家(积极有为的利他)、道家(超然不争的利他)、佛教(消极无为的利他)的结合体。

人类有记忆有知识,只要正确地看待历史,不从神的角度、主观的角度来分析,而是用“道”的运转来进行分析,就能够发现什么才是利益最大的选择。

哈斯摩尼王朝

明白了塞琉古衰落和罗马崛起的这个大的背景,再结合对一个社会形成的四种群体的分析,我们接下来的梳理就会更加清晰了。

被忽略的历史,被遗忘的国王,巴以冲突的根源,解剖犹太教(中)

犹太人社会结构

公元前110年,随着塞琉古帝国的解体,哈斯摩尼王朝获得了完全的独立,在约翰·许尔堪的统治下,王朝向东扩张把以土买、撒马利亚和利比亚也收入版图。

随着哈斯摩尼王朝的统治,神权和王权的斗争开始出现。

神权说的是被称为法利赛人的一方,王权说的是被称为撒都该人的一方。

撒都该人,是在哈斯摩尼王朝中拥有权力,逐渐形成的一个团体,是犹太人的当权派。

法利赛人,是净化后的犹太教中,负责教导百姓《圣经》的人。

原本犹太人中就一直有这样的群体,由于大祭司在这段历史中的缺位,这些原本处于神权中第二等级的人,地位上升,成为新的权威。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利益冲突,表现在对《圣经》不同部分的认同上,撒都该人只承认圣经的前五卷,也就是《摩西五经》,不承认《先知书》。

法利赛人坚持承认《先知书》也是上帝的旨意,这是因为《先知书》这种口传律法,有利于维持法利赛人的身份和地位,他们能根据《先知书》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宗教事务中掌握话语权。

法利赛人极力维护自己代表的宗教的权威,不容许人们反对和调整,使得犹太教的律法不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要。

原本在波斯时期,这些先知们额外衍生出来的律法就已经十分苛刻,比如按照安息日的规定,谁也不准在安息日外出,即使被饿得两眼发黑,也不得揪一根麦穗;就是驮着东西的驴子掉到坑里去,也不准往外拉,否则将被视为罪孽。

当时有许多犹太人因为无法忍受这样苛刻的条例而选择离开。

基督教的文献里这样说道:“主耶稣责备法利赛人徒有敬虔的外表,里面却充满了污秽;行律法不是出于对神的敬畏和热爱,而是为讨人的喜悦和称赞。”

除了律法的争执,还有一些抽象的讨论,比如法利赛人相信人死后会复活,撒都该人则否认人死后会复活。

在马加比起义中,起义领导人曾经用死后会复活来激励民众奋战,说不清楚撒都该人是吸收了这个教训还是忘记了自己的过去。

当我们站在神权和王权的角度,就能很清楚地看到,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的冲突的根本,不是宗教解读的冲突,而是权力利益的冲突。

用社会的四种群体来看,撒都该人是新的刹帝利,法利赛人是新的婆罗门。

被忽略的历史,被遗忘的国王,巴以冲突的根源,解剖犹太教(中)

哈斯摩尼王朝社会结构演变

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艾赛尼人,他们原本是马加比起义中的主要力量,由社会底层的平民组成,但是起义胜利之后,他们的境遇并没有得到改善,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言行也都让他们不满,于是他们选择了遁世而居,寄望于更加纯净圣洁的宗教信仰。

艾赛尼人迁移到死海沿岸,过着禁欲和虔修的生活。1947年-1956年间发现的死海古卷,揭示了这群人的存在。

说回到哈斯摩尼王朝。

公元前105年,约翰·许尔堪去世,他的儿子亚利多布一世为了获得王位,害死了自己的母亲和兄弟,不到一年,被妻子撒罗米·亚历山德拉毒死。

亚利多布一世的弟弟亚历山大·詹尼亚斯接任,并且娶了寡嫂撒罗米。

当他在战争中失败回到耶路撒冷的时候,人们在法利赛人的鼓励下嘲讽他,于是他当即杀害了6000人,塞琉古帝国则利用这次叛乱进攻耶路撒冷,亚历山大在战败后逃进深山,等他再次回来的时候,又屠杀了五万人。

公元前87年,詹尼亚斯酗酒而死,撒罗米接任,在法利赛人的帮助下统治犹太人,又反过来打压撒都该人。

这段历史,很难说撒罗米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使用了什么样的权谋。

撒罗米和詹尼亚斯生有两个儿子,长子西卡努斯为大祭司,属法利赛人,次子阿里斯托布鲁斯任元帅,属撒都该人。

阿里斯托布鲁斯更有魄力,西卡努斯则显得温和,两人的特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不同势力的选择。

公元前69年撒罗米逝世,西卡努斯以祭司长和合法继承人的身份登上王位,后世称为胡肯奴二世。

两兄弟背后代表的不同势力代表着内斗的开始。

公元前66年,亚里斯多布鲁斯突然率兵攻打耶路撒冷,西卡努斯猝不及防,只得拱手让位。兄弟俩当着耶路撒冷众人的面在圣殿里拥抱,亚里斯多布鲁让儿子娶了西卡努斯的独生女为妻。

两年后,公元前64年,兄弟俩再次反目,西卡努斯在谋臣安提帕特的帮助下,逃到纳巴泰,借兵杀回耶路撒冷。

此时,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庞培,刚刚消灭塞琉古王国不久,正在大马士革驻军。

被忽略的历史,被遗忘的国王,巴以冲突的根源,解剖犹太教(中)

三巨头庞培

兄弟俩都请庞培做调停人,庞培命令兄弟俩都别动,等候他裁决。

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弟弟亚里斯多布鲁斯率先采取了行动,先行向哥哥开战。

庞培马上行动,突袭耶路撒冷,俘虏了亚里斯多布鲁斯,但马加比的家臣占领着设防的圣殿山,摧毁了连接圣殿山和上城的桥梁。

庞培围攻圣殿长达三个月,最终在犹太人安息日从北面强攻圣殿,随后又屠杀了一万二千人,作为对他们守城三个月的报复。

从这时起,哈斯摩尼王朝也就基本宣告灭亡了,阿里斯托布鲁斯被废黜,西卡努斯被任命为大祭司,但是大祭司的一切国家政权被剥夺,只准许有祭司的工作,而王国的统治权罗马人则交给了安提帕特。

或许站在罗马人的角度,当两兄弟请求庞培调停的时候,庞培内心已经有了要帮助何方的打算,显然,阿里斯托布鲁斯代表的王权威胁更大,而大祭司,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傀儡。

当时弟弟为什么忍不住先采取了行动呢,或许是因为得到了消息,判断庞培很可能倾向哥哥那边--法利赛人也很可能跟庞培达成了协议,他们只要能当犹太人的大祭司就可以,至于傀儡,又不是没有做过--于是弟弟只能先下手为强。

公元前48年,罗马的凯撒进入托勒密埃及追杀昔日的合伙人庞培,埃及的托勒密十三世的手下杀死了庞培,将其首级献给凯撒。

托勒密十三世本想借此统治埃及,结果凯撒被埃及女王、艳后克莱奥帕特拉吸引,支持克莱奥帕特拉和托勒密十三世共治,于是托勒密十三世发起了叛乱,史称亚历山大港战役。

被忽略的历史,被遗忘的国王,巴以冲突的根源,解剖犹太教(中)

凯撒与埃及女王

原本忠于庞培的安提帕特闻讯后,说道:“我得去救我自己”,马上带兵三千赶往埃及,作为援军之一,为凯撒解围。

凯撒授予他罗马公民的头衔和大总督的职位,总管犹太、撒玛利亚、加利利三省。

公元前44年,凯撒改变罗马共和国的传统宣布成为终生独裁官,元老院众人刺杀了凯撒, 罗马进入短暂的后三巨头时期,分别是安东尼、屋大维、雷必达。

公元前43年,安提帕特被政敌毒死(罗马经历的短暂混乱可能间接导致了事情的发生),他的二个儿子,长子法撒勒、次子希律,被安东尼(安提帕特也曾经帮助过安东尼)分别任命为犹太总督和加利利总督。

公元前40年,为了夺回权力,阿里斯托布鲁斯的儿子安提贡向帕提亚人提供金钱1000塔兰特,并进献五百名女子,希望换取自己对耶路撒冷的统治。就像当年西卡努斯求助于罗马人一样。

帕提亚王国又称安息帝国,是从塞琉古王国中独立出来的,一直跟罗马有对抗。

里应外合之下,帕提亚人成功攻占耶路撒冷,拘禁了西卡努斯和总督法撒勒。

安提贡割掉了西卡努斯的耳朵,使他成了无法担任大祭司的残疾人,法撒勒也被杀害。

安提贡和帕提亚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安提帕特的次子希律。

在这个危险的局势下,希律带领随从人员包括五百侍从和宫女,他的母亲、姐姐,还有他的未婚妻马加比公主米利暗,骑马逃出耶路撒冷进入草木稀疏的朱迪亚山麓。

安提贡对希律带走了这些宫女极为震怒,这群女眷显然是他打算提供给帕提亚人作为报酬的,于是立刻派骑兵进行追捕。

希律在逃跑过程中一度崩溃并试图自杀,他的卫兵夺走了他手中的剑。随后,安提贡的骑兵赶上了希律的车队,恢复信心的希律指挥随从们依托马车以少胜多,打败了他们。

希律将随从们留在坚不可摧的山中堡垒马萨达,自己则逃到埃及。在埃及艳后的帮助下,希律转乘船前往罗马城。

希律本希望以自己未婚妻米利暗的弟弟约拿单为朱迪亚国王,来求取罗马人的支持,但是屋大维和安东尼都更看重他(在15岁的时候,希律就曾经展示了他的魄力,就和亚历山大大帝16岁时一样),希律被册封为犹太人的国王。

在与安提贡决战之前,希律还要肃清占据迦南东部的帕提亚人。

经过近三年的战斗,希律一寸寸地打下迦南,一直到公元前38年,与安东尼派出的罗马大军一起攻打耶路撒冷。

40天后,耶路撒冷的外墙被攻破,两周后,罗马攻进圣殿,在城里到处洗劫和肆意砍杀,希律用大量的金钱制止了罗马人。

希律铲除了犹太教公会七十一名成员中的四十五名,把被捕的安提贡交给安东尼,安东尼处死了安提贡。

公元前37年,希律正式登基作犹太王,史称希律大帝一世,通称大希律,希律王朝登场。

希律王朝

希律在位30余年,在他的统治下,犹太国的繁荣达到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高度,人民生活富足,希律也因此获得了百姓们的拥戴。

希律异常重视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在耶路撒冷希律建造了一个新市场、一座可以与公会会合的新楼、一座新的皇宫、一座圆形剧场和一座剧院。

同时还有多座拔地而起的移民城市,最著名的是凯撒利亚·马里蒂玛贸易港;多座新式要塞,最著名的是马萨达要塞(后来奋锐党人在马萨达战役中固守的据点就是这里),这些都印证着希律的成绩。

被忽略的历史,被遗忘的国王,巴以冲突的根源,解剖犹太教(中)

希律王宫殿遗址

我们称之为基建的这些措施,推进了犹太国的经济循环和发展。

公元前20年,希律雄心勃勃地重建第二圣殿,历时46年才完成,第二圣殿在犹太战争后被摧毁,如今,圣殿的西墙遗址(哭墙)是犹太人的圣地。

如此种种,希律王朝,是古代犹太王国最后的辉煌。

辉煌的背后,最重要的因素是罗马的助力。

随着罗马逐渐消化掉亚历山大帝国,罗马的权力中心愈加集中,从元老院到三巨头,而皇位就像一个青涩的果实等待着人们的采摘。

人人都觊觎着它,凯撒作为先驱者被刺杀了,屋大维摘下了最终熟透的果实,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而希律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之一。

其后屋大维统治罗马长达40年,希律的统治无疑是受益于此的--善善博弈中,弱者往往受益更多--融入罗马的犹太地区成为连接埃及与叙利亚两省的经济大动脉。

屋大维将希律王国的领土扩展为今以色列、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大片土地,表示以希律的气度,仅统治犹太这点土地是大材小用。

希律靠着自己的能力完成了屋大维的任务,屋大维对其信任也因此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屋大维允许希律安排自己的继承人、当后来屋大维为自己建造神像,其他行省都将神像抬进神庙中供奉的时候,犹太人却被允许例外。

然而关于希律的评价,在他的反对者眼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在法利赛人、撒都该人这些原本哈斯摩尼王朝的旧势力眼里,希律是暴君,是投靠罗马人的叛徒,是以士买的杂种,他所有的功绩都被描绘成是为了讨好罗马。

在希律统治的时候,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发起了多次试图替代希律的图谋,希律也多次陷入险境,他的岳母、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因参与其中被陆续处死。

我们在分析摩西诛杀三千人的那里进行了分析,在恶恶博弈中,几乎所有人如果想要死的不是自己,就都必须像摩西一样,杀伐果断。

但希律不是摩西,他不代表这些人的利益,当犹太战争最后只留下了小一部分法利赛人的时候,这些负面评价也就成了关于希律的主旋律。

甚至在基督教的《新约圣经》中也将他称为“无辜者的屠杀者”,有一个故事说希律为了杀死襁褓中的耶稣,下令将伯利恒所有两岁以下的儿童格杀勿论。

《新约圣经》的这个故事不过是将宣扬希律的残暴与上帝的伟大两者进行结合的产物罢了。

随着历史学家的研究和重新评估,希律的统治对于犹太人和犹太教产生的积极影响才开始被重新认识。

如果我们把自己代入到希律的身份,从他和他的父亲、兄弟的遭遇里,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希律的所作所为。

他的父亲安提帕特显然是懂得顺应时势、有许多政治智慧的--从最开始投靠庞培获得了权力,到亚历山大港战役中及时投靠凯撒延续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这种智慧当然也传递给了希律,当屋大维赢得了与安东尼的较量时,希律亲自远赴罗德岛向屋大维表明忠心就是这一智慧的延续。

而父亲和他兄弟日后的惨死给了他足够的危机意识,塑造了他对待谋逆者果决狠厉的态度。

希律有着犹太教的信仰,虽然他的父亲是以东人,母亲是纳巴泰阿拉伯人,但他从小就被当作犹太人养大,对于犹太平民,希律无疑是站在他们一边的--在制止罗马人的屠杀那一次就展现出来了,他的狠厉只针对那些意图扰乱秩序的人。

希律在统治时期,尽力降低犹太人的税负,通过与屋大维的关系,还被允许在安息年只缴纳三分之一的税。

相反法利赛人借《摩西五经》中《利末记》的名义向平民征收税收,叫做“什一神授”,从广泛的商品中抽取10%。

这个“什一神授”的政策也被基督教所延续。

当饥荒爆发时,希律变卖了自己的黄金,从埃及进口粮食,使得犹太地区的犹太人免受饥饿之苦,这些犹太人还包括了远在希腊和小亚细亚的部分。

希律是站在世俗改良派的一边的,他在希腊、拉丁和犹太文化方面造诣颇深,对历史和哲学方面也颇有兴趣,而他的措施,则吸收了塞琉古时期,世俗派推行激进的希腊化导致马加比起义的经验教训,是当年犹太教世俗派改革的集大成者。

希律是这么处理犹太教中最保守的势力,法利赛人的:

首先,他改变了犹太教大祭司世袭的传统,每隔七年重新任命一次大祭司。

然后,从埃及或巴比伦的犹太人中招募海归祭祀,任命他们担任大祭司等高阶职位,来降低法利赛人的影响和改造犹太教。

这两个地区,一个是托勒密时期在埃及发展起来的犹太人群体,一个是巴比伦之囚之后留在巴比伦的犹太人群体,他们无不深受希腊文化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埃及和东方的习俗。

希律的措施卓有成效,法利赛人渐渐成为权力核心圈的边缘人物(加上本身退化后的犹太教由于恪守旧的传统已不能跟上新的时代发展)。

法利赛人因此憎恨希律,这就是造成历史上的希律形象与政绩完全颠倒的根源。

公元前6年,希律与法利赛人之间的冲突爆发,此时希律已经年近70,重病缠身,这显然又是一次预谋已久的阴谋。

被忽略的历史,被遗忘的国王,巴以冲突的根源,解剖犹太教(中)

希律王

早在公元前37年希律刚登上王位之时,他的妻子米利暗一世的母亲亚历山德拉(法利赛人),就与埃及艳后密谋,要铲除希律。

当年埃及艳后为了获取埃及的统治,主动向凯撒献上美人计,于是这一次,她想到了美男计。

他们利用了安东尼特殊的癖好,向其寄了一幅约拿单的画像,最终希律不得不任命约拿单为大祭司。

不到一年,约拿单被希律设计淹死,安东尼召唤希律去罗马作出解释,在临行前,希律交代自己的叔叔约瑟夫,如果自己死了,就让约瑟夫处死米利暗一世。

希律平安归来。

希律的妹妹萨罗米向其状告约瑟夫勾引米利暗一世,亚历山德拉则正在策划谋反,于是约瑟夫被处死,亚历山德拉被监禁,但希律并没有惩罚米利暗一世。

不过米利暗一世还是坚定走向了法利赛人的一边,与希律做对。

公元前29年,米利暗一世被处死,这时她的母亲公开斥责她,希望能借此自救,不久后希律生病了,亚历山德拉又趁机夺权,事败后被处死。

而公元前6年的这次冲突,正是希律和米利暗的两个儿子--亚历山大和阿里斯托布鲁斯,在法利赛人的影响或唆使下,因为失去母亲而仇视希律,试图反抗父亲的统治而产生的。

法利赛人失败了,希律屠杀了六千名法利赛人,希律的两个儿子也被忍痛处死。

原本希律的长子安提帕特是他的主要继承人,亚历山大和阿里斯托布鲁斯作为候选,因为这件事情安提帕特成为唯了一继承人。

结果后来安提帕特也被曝光参与密谋,希律临死前将他处死,屋大维由此戏称:“当猪都好过当希律王的儿子”--犹太人不吃猪肉。

或许希律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贯彻的犹太教的改革回到法利赛人的控制。

这些悲剧的产生,不得不提到希律自身的原因--

希律不像他的父亲,不多不少只有两个儿子,而他有8个儿子。或许是主观的疏忽或许是事务太过繁忙,这些人大都处于被溺爱的同时又被忽视的状态,当他们又同时处在这种混乱的权力斗争的漩涡时,也就成了能够轻易被人利用的对象。

阿里斯托布鲁斯的儿子,也就是希律的孙子,希律·亚基帕一世,作为被抛弃的王族成员被送到罗马城(其实也是一种保护),在后面我们还会看到他的故事。

此次大屠杀沉重地打击了法利赛人,他们的势力至此降到谷底。

此后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律法的整理、归类和解释上,并且细化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比如针对“安息日不可做工”这一条,他们就细分出了三十九条禁令,包括禁止“打结”和“解结”。

“打结”和“解结”又细分出了若干条,包括结鞋带和解鞋带等。

被忽略的历史,被遗忘的国王,巴以冲突的根源,解剖犹太教(中)

法利赛人

法利赛人的极端,也导致了人们对其的口诛笔伐,“一切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对这种退化的犹太教的反思,促进了基督教的发展。

在基督教中,有着大量借助批判法利赛人来表达自己的主张的内容。

基督教与犹太教思想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神面前人人平等,正是由犹太教最重要的宗教哲学家,诞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婓洛(公元前30 ~40年)提出的。

恩格斯在著作《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中,更是指出斐洛是“基督教真正的父亲”。

同样的带有人人平等思想的宗教,正是从旧婆罗门教中反思形成的佛教。

可以说正是希律改革犹太教的种种措施--打压法利赛人、引入希腊化的犹太教--促成了基督教的诞生。

希律王朝的统治,诞生了一个群体叫做希律党,他们是希律王朝的当权派和拥护者。

撒都该人和希律党,都遵守最基本的《摩西五经》的律法约束,区别就在于是否认可希律的统治。

一部分撒都该人融入到新的政权中,转变为了希律党,通过经济活动获取可观的利润。

还有一部分撒都该人(无疑他们主要是没有能够在新的政权下获取利益的人),则沉湎于过去,和法利赛人走到一起,执着于恢复纯粹的犹太王国,获得曾经拥有的地位。

而这些不同派别的冲突,也是希律王朝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

公元前4年,希律死于疾病,根据遗嘱,领土分给他的三个儿子:阿基劳斯为主要继承人,安提帕斯分得加利利,腓力获得东北偏远的地区。

此时,距离第一次犹太战争还有7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