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丫居札记】走过你的万水千山

 行人呓语 2023-10-12 发布于重庆

【再读金刚经】当我再度翻开《六祖解金刚经》,读到从前的笔记批注,读到从前的断句划线停顿,两个版本对照比读,我终于明白了自己为啥多年来几度阅读,多次无功而返的原因。而这一回,我终于可以对自己说,你,似乎有点开悟了,刘二娃!你可以走进宝山取经了!哈哈哈……

解读《金刚经》的第一步,必须要学会掌握关于佛教的诸多专业名词。而这些专业性名词,正是隔开僧俗的一道巨大屏障。如果没有专业的学习,俗人自然无从知晓佛教经典要义。六祖惠能之能“心领神会”《金刚经》要义,实现刹那的顿悟。缘于他有诸多堪破“真相”的机缘罢了,即便他半字不识,也能抵达真相的彼岸。无论顿悟,还是渐悟,全在于个人的修持与慧根。譬如给学生讲授课文,我常能感受学生们天性资质的迥乎不同,聪颖伶俐的,愚顽笨拙的,尤其是这一届,各种奇葩,差异之大,足实让我大开眼界。偶有学生能让人瞬间青筋暴起,牙跟咬断,真是打磨我心性的“顽石”啊。只如今我且修持“金刚”护体,手持“金刚”,心念“金刚”密语,这般堪磨又奈我若何?漫漫长路,顿悟不了,就渐悟吧!

【自性与归途】渐悟宗师神秀大师说:“一切恶事不去作叫做戒,奉行一切的善事叫做慧,自己清净自己的心意叫做定。”顿悟鼻祖六祖惠能说:“……理解领悟能力不同,见性就有迟速的差异。……我所说的法,不离自性,如果离开自性本体而说法,就叫做著相说法,自性就常被迷惑。要知道,一切万法都是从自性而起相用,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六祖写下偈语:“心地没有过失就是自性戒,心地没有痴念就是自性慧,心地没有散乱就是自性定,不增不减的自性坚如金刚,自身来去自如皆本于三昧。”(三昧: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渐悟与顿悟,就悟而言,本不存高下之别。但神秀相较惠能在参禅悟性上,实在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惠能一语中的,直道自性本体本源,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堪破世间万相皆为虚无,于是走向寂灭,走向灭度,走向涅槃。但应该明确一点,惠能能堪破的也只是其自性本体。如此,每一个走向自性本体的,必须有独属于他自我的道路。如此,存了所有的追随原都是“迷途”,唯有返回自性本身,才能找到“正途”。神秀与惠能的“道”,注定是不同的。他们,提供了归途的两个不同范本。

【定慧止观】我曾经读《大学章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曾读《大乘经典》:“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观。”《六祖坛经》不二法门,即定慧不二,止观不二。不同的经典读来读去,无非就是几个相同的字眼,什么“静”呀,什么“止”呀诸如此类。我曾很迷惑,我曾暗自揣测,他们“异口”却“同声”,会不会传递出的真相、真理实旨都指向同一“道”?但雨天读书的我,似乎有点明白了:探讨的问题也许相同,但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概念范畴,他们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将不同经典中相同的字眼划上等号,其边界清晰,内涵有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