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德清在秋天月圆之夜,写下的这首小曲,道出了游子思乡的愁苦

 云端书馆 2023-10-12 发布于河北

周德清,元代文学家,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代。

周德清工乐府,善音律。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

周德清以布衣之士困顿终生,一生游历,长期羁旅他乡。在一个秋天月圆之夜,他思乡梦断,于是创作了下面这首散曲来抒发羁旅之愁。

《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元代〕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

砧声催动一天霜。

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

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这首散曲的大意是:

月光下,桂花的香气趁着风四处飘荡。砧杵捣衣声催动满天霜,路过的大雁叫声嘹亮。

这雁声,唤起了离情,敲残了心中愁况,使身处异乡的我,梦绕魂牵着家乡。

夜凉如水,枕凉如冰,这背井离乡的愁苦,不允许旅居在外者倔强逞强。

善用动词,善写动景,善于以动景衬托游子的离愁和思乡之情,是这首散曲区别于其他许多同类作品的一大特色。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这几句写秋夜。月光明媚,桂子飘香,夜风习习,秋意正凉。

“月”、“桂”,本来都是静景,但用一个动词“趁”,随手拉出“风”,便都一齐“飘荡”起来,变为动景了。

“风”是化静为动的关键。桂子的花香随风而飘向远处,月下树木花草的光影随风而摇曳不停。

前者“飘”,后者“荡”,二者融合起来,便给人以飘荡的动感。这种动感,正是作者不安心境的暗示。

我们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游子的思乡之情也仿佛随着这飘荡的月光和桂香而飘向了远方……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砧声”象征着愁情,寒霜意味着凄凉。

作者借“砧声催动一天霜”,来抒发自己由于愁情满腔而觉得周围是一片凄凉的独特感受。

霜夜而闻砧声,生动地描绘出这位游子听砧声、见浓霜、思亲人、心悲凉的不眠之状。

“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 敲残愁况”,这三句写离情。秋夜的雁声显得分外嘹亮,它唤起了游子的离乡情,敲碎了游子的思乡心。

一个“敲”字,再辅以一个“残”字,极其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听到雁声而心碎的沉痛之情。

雁声自鸣,本不敲人,诗人之所以觉得敲在自己的心上,是由诗人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外化感应而生。

思乡情切,只能求之于梦寐,即或果然成梦,也不过是理想之寄托、希望之幻化而已,又何况 “夜凉”“枕凉” 根本不眠无从成梦呢?

所谓 “梦家山” 本就是不现实的想法,而“身异乡” 却是难以改变的现实处境。

“夜凉” “枕凉” 连用两个“凉” 字既扣 “秋夜” 之主题,又集中表现了游子客居异乡极度孤独寂寞和凄苦的心境。

这首曲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

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

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