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艺术观:追随艺术的孤独症

 以文为马 2023-10-12 发布于山东
 一直追寻艺术运作的轨迹,从一开始的好奇,不理解,到逐步地认识,了解再到感受,体验,经历了一段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不能说这是对艺术创作与艺术心理有着完全的把握能力,但是至少自己可以从个人并不怎么丰富的探索经验中得到几分自己的感悟。相比那些以艺术批评者,艺术理论者的姿态来解读艺术的人们或许少了几分理性,但是,以主观经历者的角度来讲述似乎更能贴近客观审美观照的本质。就像仅仅靠教科书中的的信息来形容战争与战争亲历者的身份来描述战争之间是有显著不同的。前者眼中的战争可能是崇高的,壮烈的,伟大的,神圣的,可是他没有像后者一样看到真实的战场,更无法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可能血肉横飞,脑浆迸裂,横尸遍野,烧焦的尸骨及痛苦地呻吟,这些更直观的体验才更贴近战争的真实面目。有的时候不是读者没思想,弱智,而是许多编书的人本身就是在有意识的诱导一种弱智。抛开所有关于艺术的主流之见,下面是我的几点对艺术家、艺术创作及审美动因的几点看法。

艺术家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家是因为它不同于其他的群体,这个社会上没有比艺术家这个群体更加让人着迷的人群了。他们的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这种气息可以称作气质。气质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表演,做作是装不出来的。而内在的这个区域就是精神,这里的精神不同于一般道德层面的精神,他是在“超人”“权力意志”“酒神”语境中的精神,换句话说他是在审美价值标准下产生的一种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精神层次需求越高的人越是能对古典音乐,古代的画作,哲思的著述产生共鸣的原因。当我们在一旁没有头脑的一味的嘲讽他们的孤芳自赏,曲高和寡,自命清高的时候,是否意识到自己离一个高层次的审美品质的距离。换句话说,我们如果还是对艺术作品(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建筑,雕塑,电影,电视)沉迷于感官需求的层面,而无法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别人形容你品位低下,格调庸俗那就没什么值得反驳的了。所以说,艺术家的精神层次是相对比较高的,甚至超越某些高学历高智商的人群的精神需求,毕竟,高学历的人至少还没有因为追求精神需求而追求到死亡的地步。艺术家容易贴近死亡,这一直是一个特别诡异的现象。据我所知,古今中外时常有才情的艺术才子大都难逃自杀的结局。李白沉湖,海子卧轨,马雅可夫斯基与海明威相继扣动扳机,川端康成则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除此之外,我知道那些没有选择以自杀的方式获得解脱的艺术家肯定是生活在痛苦之中。如果你把艺术家按照艺术门类而列出长长一张名单然后仔细追寻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数人生坎坷,充满挫折打击,他们是不幸的,多难的。因此苦难与悲剧是激发艺术创作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当然快乐也是一种因素,但本质上还是源于人生的痛苦与悲剧。因为现实的艰难,人生的无奈,人情的冷漠导致了那些骨子里有追求美好理想的人开始转而向艺术天堂寻求精神的寄托。既然现实中无法得到美好世界,那就转向艺术(醉的、梦的状态)寻找美好的家园。说到这你完全可以理解贝多芬在失明失聪后的处境下坚强的创作出命运的交响曲的感受。如果你感情丰富的话,你完全可以从他的指间流出的每一个音符中体会到一个人人生的多舛与生命的伟大。你也完全可以体会到川端康成在雪国里寻找唯美而不得而选择自杀的处境。你更能理解海子怀着我想有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梦想而选择告别这个世界的悲哀与可怜。总而言之,艺术家由于在精神层次的需求上不断的超越物质,超越自我,所以其越自由。也就是说越是非物质的,越是自由的,越是自由越是贴近理念之中的美。相反,越是看重物质的人心灵越是被物质所羁绊而失去自由,没有自由就不会对美产生追求的动力。因为美与物质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永远不会交融在一起。有人会质疑,那些拥有巨大物质基础的人也不排除对艺术对美的审美诉求。这并不冲突,我所说的物质、精神不是指实际拥有的可得兼摸得着的,而是指其在自己心灵上所占的位置比重。举个例子,名门望族中有李清照这样多愁善感内心丰富的才女不是因为李清照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就激发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灵感,而是主体自身的她在经历与思考中主动升华的结果。说白了,用艺术完成对心中美好的渴求是需要勇气的,与物质无关。梵高的家族是经营艺术品的商人世家,不缺钱,但是梵高却有勇气离开亲人与朋友去与阳光下的向日葵为伍,因为这是一种个人的精神诉求,物质的满足无法再填补梵高精神上的饥饿了。那些依旧以无视精神追求为低境界开脱的理论发明者注定是一个俗人,永远都不会获得自由的救赎。

艺术作品在大众眼里也就仅仅是个形式而已,就像自己刚刚迈入大学的时候,对大学的最初印象一样,认为大学就是校园大,楼舍高,景色美。对,这样形容大学没错,大学的确是比高中的校园大,楼舍高,景色美,以上所说的只是形式。对于艺术也一样,在一般人眼里是对艺术的理解停留在一个低水平的感知上的。也就是说他们所谈论的艺术只是表面的形式罢了。顶多就是带给自己以愉快地享受。不要忘了真正的艺术家是不愉快的,愉快只是对本质的不愉快的一种无视与逃脱。更何况真正的艺术仅仅靠着变化多样、稀奇古怪的花样来哗众取宠是不会走向永久的。那些永垂不朽、万古流芳的经典之作是有内容的,只有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鲁迅在中国文坛上备受推崇不是因为他善于文字游戏而是他善于思考。若单单谈论文学的形式那些言情小说,武侠传奇要比鲁迅的文字更有吸引力,但是这终归是形式上的一种短暂的回光返照。思想的深度、内容的丰富才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秘籍。形式是可以模仿的,可以学的,无论是文学的遣词造句还是乐器的吹拉弹唱,以及摄影机的推、拉、摇、移,这些只是些艺术创作的技能技巧而已,创作根本是要写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背诵别人的优美篇章。在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之上关键是看你怎么遣词、怎么造句,同样创作自己的音乐,拍摄自己的影片要有自己的内容而不是别人的。当人有了思想,有了情感冲动,需要表达的时候,既然掌握了艺术表达的各种形式的技能,那就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艺术技能表达出来,表达的过程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表达结束的时候就是一件艺术品杀青的时候。而一种思想或情感完全可以用多种自己所擅长的艺术技能来表达。比如,我爱上一个姑娘,我既可以用诗句来表达这个意思,也可以用音乐来传递这层情感,当然,也可以创作一幅绘画作品。只是形式的各异,但是传达的“我爱你”的思想和情感是一致的。人们怀着憧憬而陌生的态度来看待艺术作品,其实只要搞清楚艺术创作的流程与动机,解读艺术作品就不再那么的朦胧神秘了。瑟夫·博伊斯曾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此话一点没错,只不过是愿意与不愿意的问题。如果能摸清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因,那么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鉴赏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了。


 一种艺术作品在不同的人中有着不同的评价,原因之一是因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原则,或者有无原则人就是个问题。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只要你敢评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美学原理与广泛的艺术涉猎,两者缺一不可,缺少前者是无的放矢,缺少后者是纸上谈兵,两者都不具备并且敢大放厥词的评论艺术作品,尤其是评论大师的作品,评了、说了那也只能唤作童言无忌。除此之外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西方美学有着相对完善与系统的审美理念。而中国由于自身思维的弱势与精神事物的长期忽略导致只能依赖于古代散点式的理论著述来充当门面。缺乏对美学之一学科概念的统一系统的研究。而西方自身就注重理性思维,并且喜欢对形而上的事物刨根问底,因而在艺术理论与审美经验上要更有优势。这不能说中国人审美层次低下,而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上不习惯将食物理论化,概念化。拿中国的传统哲学庄子的哲学来说,庄子在表达自己对世界对世俗对人生的看法及其阐述某些道理的时候习惯用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的方式来传达。而不像西方那些思想家、哲学大师习惯把具体的事物抽象化,然后再进行思维的逻辑与表达。同样是一种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比如,“小鸡饿了,她在吃米”。西方人的思想家可能这么表达,“动物在本能的驱使下满足食欲”。听起来,艰深晦涩,要想弄懂就必须将概念形象化才能理解,动物代表小鸡,饿代表本能冲动,米代表满足食欲。一位中国人不善于抽象概括的能力导致审美理论上的散漫化,从而导致文学有文学的审美标准,戏剧有戏剧的创作理念,音乐与音乐的鉴赏原则。没有统一的,系统的研究与著述。但是从审美的标准来讲,中西方还是有共同之处的。评论一部作品的好坏美丑,分出个三六九等大都还是依照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来进行分析、评定的。当你头脑中被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美学原则充斥的时候,起初是一种思维的混乱,因为你不知道到底是柏拉图说的对,还是康德的说法有理,你也分不清到底该信任马克思的艺术思想还是该遵从尼采的审美意志。当你经历了这种痛苦而焦灼的过程之后,你已不再是不谙艺术,头脑简单之人了,试想,你在与一群美学大师一起舞蹈之后,当你再次回到从前的人群当中,那种美学认知上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虽然人们依旧怀着曾经的印象来看待现在的你并且既不愿意承认现在的你。你要知道,那些生活在当时时代的思想家们同样遭受着当时人们的不理解与冷眼。这是一条铁定的命运:只要选择与思想的强者为伍就免不了一世的孤独。这一世的孤独注定了你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此时的你可以轻而易举的深入到艺术的世界当中,感受着作者的经历,感受着作者的追求,你甚至能从一副优美的风景画中看到画家不小心地在画布上的眼泪。你能从一行行文字中听到作者哀伤凄零的哭声。你甚至能从每一个白键黑键中闻到梦中情人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当你眼中的世界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一种崭新的人生境界赫然出现在你的眼前,因为你不在是对着一件艺术品表现陌生而麻木的表情而是感动的想哭。当别人依旧弄不懂你留下的眼泪的时候,你可以毫不保留的对着所有的不理解无奈的仰天长叹,“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