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进贤: 被李根源称作小友的书法大师

 苏迷 2023-10-12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3年09月22日 B07版

  徐静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州吴县修建李根源纪念堂时,年过八旬的书法家吴进贤前往拜谒,用汉隶题诗一首,深切表达对恩师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幕府当年添小友,秦碑汉帖示周行。循循诲我师恩重,头白依依未敢忘。”原来,六十年前,吴进贤曾拜李根源为师,成为入室弟子。当年被李根源先生称作小友的吴进贤,后来成长为闻名遐迩的书法大师,人称江南隶书第一笔。

  一

  吴进贤(1903-1998),字寒秋,安徽歙县人。他寓居苏州八十多年,与苏州有着不解之缘。

  吴进贤的父亲善书能文,对儿子教育甚严。幼时,父亲每逢写字,总要让他站在书桌旁的凳子上,铺纸研墨,接受熏陶。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渐渐地,他对书法产生了兴趣。五岁开始提笔习字,从颜真卿楷书入手,每日清晨须临摹百字方能用餐。没有纸和墨,就端一盆清水,找一块方砖,以水代墨,以砖代纸,蹲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在父亲的指导下,他的字越写越好,小小年纪已有名气,常有乡亲请他书写春联。

  因家境贫寒,吴进贤十三岁时被父亲送至常熟典当行学生意。不过,他的兴趣压根儿不在生意上。他想求学,他要练字。偶尔从同事手中得到一册汉隶《曹全碑》,如获至宝,天天朝临夕摹。1917年,吴进贤得到友人资助考入苏州晏成中学。他整天埋头于书海中,努力学习吸收各类知识。中学毕业后,吴进贤来到苏州浸会新民社当职员。他办事稳妥,又敏而好学,得到该社董事长蒋炳章的欣赏,收为入室弟子。蒋炳章系前清翰林,四品京堂。辛亥革命后,历任江苏省教育会总干事、苏州市公益事务所总董等职。他满腹经纶,且精于书法又慧眼识珠,曾培植人才遍于大江南北,人称“伯乐”。在蒋炳章的教导与鼓励下,1926年吴进贤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文学诗词,兼修英语、书法。因资金困难,在金陵大学学习两年后,吴进贤辍学回到苏州,执教于慧灵女中(今苏州市三中的前身)。

  在苏州,年轻的吴进贤有幸先后拜蒋炳章、张一麐、李根源等名家为师,得悉心指授,书法水平日益精进,未及而立之年便在这书家云集之地崭露头角,以其隶书独树一帜,驰名古城。南社名贤王钝根赞曰:“吴子进贤,名士也。工汉隶折中道州,笔意苍劲,气魄雄厚,求者益众。当世艺林巨眼无不许为传品。”

  二

  吴进贤的隶书独具特色,识者称其用笔苍劲沉着,用墨润枯适度,点画稳健扎实,结体生动有姿,自成沉雄拙厚、生涩凝炼的风格。这一成就的取得,与其得到名师的指点密切相关。如前所述,吴进贤曾拜前清翰林蒋炳章为师。他从金陵大学肄业回苏后,蒋炳章见其书艺大进,自己又患病在床,深感再教已力不从心,便修书一封把他过堂给擅书能文的名士张一麐。张一麐先生带他一段时间后,发现他隶书最有出息,也是修书一封介绍他去拜见擅写隶书的李根源先生。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云南腾冲人。辛亥革命先驱者,近代名士。1909年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总办时,朱德是他的学生,极崇拜这位老师。1922年至1923年历任航空督办、农商总长和代总理。后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退出政坛,离京南下,隐居姑苏。李根源不仅能武,而且善诗文、精书法,是一位儒雅的文化人,学问渊深,著作等身,秦汉唐名人碑帖收藏甚丰。

  20世纪20年代末,吴进贤来到苏州十全街新造桥边李府登门拜访。他恭敬地上前行礼,双手呈上自己的书法习作。初次见面,在看完习作后,李根源十分欣赏眼前这位彬彬有礼、恂恂儒雅的年轻人,欣然纳为入室弟子,称赞其字“颇有气息”的同时,谆谆教导说:“进贤小友还须奋发努力,专心致志。”

  从此,吴进贤常去李府求教,有机会博览许多名人碑帖字画,他日日临池揣摩,沉醉在书法艺术的迷宫中。练字的同时,吴进贤还牢记李先生教诲,发愤读书。他通读《论语》《孟子》《左传》《史记》等名著,背诵唐诗宋词,博采古典文化之精髓,潜移默化日有所长。由此拓宽了艺术视野,丰富了想象力,学识素养和艺术才华日臻成熟。

  在李根源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吴进贤由博转精,专攻汉隶。以方劲相茂的《张迁碑》作楷模,临习达百遍之多,深得其韵味;又博采众长,吸取精华,终于形成自家风貌:蕴藉含蓄又舒展放纵,平易中见奇崛,大拙中寓大巧,达到大巧若拙的境界。他所写的成名之作《文天祥正气歌》达到书中有诗、神韵飞动的境界。因此,李根源先生欣喜非常,认为进贤小友功到业成,亲自为他订立润格。

  三

  古城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民间喜爱书画之风颇盛。在这书画家云集之地,青年吴进贤,以其独具特色的隶书享誉古城,令人瞩目。书论家潘逸园评曰:“今吴下之论书者,莫不以进贤为书家矣。近数年来,吴下贤士大夫嗜书者,莫不愿得进贤寸缣尺幅以为荣。进贤隐于教书,鲜得暇,然求之者无不应。应则进贤之书,必古雅秀逸,迥异流俗。由是人之知进贤,无不以书家目之。”

  20世纪30年代,苏州有三位著名书家——吴清望擅楷书,余觉善草书,蒋吟秋精篆书。年轻的吴进贤则以独具风韵的隶书与三位俊彦合作写件。当时,观前街有家书画店,出售书画家的作品,生意兴隆。而吴进贤与这三位书家合作的正草隶篆别具特色,尤得青睐。

  1931年9月,观前街书画店的一条横幅十分醒目:“书画赈灾义卖”。前来观赏购买者络绎不绝。原来,彼时北方农村正遭受水灾,田地房屋被淹,许多农民生活无着,艰苦非常。为救济灾民,苏州书画界组织了书画赈灾会。具有古道热肠的吴进贤自然积极响应。他与吴清望、余觉、蒋吟秋三位书家继续合作,挥毫泼墨。虽为名家,却不计个人得失,均以“廉润助赈”,故而“购者甚众,并屡有续订者。”此举深得社会各界称道。著名小说家程瞻庐在《新园林》杂志上发表专稿称赞他们为“吴门新四杰”,高度评价他们合作的四屏条是“珠联璧合,艺苑珍品”。

  六十年后的1990年1月,三九寒夜,苏州彩虹二村一间普通的住宅里,灯光尤明。年近九旬高龄的吴进贤先生站在书桌旁,一面缓缓铺开宣纸,一面默育字句,构思,布局,运笔。一连十来天,老人天天这样夜以继日地伏案挥毫。半个月前,得知第十一届亚运会因资金短缺正向社会各界筹集,老人即刻决定创作三十幅隶书捐赠亚运会。此刻,笔下所书的是第三十幅。当他写完最后一笔,清癯的脸上露出舒心快慰的微笑。

  1月中旬,首都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收到两封包装精致的挂号信。展开一看,一幅幅以唐诗为主要内容的隶书作品苍劲中寓秀逸之气,质朴中含典雅之美,实属书法精品,这些精美之作落款均为“八十八岁吴进贤”——年近九旬老人通达如此,书协的工作人员被深深感动了。这是一份特殊的礼物,浸透了老书家赤诚的爱国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致吴进贤先生的公函中,书协表达了由衷的敬意:“对于您年近九旬尚热心社会公益的精神,我们由衷地敬佩,也为能有您这样的老会员而高兴。祝您健康长寿。”

  四

  20世纪80年代初,沪上著名作家郑逸梅赠给吴进贤的诗中写道:“一别吴门三十年,题襟散带付云烟。而今重见先生笔,秀出天南冠世贤。”因十年浩劫,郑逸梅失去吴进贤早年所赠扇面。在复得老友一页新作后,欣然赋诗赞叹。

  跨入耄耋之年,吴进贤仍致力于钻研书艺,潜心揣摩,辛勤耕耘,故而佳作频出。有的入选全国碑林,如黄山碑林、郑成功碑林;有的应邀为名人纪念馆题词书写中堂条幅等,如陈毅、李根源、陶行知、黄宾虹等人的纪念馆中均有吴进贤的墨迹;更多的是为苏州园林和名胜古迹书写诗词题记或碑匾楹联。1986年,他应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园书写大幅之作《留园记》,六百多个两寸见方的隶书结体均衡丰腴,用笔老辣遒劲,令人叹为观止。

  1991年4月,吴进贤精心书写的隶书字帖《毛主席诗词选》,经著名篆刻家张寒月刻印成帖,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鹏亲笔题签,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帖隶书苍劲拙厚,生涩凝炼,而又盎然涵雅逸之气,实乃绝妙佳品,因此,面世后即抢购一空,深受人们喜爱。

  吴进贤的隶书,不仅在国内久负盛誉,而且流传海外蠃得外国友人的喜爱。美国、法国、日本诸国常有人请他题词书联。1988年,他应邀为日本成田山新胜寺开基一千五百年盛典题词云:“南无阿弥陀佛,祈求世界和平。”这幅书作被收入日本出版的《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宝集》,深得日本书家的赞誉。

  高超的艺术成就,有赖于高度的文化教养和高尚的道德水准。吴进贤资格老,名气大,却豁达朴实,为人谦和,待人热情。他把书法当作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之法,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享受。因此,他没有高价出售其字发家致富,更没有遵循物以稀为贵的逻辑屯书居奇。凡是爱他的隶书上门求字的,他一律慷慨给予。有人说他太傻,有失书法大师的身价。而他则笑道:“每天写字很开心的。人家要我的字,可让我感受到我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凡结识吴进贤先生的,都说他是真的潇洒,从骨子里透出一股潇洒之气。

  今年是吴老进贤先生诞辰120周年,谨以此文致敬这位艺精德高令人敬仰的书法大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