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贵州省|蒲敏:博物馆--怀旧的温床

 阿拉善文学 2023-10-13 发布于内蒙古

原创作者:蒲  敏|贵州省

想来大多数喜欢收藏或赏鉴老物件的人可能和我一样不喜闹热,日常的言行举止也大抵更为拘泥守旧一些,以自审自律来求得身体和精神的平衡和谐。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内里其实更喜欢那些被时光浸渍过旧物什:青石铺墁的长街、曲径通幽的巷街,瓷白的茶盏,摹画的扇面,册页泛黄的书卷,甚或是身着旗袍的玲珑曲线……然在量子科技飞速发展的今时今日,所谓的“传承”应该不仅仅是对旧人旧物旧技艺旧情结的保留,而更应该有融入与时俱进的簇新活力,否则所有的审美都只能流于表面,而无法真正抵达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精神内核。故此说穿越时间界限,传承历史文脉,多元且包容的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丝毫不为过。

在贵阳这座偏隅西南的小城里,有三、五家博物馆。我所熟知的有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和贵州省博物馆。两者规模都不算大,此前我最爱游荡其间的是贵州省博物馆。对于馆内历朝历代礼乐相和、天人合一的蠹简遗编,我真真切切是个外行,说赏鉴品评都无资格,最多不过是个看客。在杂沓的喧嚣市声中独享那份悠远的静谧,暗自承兑清朗自在的欢喜心,借此来复苏内里被生活消融损耗的柔软。仅此而已。那些或朴拙或华美,或浑穆或纤巧,余韵久远的古物静置于红色丝绒上,就像是时间沉默而深邃的隐喻。在与它对视的那一刻起,命运悬置的齿轮便将观者带入了无数个不确定的平行宇宙。继而让观者再以虚构和想象的方式,重新建构古老器物的前世今生。

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博物馆就是一个炫奇、谲异,又充满诗意的世界,也是一个兼具幽暗人性和书斋气息的世界,更是一个不断向传统致敬的世界。

数年前曾在省博物馆里看过一回书画展,书画作者都是我不熟知的。沿迂回幽宁的长廊缓缓步行,空气里那种缓慢而又辽远的气息真是迷人,这种的气息名字应该叫“情怀”吧?两侧阔大的玻璃橱窗里等距挂着水墨卷轴。浓淡笔墨简意疏放,虽是寻常的写意山水、花鸟虫鱼,但仍可窥见画者笔端功力。同行的友人却不甚喜欢,说是过于模式化,太过匠气了。我心下倒觉尚可。艺术品的赏析本来就是见仁见智,观者随心,合得了自己脾性,入得了自己法眼的,才是己心之中的那道最亮丽的风景。

迄今为止,我在省博物馆看过最为震撼的一次展览,是来自西藏的唐卡展。早些年我在贵州文学院首届作家班习读时,曾有幸现场悉听时任文学院院长何士光老师清谈佛法。何士光老师触类旁通、识学博渊,深入浅出地析解佛法的精妙要义。我虽天生愚钝,少有慧根,但也因这场机缘而对佛法心生神往。以是听闻省博物馆有藏传佛教的唐卡展,欣然前往,终于得偿夙愿,甚喜。

被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的“唐卡”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亦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作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所绘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绘制流程极为繁复。唐卡画师会先在织工细密的纯白府绸或棉布上用炭笔勾勒出主题大意,而后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矿物掺以藏红花、大黄、蓝靛等草本植物制作而成的颜料填色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颜料可使唐卡色泽鲜艳,斑斓璀璨,历经数百年依然艳丽清明。流连于展厅内大大小小的唐卡之前,我静静看着画布之上白度母、绿度母指间轻拈的花朵,虽浮沉于时间的子午经纬中却明媚依旧,这是素白画布上最为热烈的极艳,殷红青靛,信仰世俗,不过一线之间。多少岁月钩深,那些落魄或风光早已消殒在历史里,唯有陈旧的故色供人憧憬无限。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达69.6万余件,书画与物器各自分类,置放于不同楼层。上上下下川流不息的人潮从众,多半是陆客,低声细语与高声喧哗兼而有之。导游一一分发了小小的耳麦,我们便紧随其后辗转于各个展厅。一路上导游特有的“台湾腔”解说声音通过耳麦传至鼓膜,距离离得稍远些便会听不大清,我又赶紧紧走几步,以致整个观览过程略显草率。导游解释说因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极多,如要细细观览,恐一年半载都不够,更何况我们只是走马观花般的浮光掠影。期间导游多次提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有馆藏展品几乎都是按时展出,三月或半年一换。唯有数件展品是固定不变的,根本原因乃是知者甚众。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翠玉白菜”和“五花肉”。在展柜四面射灯的探照下,“翠玉白菜”晶莹剔透,玉质温润;而“五花肉”果然神似,肌理分明,但导游却说这两件展品并非天然上乘,不过是工匠的慧眼独具,不论是卷舒的菜叶还是肉质的肥瘦相间,都是雕琢后另行上色,有些依葫芦画瓢的意味。而我最想观赏的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部长卷却恰恰不在展期内,不免令人意兴阑珊。此画乃元人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在明末时突生枝节被一分为二。前半段称为《剩山图》,典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较长的后半段残卷称为《无用师卷》,正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行未能一睹这幅传世画卷的“真容”,恐是我“小三通”之游最大的遗憾。除精巧展品外,博物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群群国小或国中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戴着耳麦安静的席地而坐,仔细聆听老师讲演书画或器物的历史掌故,我想,这般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历史,绝对比照本宣科更具趣味。

同样的场景我在韩国首尔的国立民俗博物馆内也看到过,也是小学生们跟随老师感受历史。两地间最大的差别在于韩国的小学生们在“实地教学”时都会身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色彩明快的韩服裙袂流动在博物馆里像一阙欢愉的序曲,幕帷拉开,久远的时光顿时显现出活泼的面容。我想我完全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本身就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当二者契合完整,想象与意趣自自然然生发出新的激情与热忱。

除了综上所述的几个博物馆,能令我再三回味的,还有四川广元的三星堆博物馆以及济州岛的泰迪熊博物馆。前者神秘奔放,后者童趣唯美。不论是古老抑或现代,不论是古色盎然又或是罗曼蒂克,只要身在其中,都是我们对人类自身人文历史的认同。

然依个见,当得上“惊艳”二字的,还属藏身于岭南越秀繁华之地的“南越王博物馆”。曾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南越王遗址”和“海上丝绸之路”先后进入了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南越国考古遗存为依托的“南越王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宫署遗址”与“文王墓”座落于不同展区,二者遥遥相望,却又款曲暗通。在“王宫区”览阅时的最大惊喜,是适逢距今3500年之久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盘龙城特展”正式开幕。早先我在“应当思想学术沙龙群”里忝幸听过数位学术名家亲自授课,比如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教授的《科学精神的起源》、山东大学谢文郁教授的《信与诚的情感分析比较》、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教授的《西方思想史》、北大学者杨鹏的《东亚新文化的兴起——东亚经济发展论》,还有便是青年史学家李硕老师的《周灭商与华夏新生》等学术讲座。其后又精读了李硕老师《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一书。是以偶遇书中所载“商代前期城址”和“青铜文明重要中心”的“盘龙城特展”真真大喜过望。当文献与实物相互印证,也就愈可能接近真正的史实。虽然此次特展的展品不过百余来件,但件件堪称精品。诸多展品中最令我一见倾心的,是一尊青铜立人,窄袖、长袍、华冠,衣上纹饰繁复精丽,大槩为执掌医事之“上工”。医者表情似嗔似怒,两手呈抱握状,整体形象典重庄严,气乎乎的神态难掩其楚楚不凡、丰神俊逸之姿。于展柜前凝视半晌,我确认了他是来淹没我的,故而才让我初见就惊艳,就恨晚。

博物馆是怀旧的温床。

正是这些静置于恒温恒湿环境下的物器组成了我们活生生的过去。有这般厚重的文化底蕴在下面托举着我们,难道不是最沉实的铺垫?

董桥先生说过:“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由此可见,怀旧应是人的本能,我们与历史就这样在一个特定的场合里偶然相遇又离别了,就像两条短暂会聚后分开的线索,但搭起了一座虹桥,上有水墨丹青,下有青瓷铜绿,它们或许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却在某天某时轻易征服了一颗善感的心。

蒲敏,贵州省贵阳市人。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铁道报》《学习强国》《西南铁道报》《通途》《贵州日报》《贵州工人报》《贵州作家》《文学贵州》《黔东作家》《贵州铁道文艺》《重庆铁道文艺》。曾获中华全国总工会读书征文一等奖,贵州省第十三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比赛散文二等奖。出版报告文学合集《乌蒙情》、诗歌散文合集《诗意成昆》。


★★ 平台简介 ★★

阿拉善文学】公众平台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两新”合作平台,《驼铃》文学季刊、阿拉善盟作家协会、阿拉善盟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推荐原创文学平台,为《阿拉善文学》期刊推选优秀作品及新人。公众平台不限年龄、地域,为作家、评论家、诗人、文学爱好者等提供原创文学作品免费编辑、分享发布、推广展示等服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