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小学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之谜,廓清60余年的教材迷雾

 文学私秘 2023-10-13 发布于江苏

【此文去年曾经委托一位从事教育的朋友投稿到教育类刊物,但多以要求缴纳版面费才能发表回应,故一直搁浅在信箱至今,想来此文多少还有一点用处,故与同好者分享于网络,不亦乐乎?】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较之前版本的教材,有一个醒目的特点,就是每一篇课文中都在右下角注明了作者。

但是,有一些课文仍然在作者栏目上留白。据统计,目前的部编本语文教材有 8 篇课文没有任何作者注明。

三年级上册第二十课《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一篇没有署名作者的课文,这在部编版教材中显得有一点与众不同。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时代颇久的老课文。查考这篇课文进入教材的时间,当在1979年,当时这篇课文首次亮相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第6册(试用本)》中,之后这篇课本,随着教材版本的更迭,时而撤离了教科书,时而又再次回归故里。

应该说,这篇课文经受住了时代的检验,具有它的独特的文体意义、审美价值与艺术品位。

但是,这样一篇能够被部编版接受的符合“文质俱美”的课文,出自于哪一位作者之手,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

撰写这篇文章的作者,还写过什么样的作品,不值得我们好奇地去探一个究竟吗?

在讲授与刊用《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的教材与文集中,都对它的作者不置一词,但也有一些图书,在引用这篇文章时,标出了作者的名字:董玲秋。

比如在张胜辉主编的《少儿经典诗文诵读系列读本:书声琅琅2》(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2017年版)中,就将《美丽的小兴安岭》的作者注明为董玲秋。

而我们用董玲秋这一名字,在图书、报刊、网络上搜索,查不到任何的资料。如果真是这位作者写出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这样成熟的课文,那么,其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可能仅此一件。

因此,我们没有找到任何可靠的资料,证明董玲秋就是《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真正作者。

而事实上,在大多数的文论中,把《美丽的小兴安岭》这样的没有标明作者的课文,冠之以“教材体”。

所谓“教材体”课文,是指教材中收入的不是作品发表之初的自然文章,而是专为收入教材而编写的课文,或者专为收入教材而进行大幅度删改的作品,以及从某些品位不高的文摘杂志选入的文章。

这个意思是指这样的课文,是由编写者根据课文的要求,自行编写的,就像叶圣陶当年编写国语课本一样,所有的课文均由编写者改编撰写。

但是,“教材体”的运作机制,据编写教材人员的透露,多是编写者根据已有的现成作品进行改写加工,因此,“教材体”文章也必有所本。

那么,《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本原素材在哪里?是谁提供了这篇课文的基本框架与描写要素?

其实这样的寻访并非没有意义,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一篇课文的来龙去脉,了解它的原始作者的写作意图与风格,启迪我们从课文中去感知到作者的真正的遣词造句特点与诗心文胆特质,帮助我们汲取课本的精华所在与意蕴精髓。

正是怀着这样的动机,我们努力去接近《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本的创作秘境,了解它是如何从无到有生成出来并且成为一篇经典的课文而入驻教科书的。

在追溯过程中,我们发现,之前还有一篇课文,名叫《美丽的大兴安岭》,它在结构、语言、句式上,都为《美丽的小兴安岭》提供了一个最初的蓝本。

《美丽的大兴安岭》最早出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普通教育改革小组”编的《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全日制:语文第3册》中,系其中的第37课,该书的出版时间在1960年。

第39课即为《美丽的大兴安岭》

之后,1961年8月, 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审处编的《北京市高级小学试用课本语文 第1册》中也收入了这篇课文。

应该说,《美丽的大兴安岭》是《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祖本。

我们先来看一下《美丽的大兴安岭》的课文内容,然后逐句比较一下与《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相似之处。

1961年北京版教材

《美丽的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林区象花园一样美丽。

春天,繁茂的李树开满白色的花,小巧的白翅鸟在树上快乐地歌唱,凶猛的山鹰在天空盘旋,啄木鸟啄木的声音不断从林子里传出来。森林里的小野兽偷偷地跑到洞外来了,它们在宽广的草地上打闹着玩。

山上的积雪被春风吹化,水从大小河里往下奔流,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大森林的主人——林业工人叔叔们在河里用绳子或铁絲把木材捆成木排,一排一排地让它们顺着水往下流。远远看去,那些木排就象一列一列的舰队似的。

夏天,工人叔叔宿舍前面的草地上,盛开着一片不知道名字的花儿,红的、白的、紫的、粉红的,什么颜色的都有,多么美丽的一个大花坛呀!

这里的天气虽然比较热,但是并不闷人。早晨,工人叔叔们呼吸着森林里的新鲜空气,精神饱满,开始了一天紧张而愉快的劳动。山谷里断续地传出一阵阵汽笛的吼声,火车满载着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木材,

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各地。晚上,风吹过松林,发出一阵阵象海浪呼啸似的声音。工人叔叔们又冒着狂风机警地巡逻在大兴安岭上。

大兴安岭真是富饶的好地方。一到秋天,森林里各种各样的野果都成熟了。“都斯”是一种象小葡萄似的鲜果,吃起来甜酸可口,也可以用它来酿酒;“刺梅果”的叶子用开水沏一沏就是很好的茶;榛子长满了山腰,它的果实又香又脆。在这里,木耳、蘑菇到处都有;人参等珍贵的药材也可以采到。

冬天,山岭上堆积着厚厚的白雪。这是林业工人叔叔工作最紧张的季节。他们穿上了长筒的毡靴、长毛的皮外衣,戴上了只露出两只眼睛的皮帽子,显得更有精神,更粗壮有力。他们整天在森林里伐树。他们双手一挥,几丈高的大树也要乖乖地倒了下来,声音象放大炮一样响。他们把放倒的树木锯成各种木材——枕木、木板、木柱等等。然后把这些材料装上“雪爬犁”,用高大的马拉着,在雪地上穿梭似地飞跑。

西伯利亚的寒风猛烈地吹过来,森林里大雪纷纷,狂风刮得人睁不开眼。但是身体健壮的林业工人叔叔,一点儿也不怕,他们在风雪中干得更起劲儿。他们就是这样忘我地劳动,为祖国开发着这片原始的林海。

大兴安岭林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富饶的资源,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两篇课文的相似之处。我们用“大”表示《美丽的大兴安岭》课文,用“小”表示《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

第一组:

大:山上的积雪被春风吹化,水从大小河里往下奔流,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小: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哗哗地流着。

第二组:

大:木排,一排一排地让它们顺着水往下流。远远看去,那些木排就象一列一列的舰队似的。

小:一个个木排随着流水往前淌,象一支舰队在前进。

第三组:

大:夏天,工人叔叔宿舍前面的草地上,盛开着一片不知道名字的花儿,红的、白的、紫的、粉红的,什么颜色的都有,多么美丽的一个大花坛呀!

小: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象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象个美丽的大花坛。

第四组:

大:“都斯”是一种象小葡萄似的鲜果,吃起来甜酸可口,也可以用它来酿酒;“刺梅果”的叶子用开水沏一沏就是很好的茶;榛子长满了山腰,它的果实又香又脆。在这里,木耳、蘑菇到处都有;人参等珍贵的药材也可以采到。

小:这时候,森林献出了许多宝贝,有酸甜可口野果,有又香又脆的榛子,有鲜嫩的蘑菇、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第五组:

大:大兴安岭林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

小: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美丽的大兴安岭》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生物、语词,均以变形的方式,出现在《美丽的大兴安岭》中,可以看出,《美丽的大兴安岭》的框架与内质,决定了《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架构。

当然,《美丽的小兴安岭》也增加了一部分在《美丽的大兴安岭》中未曾提及的如小鹿、黑熊、松鼠等生物的四季生存轨迹,但是这些内容,都是插入到《美丽的大兴安岭》提供的基础架构中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创作,是从《美丽的大兴安岭》脱胎而来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问《美丽的大兴安岭》的作者是谁?

在当年的课本中,并没有注明《美丽的大兴安岭》的作者是谁。但是,我们根据教科书的编写惯例,语文课本里的“教材体”课文,一般是教材编写者根据时文改编的。那么,《美丽的大兴安岭》也应该有它的原始出处。

《美丽的大兴安岭》首次出现在1960年出版的语文教材上,那么,它的原始样本,也应该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前的时间段里寻找。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本名叫《在大兴安岭森林区》的儿童读物。

《大兴安岭森林区》首次出版于1951年11月,由青年出版社出版,作者署名为徐炳春。

1951年初版

之后,《大兴安岭森林区》又于1956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新版本,在书名上增加了一个“在”字。

1956年版

内容增添了许多,共计四十多页。作者署名为徐柄春。与1951年版的名字稍有不同,但应该是音同字不同,导致了署名的变化。

这本书的第二节《美丽的大兴安岭森林区》,正是课文《美丽的大兴安岭》素材蕴藏地。

下面我们用“大”表示《美丽的大兴安岭》一文,用“徐”来表示徐柄春所著的《在大兴安岭森林区》中的相关文字。

第一组:

大:春天,繁茂的李树开满白色的花,小巧的白翅鸟在树上快乐地歌唱,凶猛的山鹰在天空盘旋,啄木鸟啄木的声音不断从林子里传出来。森林里的小野兽偷偷地跑到洞外来了,它们在宽广的草地上打闹着玩。

徐:春天来了,……河岸上开满了白色的李花,小巧的白翅鸟在快乐地唱歌,晴朗的天空飞着山鹰,从森林里传出一阵阵啄木鸟敲木捉虫的声音。森林里的小野兽也都偷偷地跑到洞外来,在空旷的草地上闹着玩。

第二组:

大:山上的积雪被春风吹化,水从大小河里往下奔流,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徐:温暖的春风,吹化了山上的积雪,林区里的大小河流都涨满了水,水急湍地往下流去。

第三组:

大:大森林的主人——林业工人叔叔们在河里用绳子或铁絲把木材捆成木排,一排一排地让它们顺着水往下流。远远看去,那些木排就象一列一列的舰队似的。

徐:伐木工人把木材用铁丝捆在一起,做成木排。然后把木排顺着嫩江放下去,站在远方的高处看过去,这些木排好像一支雄伟的舰队。

第四组:

大:夏天,工人叔叔宿舍前面的草地上,盛开着一片不知道名字的花儿,红的、白的、紫的、粉红的,什么颜色的都有,多么美丽的一个大花坛呀!

徐:森林区里的夏天很短。……森林区里的草原上,盛开着野芍药花和一片片不知名的花朵,红色、粉色、白色,好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第五组:

大:这里的天气虽然比较热,但是并不闷人。早晨,工人叔叔们呼吸着森林里的新鲜空气,精神饱满,开始了一天紧张而愉快的劳动。

徐:即使是暑天,森林里也是凉爽的。……不管你多么累,只要清晨起来到森林里去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就好像服了一种特效药,清洗了肺和全身的血液一样,把一切疲倦都去掉了,全身感到说不出来的轻快和舒服。

第六组:

大:山谷里断续地传出一阵阵汽笛的吼声,火车满载着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各地。

徐:白天,经常从山谷里传来呜呜的汽笛声,震荡着山谷,这是往外搬运木材的火车的叫声。

第七组:

大:晚上,风吹过松林,发出一阵阵象海浪呼啸似的声音。工人叔叔们又冒着狂风机警地巡逻在大兴安岭上。

徐:夜里,风从森林中吹过,树林发出了海浪似的声音,这就是小朋友们在书上读过的“松涛”声。

第八组:

大:大兴安岭真是富饶的好地方。一到秋天,森林里各种各样的野果都成熟了。“都斯”是一种象小葡萄似的鲜果,吃起来甜酸可口,也可以用它来酿酒;“刺梅果”的叶子用开水沏一沏就是很好的茶;榛子长满了山腰,它的果实又香又脆。在这里,木耳、蘑菇到处都有;人参等珍贵的药材也可以采到。

徐:到了秋天,……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林区里的一些野鲜果都成熟了。有酸甜可口的“都斯”,有人们喜欢吃的牙疙瘩,还有红红的高梨果。“都斯”长的有点像小粒的葡萄,可是没有核,吃起来又酸又甜。牙疙瘩也和“都斯”差不多,这两种野山果都能酿很美的色酒。秋天,山里的榛子也熟了,把榛子炒熟了后,榛子的仁比花生米还好吃。那些住在林区附近的居民们,到这个时候,就组成小组到林区去采榛子,捡木耳,捡蘑菇。还有些人专门到林区里去采集药材。

第九组:

大:冬天,山岭上堆积着厚厚的白雪。

徐:冬天,山岭上铺了深厚的白雪。

第十组:

大:西伯利亚的寒风猛烈地吹过来,森林里大雪纷纷,狂风刮得人睁不开眼。

徐:西伯利亚的寒风时常猛烈地吹来,森林里立刻刮起了大风雪,雪在天空中飞旋着,刮得人睁不开眼睛。

第十一组:

大:这是林业工人叔叔工作最紧张的季节。他们穿上了长筒的毡靴、长毛的皮外衣,戴上了只露出两只眼睛的皮帽子,显得更有精神,更粗壮有力。他们整天在森林里伐树。

徐:天气虽然这样冷,可是林业工人仍然继续工作。他们穿上长毛的皮外衣,戴上大皮帽子,穿上长筒毡靴,整天在森林里忙着伐树和运搬木材。

从以上的逐句对比中,可以看出,《美丽的大兴安岭》就是抽取了《在大兴安岭森林区》第二节的精华部分,形成了一篇独立的课文。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徐柄春是课文《美丽的大兴安岭》的真正作者。

而《美丽的小兴安岭》又是根据《美丽的大兴安岭》改写而来,这样,我们可以认定,《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本,往上溯源,最原始的作者,必然要遇到徐柄春。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徐柄春在他的《在大兴安岭森林区》一书列出专章,描写了大兴安岭的春夏秋冬的各具特色的风情景致,就不可能截取出课文《美丽的大兴安岭》,也无从启发与定调《美丽的小兴安岭》。

如此说来,《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原始素材与语句,应该追溯到1951年的最初版《在大兴安岭森林区》。也就是说,《美丽的小兴安岭》最早的雏形,早在1951年就已经初露锋芒。

这一切,我们今天回溯来看,应该感谢《在大兴安岭森林区》这本书的作者徐柄春。

那么,徐柄春是何许人也?

我们从相关资料中,可以了解到,徐柄春大致出生于1927年,一直在内蒙古工作,1951年,他才24岁,就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儿童读物《大兴安岭森林区》。1956年,此书修订本增补后,再次由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此时,他才29岁。

改革开放之后,徐柄春调入北京《民族团结》杂志社,1988年离休前为《民族团结》杂志社党组成员,副社长。

徐柄春的新闻作品

查徐柄春的作品,多以通讯报道为主,而《在大兴安岭森林区》也成了他的唯一一本文质俱佳的散文作品,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东北地区的绮丽风光,从而受到了教材编写者的青睐。在这本书中他灌注进的构思与文笔,一直影响到《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

从这个意义上说,徐柄春是《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最初的作者,当没有错讹。而现在通常标注的董玲秋,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创作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即使她参与了《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写作,也是在徐柄春的原书基础上进行局部的增删修改。

徐柄春的新闻作品

徐柄春倾注他了心血写成的作品,影响到现在仍然在使用的课文,值得我们尊重与致敬,也应该肯定他为语文教材作出的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