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瓒题跋小楷及风格分析

 零壹贰012 2023-10-14 发布于湖北
一、倪瓒生平
倪瓒的诗、书、画向来有“三绝”之誉,他的画被誉为“逸品”,置于神品之上。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列为“元四家”。明代董其昌、徐渭等书画大家,皆对倪瓒画作之“逸”有极高的评价。但殊不知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尤其是他的小楷,以隶入楷,独具特色,后世评价颇高。清笪重光云:“云林书法得笔于分隶,而所书《内景黄庭经卷》宛然杨、许遗意,可想见六朝风度,非宋元诸公所能仿佛,元镇真翰墨第一流人,不食烟火而登仙者矣。”清梁同书曰:“迂翁不独画入逸品,即书法亦天然古澹,神韵独绝。”。由于受到诗、画成就的掩盖,所以他的书法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倪瓒的书法作品主要见于题画、诗稿、跋文和书札中,传世小楷作品主要有《静寄轩诗文》《自书诗稿卷》《致慎独有道诗札》等,书画跋文类小楷有题《秋林野兴图》、题《水竹居图》、题《六君子图》、题《江渚风林图》、跋《苏轼乌云天际帖》、跋《张雨自书诗帖》、题《修竹图》等。根据历代著录记载,倪瓒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记载还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醉歌行》《客居诗帖》等,但现皆已无处可寻了。诗文方面著有《清閟阁集》等。
倪瓒(1301~1374),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别署朱阳馆主、沧浪漫士、净名居士等,自称“倪迂”,江苏无锡人。工诗、善书画。据《明史·隐逸传》记载:“幽回绝尘,藏书数千卷,皆手自勘定。古鼎法书,名琴奇画,陈列左右。”他的这种喜好收藏法书的癖好为他今后书法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其祖先倪宽是汉朝御史。祖父倪椿、父亲倪炳,勤于治生,从小家庭经济富裕,且前几代多为隐士,为他从小书法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倪云林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其兄倪昭奎对他很是关心,为他请当时有名的学者王仁辅教其读书写字。23岁之前,倪云林一直过着这样富裕子弟的生活,从他的诗作《述怀》中也有体现:“励志务为学,守义思居贞。闭户读书史,出门求友生。放笔作词赋,鉴时多评论。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贵富焉足道,所思垂令名。”。这为他今后事业的奋发向前提供了思想基础。28岁时,长兄倪昭奎和嫡母邵氏相继去世,这对他打击很大。据《明史》载:“忽散其资给亲故,人咸怪之。未几兵兴,富家悉被祸。”倪云林虽家产雄厚,但他性格孤僻,不擅治家,不久官府逼租以及各种收租问题接踵而来,再加上当时红巾起义等农民战争,钱财不断散尽,导致家道中落。后来,倪瓒携妻游走江湖,但出身富贵的他仍然和达官显贵交往,后被元朝廷封为太尉。由于元末社会各种黑暗和混乱,所以决定过隐士生活。他与黄公望、王蒙、杨维桢等人来往甚密,还与和尚、道士相交往,并参悟禅道,这些都对其小楷风格带来很大影响,最終形成了其闲淡简约、清逸萧散的书法风貌。
倪瓒的小楷别具一格,既显示了他对前人的继承,又体现了他独具创新的一面。“据《清河书画舫》记载,倪瓒曾藏有以下历代法书:钟繇的《荐季直表》、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智永的《月仪帖》、褚遂良的《楷书千字文》、钟绍京的《遁甲神经》、张旭的《秋深帖》、薛绍彭四帖、赵孟頫的《小楷过秦论》。”可以想象,这些字帖都成为倪瓒取法学习的对象,对他小楷书风的形成起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作用。尤其是钟繇、二王及唐代楷书书家对倪瓒小楷影响颇深,如钟繇的《荐季直表》(图1),倪瓒早期的书法作品与此作在风格上的那种用笔、结体稍扁以及字的神态如出一辙。

图片


二、倪瓒题跋小楷作品及其书写风格
从倪云林整个人生其看小楷书写风格,我们可以说其早期是道美精妙;中年是清婉简淡;晚年是清逸率意。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倪瓒的小楷在60岁以后风格逐渐成熟,笔者也同意此观点。又因倪瓒早年小楷作品可见较少,因此我们不妨以其60岁为界,对他小楷的研究主要分两个时期,即前期(早、中期)和后期(晚年)。因倪云林小楷作品大部分呈现在题跋处,且从他的小楷题跋作品来研究也更能见其笔墨功力。所以,我们选取了部分倪瓒前期和后期的题跋小楷作品,作简要分析。
关于倪瓒前期小楷书风,明张丑《管见》云:“云林早年书法精美,其在至正初元者,妙有大令遗风。”。明徐渭云:“瓒书从隶入。辄在钟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亦云:“云林书师大令,无一点俗尘。”从这些评价当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倪云林小楷格调高雅,最初学习也是深受二王、钟繇和褚遂良小楷影响。如前所述,倪瓒小楷多见于对画作的题跋。如《秋林野兴图》题跋(图2),是倪瓒39岁所书,属于较早的作品之一。根据题跋内容可知,此画亦为云林所作,结尾处并赋诗一首。从作品中明显可看出作者早期楷书受褚遂良的影响,起笔处多以露锋入笔,横画纤细但笔力强劲,波折明显,结体较扁,这种风格的小楷在他的很多题跋作品中也常常见到。

图片


《水竹居图》也有倪瓒的小楷题跋(图3),这是他43岁所作,并赋诗其上:“僦得城东二亩居,水光竹色照琴书。晨起开轩惊宿乌,诗成洗研没游鱼。”形象表达了对于画中山水景色的爱恋之情。此作较其他小楷作品在风格上有所不同,其用笔古拙且多波折有隶书遗意,结体较扁平,字的笔画之间疏朗有致,与画中树木的萧散相契合,古淡韵致又不失灵秀虚和。张丑曾对倪瓒此作大加赞赏,曾言:“元镇书法本自道劲,旋就清婉。画品原初详整,渐趋简淡。世人但尚老笔纷披,而不知其蚤岁之精细,陋矣哉!”“而上方小楷题咏全师欧阳率更,自非寻常卷轴之可比拟。”。可见张丑不仅肯定了倪的画作水平,对其小楷书法也高度赞扬。
《梧竹秀石图》是倪云林51岁所作,据画中题跋(图4)可知,贞居道师(张雨)将要去拜访王君章高士,因此倪作此《梧竹秀石图》寄给仲素孝廉题诗。张雨(1283~1350),字伯雨,号贞居之,又号句曲外史。元代诗文家、词曲家、书画家、茅山派道士。钱塘(浙江杭州)人。此书用笔随意自然,线条瘦劲,注重墨色变化,结构上形散而神聚,张弛有度,亦为佳作。

图片



《江渚风林图》则是以诗歌的形式呈现题跋(图5),倪瓒此时已58岁。题跋内容为:
江渚暮潮初落,风林霜叶浑稀。倚仗柴门阒寂,怀人山色依微。至正癸卯九月望日,戏为胜伯征君写此,并赋小诗。倪瓒。
据内容可知,此作是倪瓒为胜伯征君所写。“胜伯征君”即虞堪(生卒年不详),字克用,一字胜伯,号青城山樵。祖籍四川仁寿。北宋丞相虞允文之后裔,奎章阁四学士之一虞集(道园)的从孙,隐居长洲(今苏州),明洪武中曾任云南府学教授,好学有文。此书就作品而言,除了依旧具有唐楷遗风外,多了些行书笔意,如“怀”字最后一笔反捺带牵丝,还有“柴”字与“门”字、“风”字与“林”字、“徵”字与“君”字等,字的最后一笔相接处有牵丝连笔现象,多了几分生动活泼的气息,开始走向成熟。
倪瓒后期小楷书法已渐趋成熟,逐渐摆脱了前期精细谨严的书风,变得萧散致远,深得古淡天然之神韵。例如《致慎独有道诗札》是倪瓒晚年(62岁)作品的代表,是以诗歌的形式所写的一封书札。此信是作者写给有道先生(陈植)的,信札中描述了自身胸中不平之事,谈论了学者之道“必本之于诚”,意在与陈植诉说处世之道。此幅作品虽为小楷,但其中却带有行楷意味,许多字都出现了牵丝连带的情况,如作品中的“弦”“琴”“录”“和”等字皆可见连带笔画,使得作品整体灵动活泼。用笔爽劲而清妙,章法参差错落,萧散简远,饶有隶意。另外,像这种以小楷书体写信札的作品在古代来说也并不多见。
《静寄轩诗文》(图6)是倪瓒71岁高龄时自作文并书写的。此作共分为三个部分,内容包括《邾伯盛氏小像赞》《刻古印文诗四韵》五律1首、《静寄轩诗》七绝3首。此帖上方篆书“静寄轩”和帖首篆书“靜寄轩诗文”为张绅所书。“静寄轩”是邾伯盛的斋名,其人名珪,字伯盛,苏州人。师濮阳吴睿,习大小篆书,喜为人治印。此作品整体笔画劲道,毫无滞涩之处,结字略扁,内紧外舒,收笔时顿笔稳重,圭角突出,质朴道劲有隶书笔意。
倪瓒《渔庄秋霁图》题跋于72岁暮年之时,其题跋云“此图余乙未(1355)岁戏写于王云浦渔庄”(图7),《倪瓒年谱》对此予以确认:“七月二十日,题乙未所作《渔庄秋霁图》轴。”题跋同时也说明了此跋写于画作完成18年后“壬子(1372)七月廿日”。据“李日华《六砚斋》云'王云浦有渔庄,倪云林写《渔庄秋色》赠之。”可知,倪瓒作此画送给好友王云浦,18年后又见此画,知好友珍藏如故有感,作五言诗一首抒怀并题跋画上。倪瓒书此题跋时整体风格已然完全成熟,扁平之势更为凸显,用笔老辣劲道,已入化境。
倪瓒的小楷书法,由于受到其画风的影响,成为元代隐士文人中高逸一派的代表。他的那种简淡幽远的小楷书风,对后世很多书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文徵明、王宠、董其昌等人。在后世对他书法的评价中,文徵明曾说:“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人风气。”另外,因董其昌与他都讲求禅道,并云:“画家四忌,曰:甜、邪、俗、赖,倪从画恬书,因得清洒。”又言:“人谓倪书有《黄庭》遗意,此论未公,倪自作一种调度,如淡橄榄,时有清津绕颊耳。”在董其昌看来,倪云林的书法和画作一样,都有一种萧散简远的气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之处,难得可贵。另外,在董其昌的小楷作品中,那种清淡简远的姿态,无疑也是深受倪云林书法的影响。清末李瑞清亦云:“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巨蠖,有林下风。如诗中之有渊明,然非肉食人所解也。”与董的看法似乎如出一辙。
不过,即便是像这样的书法名家,仍然会有其所失之处。如项穆曾指出:“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尽管如此,倪云林对于小楷书法的认知和创新之处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来源 | 收藏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