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乾夕惕 王琴 第八节 温锅,巧遇朋友(1) 南京西康路。这是一个新区,一个花园住宅区,被称为公馆区。这边围墙中有几栋小楼可算是一个居住区。进入这个居住区的门很有特色---看上去是一个小门楼,两边的墙上顶起一个屋顶,这个小屋顶和居住区里面的房屋是一色的青瓦,两扇门便从这两堵墙中间开出来。小门楼上挂着的牌子上写着“西康路12号”。进去以后有花圃,有几栋小楼。靠门口最近的一栋小楼,从外观看是一栋小二楼,二楼上面一边顶着和大门一样的三角坡式屋顶,这屋顶上开着斜坡天窗,拐过来的楼顶却是中间平两边坡的,在坡顶上也开着斜坡天窗,有点像东西盔式四坡屋顶。单看这屋顶的结构,就感觉房屋提升了一个档次,很养眼。而且明显的这是有屋顶阁楼的房子。因此说它是个小二楼,其实加上屋顶阁楼就是三层楼的楼房了。 在二楼的起居室里希禹和书蓉正在准备举行一个小小的宴会---温锅。这是一个星期天,书蓉让保姆带着三个孩子,自己亲自下厨,又从饭店订了几个菜,她正在家里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餐。按扬州的风俗,五碗八碟:广式香肠、松花皮蛋、老醋蛰头、南京板鸭为四冷盘;虾米烧青菜、松子炒虾仁、鱼香肉丝、滑溜鱼片为四热盘;松鼠桂鱼、冬笋狮子头、豆苗鸡蛋饺、全家福头菜、老母鸡汤为五碗。另外书蓉还准备了一些点心、水果等。 终于搬到南京来了。日子过得飞快,转眼,老三已经出世了。爷爷真高兴,说书蓉的肚子真是争气,一连生了三个男孩子!当希禹跟父亲说想将小家搬到南京去,爷爷很爽快就答应了。 希禹一心埋头工作,在大学兼课,使家里的收入有所增加。书蓉仍然是勤俭持家,省出了一笔钱,不过要在南京买房子还是很困难的。另一方面就是南京政府有关迁都的问题。日本侵略中国后,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就在考虑和忙于迁都。1932年国民政府曾经选择迁都洛阳。这次先说要迁都武汉,现又听说是要迁都重庆,为长期抗战做好充足准备。所以希禹认为他们在南京也不会久住,只能租房。 希禹在南京到处看房,觉得这个新区不错,租下这个小楼的二楼,够用也就行了。书蓉省下的这笔钱也就派上了用场:先付了租金,然后为这个租借的房子添置了一些家具,购买了日常用品,小家就这样先建了起来。 希禹首先是将屋内一些刚需的物品准备好,他是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的,只是想到一共需要几张床铺,多少桌凳,他请一位家具店的老板帮他筹划,老板觉得他好说话,倒也给家里配备得不错。举家搬来之后,书蓉对希禹所准备的一切感到非常满意,她对厅里的两张圆桌特别满意。起居室一改老家的条几桌椅的摆设,两张圆桌一张大,一张小,大圆桌做工精美,中间有一块圆形理石镶嵌,理石上有水墨雕画,一下子就抬高了房间的品味。小圆桌只是比大圆桌小,做工一样精美,一样的花色,大小圆桌计配备了10张椅子,都是一样的款式,椭圆椅背,圆边坐凳,桌椅都是圆形腿,深褐色,显得十分雅致。靠门口不远的地方还有西式小沙发一套,有客人来可以坐坐。一间主卧,配备的是西式大床,圆顶账是从屋顶吊下来的,和扬州家里的古式古香的大床完全是两种风格。一间次卧,里面布置了儿童床和保姆用的单人床。一间书房,一张大气的书桌,希禹在家工作的地方。这几个主要的地方都安置得不错,书蓉来了以后又配备了床单被褥窗帘等一应用品以及厨房卫生间的生活必需品,这个新家建得有点现代的味道。上二楼的楼梯和一楼的住户没有相关,木制楼梯,孩子们爬爬也不要紧,上三楼阁楼的住户在二楼他们家门口拐过去有楼梯直上,无需经过他们小家的任何地方,可以说这三层楼居住的人家都是自成一家的。这房子的设计还是别具一格的,可供一家住,也可供多家住。 今天要来温锅的有二哥、七弟和七弟媳妇也会从镇江赶来,还有希禹的一个朋友夫妇俩。 说起希禹的这位朋友,还真是巧,希禹看房子那天,走进这个区,看好了房子、付了定金之后,居然碰到了一位他没有想到的朋友。 “呀!是唐先生!你怎么在这儿?”迎面来的一位女士问道。 希禹抬头一看,是李编辑!“你好!李编辑,好久不见,你怎么在这儿?”希禹更是感到奇怪。 “我现在住在这儿,就是后面那一个小楼,3 号楼。”李编辑说。 “我刚找好房子,不日准备搬来,就在1号楼。”希禹这才回答李编辑的问题。“你什么时候从上海来到南京啦?” “我来了两三年了。我们书局先在南京设了办事处,后又在南京开办了分局,我就被派过来了,说来话长呢,等哪天有时间细聊!”李编辑说。 “这样吧,等我太太搬过来,请你一道来温锅吧!”希禹说,“现在住得近,方便了。” “好呀,好呀!届时一定来。可以带一个人过来吧!”李编辑说。 希禹马上明白了,“好呀!太好了!” 他们互相留了现在的电话号码就再见了。 准备温锅这个小小的宴会之前,希禹跟书蓉说起过这位朋友。书蓉听说她是当时帮助希禹出书的人,自然就怀了一份敬意,她也曾听希禹谈起过他们去玄武湖游玩的事情。不过她心里还是有点打小鼓,“怎么就这么巧,现在会住得这么靠近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