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地处江南,河湖众多,湖荡更是星罗棋布。几乎每条河流湖泊都有传奇的历史和民间故事,如今相城区的钱巷臼河,与老和尚石臼救人有关,而画师湖则与吴门四家的沈周有关系。 ![]() 沈周像 钱巷臼河,今属于北桥街道漕湖村,西起西桥坝浜,东至坝头浜。北临漕湖,长度1.005千米,均宽13米。钱巷臼河附近地名有前巷臼。 因钱姓和尚石臼取盐救民的动人传说,故名。据《北桥镇志》记载,一千多年前,漕湖北边有个叫前巷的村庄(现西钱村2组),只有五六户人家居住。村前河边有一座观音堂,叫积善堂,内住一个老和尚,力大无比,天天手托两只石臼(碗)到漕湖边向过路船求布施。逢年过节,村上人到堂里烧香供佛,见老和尚心地善良,均送食物给他。天长日久,老和尚与村上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为了报答村民的照应,有心要为村民做件好事。 ![]() 《北桥镇志》书影 一个隆冬季节,前巷村上农户断了十多天盐,人人乏力。村民向漕湖里的过路盐船讨盐,但船主不理睬,叫船工扯足篷加快行驶。老和尚见此情景,脚踏小舢板,手托两只石臼,挡住一只盐船,向船主求施两碗(臼)盐。船主见舢板挡住船头,火冒三丈,不但不施盐,反而把老和尚手里的一只石臼拍到湖里。老和尚被激怒了,把另一只石臼用力向船头一掷,盐船被击穿漏水沉到湖底。老和尚潜到湖底,摸起石臼,把船上正在沉入湖底的盐捧到石臼里,装满一石臼后托到前巷村上,放在小竹桥边,让各家各户取盐烧菜吃,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老和尚因在冬天潜湖取石臼捧盐,身体受寒得病,不久就去世了。村上人为纪念老和尚救命之恩,就把村名前巷改称为“钱巷臼”。那只石臼据说一直保留在村里的桥旁。后遂将此河称作钱巷臼河,纪念老和尚勇救村民的事迹,地名沿用至今。 在今相城区西南方向有个湖泊,称画师湖,一名翁志荡(疑为翁氏荡之误)、又名荷花荡。东为渡船头,南为朱火甲自然村,西、北均为常熟市辛庄镇胜利村,面积0.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米,最大宽度645米,湖底东南向西北倾斜,尚平坦,为淡水湖。1972年曾干湖围垦为田,1982年退田还湖,放水养鱼。 据《相城小志》卷一“川泽津梁”条,说到尚泽湖(今盛泽湖)时提到“荷花荡”:“尚泽湖一名尚泽荡,在相城西南广五六里,分为二,南曰清漪荡,北曰尚泽湖东,通济民塘,南至清漪荡,吴陆墓市连界,北通和尚港,西通三图港,连陆墓市界,以达荷花荡北,天河流入常熟境,受界泾河、常熟连界荷花荡、三图港东来之水由南河头、东荡口流入此湖。” 又据《常熟地名志》说到辛安塘,也提到荷花荡:“辛安塘又名新安塘。位于境域东部,南北流向。北从刘家浜口入境,流经合泰村、金荡村、潭荡村、华欣村、辛庄集镇、辛中村、吕舍村,南至荷花荡入苏州市相城区。” ![]() 盛泽湖 原是荷花荡的湖荡,因与吴门四家的沈周有关而更名为画师湖。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煮石生,晚号白石翁,生于明宣德二年(1427),卒于正德四年(1509),苏州府长洲县相城里人。居住在翁志荡即画师湖东。苏州文坛领袖之一,吴门四家之一。以绘画成就为最高,影响文徵明、唐寅等一大批画家文人。 ![]() 沈周 《庐山高图》 据《湘城镇志》记载:“画师湖原是翁氏的二百余亩低洼田,后遂成为'翁志荡’。北靠虞山,东临阳澄湖。相传凤凰在荡里沐过浴,水有灵气,碧澄透底,环境幽雅、清净。”又据《相城小志》卷云:“画师湖原田百亩,为翁志荡遂成,今有二三顷大,周围低田荒田约二百亩,翁氏嫁女于十围堰徐氏之奁田也。”最初此湖及其周围田地是作为翁家嫁女的陪嫁,因“氏”与“志”在吴语里音近,后翁氏荡又讹称翁志荡。 画师湖的民间传说流传颇广,相传,明代大画家沈周的家宅就在荡东仅几里的地方。沈周十二岁就随祖父、伯父、父亲在湖边或驾舟湖中写生学画。沈周画画的水,就取之荡里,后来沈周成了大画家,名声远扬,民间不知不觉地将“翁志荡”改称为“画师湖”了,并一直沿用至今。而历史上相城的沈周遗迹,有一处地名叫画师圩,《相城小志》卷二记道:“画师圩,明沈石田尝于此学画虞山,屡画屡变,遂投其稿于河,相传河水至今随山变色。”记载的是沈周于此写生,虞山明秀,投影近水,阴晴雨雪,随之变化,实在是很自然的事。由“画师圩”而“画师湖”成为历史地名,而翁氏荡、荷花荡名称则不闻了。 今天,为了纪念沈周,相城区村庄有“沈周村”(沈周村位于阳澄湖镇区西南部,环抱市镇),湖泊有“画师湖”,河道有“思贤泾”,道路、住宅、建筑物有“沈周路”“石田路”“启南路”“思贤小区”“石田楼”等等。沈周墓也完好的保留了下来,并成为省级文保单位,1993年原湘城镇复修了墓碑亭,重立了青石墓碑;2004年阳澄湖镇以沈周墓为轴心,把前后池塘和周边闲地串连成景,建成了沈周故里公园。一池湖水,几棵柳树,亭桥墓园构成一幅明丽的画卷,游人徜徉于此,烟柳画桥,鸟音清脆,犹如沈周所画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 沈周故里公园 ![]() 来源:《苏州档案》公众号 2023-10-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