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泥灰墙皮背后的完好古碑:宁阳县磁窑镇海子村修建刘氏祠堂碑记

 钜平秀才 2023-10-14 发布于山东

乡土大汶河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宁阳磁窑镇海子村刘氏宗祠 摄影:刘常平(海子村人)

泥灰墙皮背后的完好古碑

——宁阳县磁窑镇海子村修刘氏祠堂碑记

文/王新国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宗法制农业社会。建立在血缘、婚姻基础上的家族是社会构成的基本一细胞,也是立国之本。耕读传家,诗书继续世,是一切文化世家的共同特征。如果说家庭是人才成长的第一环境,那么,文化世家则是时代人才的摇篮

人的教育,有三个途径,一是学校教育,二是社会教育,三是家族祠堂教育。在这三种教育途径中,家族祠堂具有其他教育途径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走进祠堂,庄严肃穆,人不免顿生缅怀先人、思虑祖德之情,在生活中则克己修身,发奋努力,振作有为。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很重视祠堂的建设,直到明清时期及至民国年间,家族祠堂还很常见,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家族祠堂消失了,留存下来的极少,如今都成为了村落景观。祠堂是家族文化的载体,是家风、家训传承的课堂,对于后世子孙教育,都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注①引自《明清新城王氏家族文化研究》)

海子村《刘氏族谱》主编刘敬祥先生讲刘氏家族历史

宁阳县磁窑镇海子村刘氏宗祠

宁阳县磁窑镇海子村刘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都曾重修,是县内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祠堂,2018年被认定为泰安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祠堂的历史,离不开重修祠堂碑记。海子村刘氏宗祠重修碑原被镶嵌于大门内墙壁上,特殊年代也曾面临被毁的命运,刘氏族人凭借聪明智慧才让石碑得以完好保存下来。

据刘氏族人讲,在历史上的一个特殊年代,很多地方的家族宗祠被拆了,石碑被砸毁,或用作了铺路架桥的石料。刘氏族人团结一心极力保护,祠堂才免遭拆除。同时,刘氏族人用泥巴和着石灰将镶嵌在大门内墙壁上刻有乾隆年间建祠碑记、光绪年间重修碑记石碑糊住,不知道的人看不出来,石碑才得以保存下来。


现如今,镶嵌在墙上的石碑剥去泥巴和石灰,露出本来面目,背面平整光滑,碑文清晰可见。抄录如下:


建立宗祠碑記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今子孫服舊德而食先疇,何在非祖德之所留貽乎?此木本水源之報,不容已也。自雍正年間有族人劉尚裕、尚勳、漢泳、雨振等起意修祠,预蓄資材,但功未舉而人先往。然承先者虽逝而継後者復起,又有族人漢珠、希武、永仁、永淇積財鳩工,於乾隆叁拾貮年間功始告成焉。盖功之成也,虽缘于後而事之起也,實發於先。由是勒石為銘,以示不忘云。

大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己已月上浣之吉


重修刘氏祠堂碑记

且前人之立祠堂者,何也?為報本追逺明也。盖吾祖来自元朝,立祠始於明也,重修屡次,未嘗損傷,但越時又久。至光绪十一年間,大殿、陪房盡皆敝壊,惟士芬、開聪、端泗、远梅、静涟等賣祠前楊樹,得銭七十五千,又合族按地出資,捐銭贰佰余串,重修大殿、陪房,焕然一新。及至光绪廿年,垣墙挂屋又颇損壤,仍士芬復邀远章、远教、远泰、静泉等(本前后两庄),捐銭買灰買磗,出夫運石修盖,不日垣墙挂屋復起。議及林中楊树,樹朽腐已甚,递延数年,草芥不若矣。於是,敬邀合族公議,典賣此樹,得銭壹佰陆拾千,重修山門,創葢林屋,粉繪墙壁,油水牖,功成告竣,並誌諸石永垂不朽云。

皇清光绪二十一年岁在乙未季春桐月中浣榖旦

从这篇重修祠堂碑记中可知:海子村刘氏祖先来自元朝,明代始建宗祠,雍正年间刘氏族人就起意修祠,但未能完成,后刘氏族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修祠大功告成。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再次重修。

关于修建宗祠的始末及其意义,碑文中有阐述:“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今子孙服旧德而食先畴,何在非祖德之所留贻乎?此木本水源之报,不容已也。”——敬祖德,念祖恩,启迪后人,“报本追远”,修建宗祠,其意明了。——这也就是家族文化的传承之必要,也是家族文化的价值所在。





王新国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中学政治高级教师,心理咨询师。从教三十一年。宁阳县历史文化促进会成员,宁阳县村庄简史编委会成员,曾任报社文学版块特约编辑,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