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80岁老人趁着夜晚偷偷逃离养老院,养老院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吗?

 三叔闲聊 2023-10-14 发布于广东

前不久,浙江临海某养老院,一位80的老人竟然失踪了。

工作人员可急坏了,老人年纪这么大,还患有阿尔兹海默症,这到底去哪了呢?

工作人员找遍了所有的房间,都没发现老人的身影,门卫也没看见老人走出养老院,一个九旬老人,还真能飞出去?

大家最后在一个8米高的山坡上发现了老人。原来,老人想离开养老院,于是偷偷从后门出来爬上了这座山坡,不料山上还有堵墙。老人再有本事也飞不出去,想走回头路才察觉山坡陡峭,只好抱着大树呼救。

原来张先生被他的儿子送到了养老院。儿子说这样是为了他的好,但张先生从一进到养老院就感到不适。环顾四周,他看到一群老人,有的面无表情地坐着,有的在空洞地盯着电视。这让他心中感到一阵失落和孤独。

第二天早晨,张先生又尝试与一些老人交流,希望能适应这里的生活。但无论他怎么努力,都觉得自己像是被困在一个没有生气的地方。午餐也是一样,食物毫无滋味,似乎连厨师都无心做菜。

到了傍晚,张先生终于决定,他不能再呆在这里了。他等到夜幕降临,把自己的一些必需品装进包里。趁着大家都在晚餐或看电视的时候,他轻手轻脚地穿过走廊,找到了一个偏僻的出口。

张先生的心跳得很快,他知道自己是在逃离,但他觉得这样做比呆在养老院强。他用力推开出口门,走出了养老院。

踏出养老院的那一刻,张先生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感觉自己仿佛重新获得了生活的自由。他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但至少,他逃离了让他感到窒息的那个地方。在回家的路上,张先生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管怎样,他要找到一个能让他真正感到安心和快乐的地方来度过自己的晚年。但他不知道养老院外山上还有堵墙,所以有了开始的事件发生。

这个新闻让人唏嘘。这位耄耋老人想居家和亲人一起度过人生的最后岁月,最后却只能凄凉地在养老院了度余生。他的飞越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抗争,也让我们深思:人老了以后该怎么生活?养老院是不是最佳场所?

首先,费用是一个重要但也让人头痛的问题。养老院并不便宜,尤其是那些提供全面医疗和娱乐设施的高级养老院。很多家庭为了负担得起这样的费用,不得不削减其他生活支出或者甚至动用积蓄。然而,对于一些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老人,这样的费用几乎是不可能承担的。

其次,社会结构在养老院内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老人们通常根据他们的兴趣、年龄或身体状况被分到不同的小组。这样的分组有时会导致一种不健康的社会氛围,比如,那些身体较弱或者年纪较大的老人可能会被其他群体中的老人排挤或歧视。

最后,鄙视链是养老院社交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财富、外貌或智力,一些老人会受到其他老人的鄙视或排斥。这不仅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总体而言,养老院的现实情况远不如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除了费用高昂,老人们还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心理压力,这些都使得养老院生活充满了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像张先生这样的人会选择逃离养老院,寻找一个更适合他的生活环境。

另外,贫富差距也会在养老院内体现出不同的待遇。以下是一些具体事例:

房间条件:

有钱的老人如张女士,可能住在单间套房里,配备现代化家具和个人卫生间。

相对贫穷的老人如李先生,可能会和其他几位老人共用一个房间,设施相对简陋。

医疗照顾:

张女士可能有能力支付额外的医疗服务,例如私人医生或物理治疗。

李先生则只能依赖养老院提供的基础医疗照顾。

社交活动:

张女士能参与高端的社交活动,例如私人音乐会或外出游览。

李先生可能只能参与养老院组织的免费或低成本活动,如简单的手工艺课程。

饮食:

张女士可能有选择更优质的餐饮服务,甚至能定制个人餐单。

李先生则需接受标准的集体用餐,选择相对有限。

家人访问:

张女士有一个独立的接待区域,家人来访时可以更舒适地互动。

李先生则可能在公共区域接待家人,隐私和舒适度较低。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在物质条件上,也可能影响到老人在养老院的社会地位和心理健康。有钱的老人通常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尊重,而较贫穷的老人可能会感到被边缘化或不平等对待。

不是说养老院制度不行,但养老院是盈利的企业,逐利是资本的天性,社会的监管不能面面俱到,而孩子的存在就是起到一种监督震慑作用。

那些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就不再来看的子女,等于是告诉养老院,你们凑合着养就行了,不要来烦我。

子女送老人进养老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通常可以归结为几个主要因素:

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许多子女由于工作或个人责任而无法全天候照顾年迈的父母。

缺乏专业医疗知识:特别是当老人有严重健康问题或需要专业医疗照顾时,子女可能会觉得养老院是更好的选择。

地理距离:有时家庭成员分散在不同的城市或国家,导致子女无法经常探望或照顾老人。

经济压力:虽然养老院费用高,但一些子女可能认为这是一个更可行的长期方案,尤其当他们无法负担请全职护工或转职全职照顾父母的时候。

隐藏的家庭问题:

疏远或冲突:在一些家庭里,与老年家庭成员的关系可能并不亲近,或者存在长期的矛盾和不和。

忽视或漠视: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子女可能主要出于继承财产或摆脱负担而将老人送进养老院。

代际观念差异: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差异有时会导致子女选择避而远之

心理负担:照顾老人可能会导致子女感到极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有时候是难以承受的。

总的来说,送老人进养老院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和隐藏的家庭问题。这些因素和问题不仅影响着老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子女和整个家庭的内在状态。

虽说养老院有着种种不堪,但能住进养老院还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养老,大部分老人都没有这个福分。据最新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养老院哪来这么多床位?

所以,国家卫健委推行的养老模式是9073模式,即3%的老人进养老院,7%的老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90%的大多数老人居家养老。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养儿防老,大部分人都想和子女住在一起,居家养老好啊,能够享受天伦之乐。

可是儿女们也都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忙忙碌碌,早出晚归。没时间、有时也没心情,和老人闹磕闲聊,照顾老人的起居。更何况老年人的生活习性和年青人不同,住在一起难免引发各种磨擦。

曾经有一首大火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就唱出了多少老人和子女的无奈:父母都老了走不动了,儿女们尽孝的方式也只能是多抽时间前去探望。

想想看,两个七老八十的老人,行动不便,还大多有着各种疾病,他们相互扶持着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这还是很好的结局。

大多数是只剩一个老人独居在家里,那种孤独和冷清,充溢了整个房间。

这种情况下,便出现了抱团养老:

在这种模式中,几个老人或几个家庭联合起来共同生活和相互照顾。这样既能分担费用,也能增加社交互动。

养老公寓或退休社区:

这些是专为老年人设计的住宅区,提供从基础到高端的各种服务,同时给老人提供更多自主和选择权。

长照保险和健康储蓄:

预先规划和储备资金也是一种可行选择,它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并提供更多的养老选择。

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适用于不同家庭和个人需求。重要的是提前规划,以确保老年生活的质量和尊严。

结语

养老院生活的多个方面,从费用、社会结构和鄙视链,到没有子女的老人、生活质量以及不同经济状况下的待遇差异来看,替代养老的其他选择,如中国推崇的9073养老模式,居家养老和抱团养老便是最好的选择

我理解的抱团养老:一群老人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保姆轮番照顾,总有顾及不上的时候。

说句实在话,第1种就是享受退休生活,抱不抱团都无所谓。第二种和养老院有啥区别,而且由于缺乏管理,团队迟早散伙。

每个人都会老去,你可曾想过你的老年生活?很多事情不能控制,你能掌控的就是尽量让你的身体保持健康,而且在那时攒到了足够的养老钱,这样你才能过上真正的养老生活,否则你的养老只能算是挣扎到生命的终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