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闻青史的褚遂良为何要诬告刘洎?

 谋变 2023-10-14 发布于河南

           在史料里挖掘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上一篇聊到刘洎之死,是因为褚遂良的诬告(参考是谁让善待功臣的李世民动了杀心?)有没有根据呢?

李世民曾这样评价褚遂良,说他: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每写忠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

除了褚遂良的学问,最重要的是他“性亦坚正”为人耿直刚正。

他怎么会诬告刘洎呢?

当然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并没有采纳这一说法,他认为褚遂良是一代名臣不会干这下三滥的事。所以他在《考异》里说:这是许敬宗后来编纂国史时因与褚遂良有嫌隙就趁此便利篡改史实,把帽子扣到了褚遂良头上。但这也只是司马光的猜测,没有明证。

而两唐书都直言刘洎之死是褚遂良诬告。

其实不管是为官从政,还是经商处事,要成事是不能光靠人品的。

他与刘洎的关系其实就是政敌!

先来看看褚遂良的经历。

他出身名门,是著名书法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褚亮的儿子。

早年跟随父亲在薛举称帝后任通事舍人。薛举败亡投降唐朝后被李世民收入幕府,一直从事文字工作。

因为字写的好,不管大唐有了什么活动,都由褚遂良执笔。包括慈云寺碑文、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

还因能辨别王羲之的书法真伪,常常被太宗用来打假。

贞观十五年由记载皇帝一言一行的起居郎升为专挑皇帝毛病的谏议大夫。开始由御用文人转变为政坛新秀。期间一直就魏王李泰因受宠礼秩超过太子而上书切谏。

在此过程中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亲善,慢慢开始成为太宗近臣,史载:李世民每有大事都会向褚遂良垂询!

真正让他崭露头角的是贞观十七年,一语戳穿李泰“杀子传弟”的逻辑漏洞。此举不仅终结了李泰的政治生命还让褚遂良对李治有了拥立之功。

说了这么多和刘洎有什么关系呢?

刘洎荆州江陵人,不及褚遂良的名门望族,曾在萧铣手下任职。有文武才,受命领兵平定岭表五十余座城池。萧铣败亡后身在岭南的刘洎投降唐朝。这点和褚遂良很像,只不过比褚遂良多了军功。

此后一直在监察系统工作,从政经验又多于褚遂良。但二人并无过多交集,唯一的一次是褚遂良担任起居郎时,太宗要看起居注,褚遂良拒绝道:“《起居注》记录君主言行,是为了约束君主不做非法之事,没听说过君主可以自己拿去看的!”

太宗碰了一鼻子灰,没好气的问道:“我有不好的言行,你也要记下来吗?”

褚遂良答:“臣职责所在,不敢不记。”

这时,一旁的刘洎插嘴道:“即使褚遂良没有记录,天下人也会记住。”

李世民只好作罢。

直到贞观十八年,刘洎由散骑常侍升任为侍中,而褚遂良由谏议大夫升为黄门侍郎。

侍中和黄门侍郎都是门下省的高官,好巧不巧刘洎的侍中恰恰是褚遂良的黄门侍郎的顶头上司。

如果你是褚遂良,出身好,文采好,字也好,建议也提的恰到好处分量十足,还是皇帝的近臣,自认从政也是一把好手,又在易储之际一言定乾坤,挣了个拥立之功。

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却突然冒出一个哪哪都不如自己的人居然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

更可气的是,你发现他除了掌管门下省,还同时兼任太子属官,以及总摄吏部、礼部、户部三尚书事。要知道尚书左仆射主管的就是吏、礼、户三部的工作。等于刘洎即是门下省的一把手,同时还代管了尚书左仆射的活。

这是要干什么?

很明显刘洎已经成了李世民眼中未来的宰辅之臣。如果就此发展下去,等李治登基褚遂良大概率要靠边站了,就算顶着拥立之功又如何?

老二要想成为老大,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老大搞死。

于是褚遂良趁着刘洎口无遮拦的档口,又凭着敏锐的政治嗅觉,洞悉了李世民的内心需求,便明目张胆的颠倒黑白诬告了自己的顶头上司,一击毙命,取而代之!

何况他在成为中书令后还妒忌他的下属中书侍郎崔仁师得宠,打他的小报告致使崔仁师被流放连州,再也成不了他的威胁!

   ➕星标点个在看』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