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老师:青螺
浅谈诗家语(一)
各位友友们好,我们今天简略的谈一点所谓的诗家语。前面七讲我们简单的把诗的起源,发展,诗的基本布局,诗的炼句,炼字做了最基本的介绍,律诗的作业练笔也已经有了至少七次了,大家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写作,现在是时候讲讲所谓的诗家语了,可谓是水到渠成了。诗家语,就是指写诗所用的语言特点和方法,使得一首诗,和其它的文体,出现了非常的不同。
说诗家语,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其实归纳起来,就这么几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1省略;2倒装;3词性活用;4拟人、拟物。
下面我们一项一项的简略的介绍一下。
一,省略,
1 对整个事件的省略:我们写格律诗,七绝,28个字,七律,56个字,对一个事件的描述一定是抽取了最精华的部分,然后对这个事件呢不是简单的报道,而是就事件本身进行反思,议论。比如我们看看这一首晚唐诗人就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写的一篇感慨。之所以选择了七绝,是因为七绝比七律文字少一半,更能体现一个省略事件的过程。
《焚书坑》
唐代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七绝是唐末诗人章碣的一首怀古诗,当年议论秦始皇时引起过关注,最近几天又轰动了起来,因为一位企业家引用了这首在他的平台上。可见诗,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政治是分不开的,常常会有些关联,这个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的重点是如何去体验我们写诗要如何就一个历史重大事件去提炼精髓,然后加以自己的情感抒发而成诗。作者在首句用竹帛烟销四个字代指焚书坑儒事件,竹帛,古时的竹简,代指书,意思是所有前人留下的书都被烧了,但后三来了个转折,书销毁了,但秦朝的帝业也虚了,非常精练哦,把一个复杂无比大大事,七个字解完了。次句,关河空锁祖龙居。对前句的帝业虚,做了补充,虚,是因为,祖龙的所居,没能因为函谷关,黄河的险峻,阻挡起义队伍的攻入,一个空字,把原因也一笔带过,不用多字,空字就一目了然了。第三句,一转,既是对空锁的引申,又是一个转折,意思是,焚书坑儒的灰还没冷,山东就乱了,注意,这里用短短七个字,突出了,秦王朝的短暂,两个时间斜接的紧密,又把描写的角度转折了一下,所以,尾句自然就把为何会乱,点出来了,因为,刘项原来不读书。你尽管焚书坑儒了,但忘记了,刘邦,和项羽是个不读书的人哦。这首就是个典型的,把一个复杂的事件用四句诗就表达出了深刻的怀古咏史的意思了。这个就是我想说的事件过程的省略。类似于这样的诗句,非常的多:比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一个西晋伐东吴的历史事件,两句写完。杜甫的赠田九判官: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这两首我们早晚读都读过,就不多说了。
下面给大家说说李商隐的一首七律。
令狐八拾遗(绹)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
唐·李商隐 押微韵
二十中郎未足希,骊驹先自有光辉。
兰亭宴罢方回去,雪夜诗成道韫归。
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
嗟予久抱临邛渴,便欲因君问钓矶。
这是一首涉及令狐绹的诗,先看看诗题断句:令狐八拾遗(绹)-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意思是,令狐绹,令狐楚的儿子,现在是拾遗了,已经入仕做官,见招,就是招饮,请李商隐来陪客。裴十四,具体没有更多资料,只知道,是令狐楚的女婿,所以我们能知道宴席中应该有,这么几个人物:令狐绹,裴十四,令狐楚的女儿,也就是,裴十四的妻子,关系得明白,否则理解不了诗句。二十中郎未足希,骊驹先自有光辉。首联当然得从主客开始,是在夸裴十四,做中郎将时,年仅二十八岁。所以,非常年轻,人人羡之,但李商隐说,未足稀,意思说,咱们这里还有位裴十四哦。骊驹先自有光辉,是以次句承接首句,继续说,裴,如骊驹一般,自有光辉了,出自陌上桑。秦氏女说,你别太自美,我家夫婿,是白马从骊驹,就这么来的。兰亭宴罢方回去,雪夜诗成道韫归。关键是颔联是我想说的重点,短短两句,把宴会说完了,是对事件描述的省略。颔联的机巧在于,用谢家的典,把三位人物都写进去了,令狐楚比谢安,方回,比令狐绹,谢道韫,比令狐楚的女儿,也就是裴的妻子,裴十四首联比过了。
我们来看看如何写宴会的,兰亭宴罢,指兰亭序的那个典,代指此次宴会,方回,是郗愔,字方回,都是和谢家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物,比令狐绹。雪夜诗成道韫归。后分句用谢道韫的咏絮代指雪夜诗成,可能是晚宴吧,有雪?这里是说的裴的妻子。未若柳絮因风起,写的是雪。这样,起承两联,把对方主客,欢宴,写完了。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颈联开始转笔,写对方去哪里,华州,华州就是在华阴县,华山旁,汉苑,是当地的景点,汉宫观,云台,是指云台峰,下面有个穴,有名,据说有人从洞穴中可以出东山,郊扉,指华州郊外。颈联这么写,无非是说裴去的华州是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令人向往,为尾联的起意作铺垫。嗟予久抱临邛渴,便欲因君问钓矶。尾联是李商隐真正想表达的,吕尚的钓矶,就在华州附近,磻溪,此取想入仕的意思。前分句临邛渴,指司马相如临邛琴挑卓文君的典,意思是指自己也希望有个好妻子,李商隐小时候很调皮的。好,关于诗里描述一个事件,都是用的疏笔,意思是,把一个复杂的事件用简短几句就说完了。诗,不能啰嗦,这个是关键。
2 主语省略,写诗的时候,由于篇幅有限,能省的,一定得省,比如主语。我们知道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有时需要主谓宾和盘托出,但大多数时候,主语是不需要写的,但要有题目,上下文的呼应,否则会引起混淆。我们先看一首咏物诗:
鹧鸪
郑谷〔唐代〕押齐韵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这首诗通篇没见一个主语,也就是鹧鸪,在诗句里出现,但八句里的主语都是鹧鸪。为何,因为这是咏物诗,题目已经表明是鹧鸪,诗句里,在咏物诗来说,一般不主张破题的。大家注意一下诗句中的描写笔法,都是主语省略,注意,虽然省略,但句子中必须能把主语带进去,这个是关键,否则就不是省略了。需要说一下的是,颈联的游子乍闻,和,佳人才唱的,是鹧鸪曲,是乐府旧曲。再看一首刘长卿的七律:
喜朱拾遗承恩拜命赴任上都
(唐·刘长卿)押阳韵
诏书徵拜脱荷裳,身去东山闭草堂。
阊阖九天通奏籍,华亭一鹤在朝行。
沧洲离别风烟远,青琐幽深漏刻长。
今日却回垂钓处,海鸥相见已高翔。
这是一首送别诗,先题目断句:喜-朱拾遗-承恩拜命-赴任-上都,意思是,非常贺喜,老朱同志,接到诏书,要去长安做拾遗了,和杜甫的头衔一样。这首诗里,八句都没有主语,但大家一看题目就知道,前六句的主语是,朱拾遗,后二句的主语是刘长卿自己。主语都可以带入句子中。这一点是我们写诗时非常需要注意的地方。大家看看,因为是送别,前三联六句都是写的老朱,七分句由今日却回,转换了角度,变成写自己了,因为对方走了。再看一首类似的:
早秋寄刘尚书
唐·许浑 押尤韵
天生心识富人侯,将相门中第一流。
旗纛早开擒虎帐,戈鋋初发斩鲸舟。
柳营书号海山暝,菌阁赋诗江树秋。
昨夜雨凉今夜月,笙歌应醉最高楼。
这首是许浑在早秋时,写给一位刘尚书的朋友的诗,题目中有了主角的名字,所以,前面六句主语全是刘尚书,但七分句,昨夜雨凉今夜月,把视角转到了自己所在地,而尾句又把视角推向了对方的所在。一个应字,体现了,这个是虚笔写法,由此及彼,是猜想。尾联暗用了庾亮楼赏月的典。晋咸和九年(334年),庾亮接任江、荆、豫、益、梁、雍六州都督,领江、荆、豫三州刺史,号征西将军,迁镇武昌。在武昌期间,庾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坦率行已,招集有方,政绩丕著。”被地方誉为典范。《世说新语·容止》:“庚太尉(亮)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这件事后来成了高官与下属关系融洽的典了。庾亮楼也成了官方聚会之所的典。
3 谓语的省略,谓语虽然非常重要,但在诗句里有时是可以省略的,比如,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这是个列锦的句子,是一种特殊的句法,但其实省略的是谓语部分,原意应该是,我出马西郊所见,有西山的白雪,还有附近的三个城防地,有,谓语动词,我家草堂的南面有渡口,有江,还有著名的万里桥。一样的省略。或者说,我出来看到了,什么什么,看到了,就是谓语动词,省略了哦。再看一首稍有不同的谓语省略:
题张氏隐居二首 其一
(唐·杜甫)七言律诗 押尤韵
引用典故:乘兴 金银气 麋鹿游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这首是杜甫的第一首七律,首二联说的是自己如何到达对方的家里的。首联说自己一个人在春山里行走,听到了林子中伐木的声音,颔联用了省略,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我在途中遇到了,涧道的馀寒,和经历了冰雪,然后在黄昏时,到达了石门处的林丘。意思是到家了。注意,颔联把路途的经过,细节省略了,只用了,一个经历的历,到达的到,加上途中所经过的物象名词把意思全部表达清楚了。这个就是谓语的省略。再看一首类似的:
腊日
(唐·杜甫)押萧韵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这首早晚读学过了,注意看尾联,名词一堆,动词就一个字,随,下。是明显的省略了。原意是,我晚上退食,带着皇上的恩赐,从宫里出来了,带了,唇膏,面霜,回家了。再看一首刘禹锡的七律:同白二十二赠王山人 唐·刘禹锡 押真韵爱名之世忘名客,多事之时无事身。古老相传见来久,岁年虽变貌常新。飞章上达三清路,受箓平交五岳神。笑听鼕鼕朝暮鼓,只能催得市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