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律绝班第十讲

 慕容婉卿 2023-10-14 发布于辽宁

主讲老师:青螺

七律章法布局(二)

我们在第二讲中初步提到了律诗的章法布局,讲了大家最熟悉的起承转合,也是今人谈的最多,用的也最多的一种布局方式。但所谓的起承转合本身,只是一个大的框框,本身就有多种不同。我们前一段时间的练笔,主要强调的是最基本的上景下情的布局,意思是转,主要在颈联,颈联在首二联的景色铺陈基础上,开始情转,而尾联对通篇,但主要是就颈联的入情来进行收结,这样构成了一篇的整体意境。但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前面的练笔中,我们不少同学的作品,在作业里用的是有变化的,所以现在到了,归纳一下几种不同的起承转合的变化格式了,结合我们的练笔实践,不断的提升我们所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在我们讲变化之前,再复习一下我们前面学过,也比较熟悉的经典布局方式,即起承转合明显的布局方式。

秋兴八首 其三

(唐·杜甫)押微韵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汎汎,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这首秋兴八首其三,就是一种经典的布局方式,首联,前句写景,夔州的秋天的早晨景色,次句写自己日日在江楼上观景,颔联承接首联的坐翠微观景所见,所以首二联是写景的。颈联一转,开始入情,此是坐翠微所见景,而有所思,尾联收结全篇,而关联下一篇。这首在刚刚过去的周一晚读课讲过,为了大家的理解,和加深印象,还是细细的解读一下: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首联扣秋兴八首其二的尾联,由半夜,写到早上,叙述自己在夔州,早晨时见千家山郭,一片寂静,沐浴着朝晖,而自己每每于一大早就来江楼变坐翠微。郭的本义指外城,这里的山郭即山城,指夔州。翠微,指山。山气青缥色曰翠微,凡山远望则翠,近之则翠渐微。此时为秋季,秋高气清,故朝晖冷静。山绕楼前,故坐对翠微。

信宿渔人还汎汎,清秋燕子故飞飞。颔联叙述日日坐翠微之所见,江中渔人昨天就在,而清秋的燕子在我眼前似乎是故意的飞来飞去。信宿:本意指再宿,即连住两夜。这里是说经常住宿的江上。泛泛,语出《诗经》:“泛泛扬舟”。两句中的“泛泛”和“飞飞”都是叠词单意。燕子是候鸟,清秋应已南去,但这时还在,所以说是“故飞飞”。故,有故意的意思,故意在我面前炫耀,气我。杜甫经常这样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物象里。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颈联宕开一笔入情,暗示为坐翠微时所观后的所思。用两个典故人物来表达自己坐翠微所见所想。

匡衡,见《汉书·匡衡传》:元帝初,衡数上疏陈便宜,迂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刘向,见《汉书·刘向传》:宣帝令向讲论五经于石渠,成帝即位,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这里匡衡抗疏,刘向传经,上四字一读。功名薄,心事违,是杜甫的自慨。我们知道,匡衡、刘向其实都已经得到不错的待遇。但这里的“功名薄”和“心事违”其实是指杜甫自己,而不是诗句的形式主语“匡衡”和“刘向”。这两句可以这么理解,我(杜甫)像匡衡一样抗疏,却功名薄;像刘向一样具有讲论经书的水平,但却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尾联由颈联的典故延伸而来,开始具体明确的托出自己的心中感慨,由自己的遭遇,而想到了长安的同学少年们,现在一个个衣马自轻肥呢。同学少年,不是指少年时的同学,而是自己当年在长安一起参加进士第考试的同学。同学,也指当年一起游宦的人,例如高适后来就飞黄腾达。不过,杜甫写该诗时,高适已去世,本诗中具体指何人,现不得而知。少年,也可指朝廷新贵,即下一首诗中的“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肃宗中兴,所用皆后生晚进。这里的“轻”,指轻裘。裘是毛向外的皮衣。只有由狐、貂、貉、(羊)羔裘制成的才可以称为“轻裘”,其中狐白裘为最上等。末二句又由自身的贫贱想到同学们的富贵,意极不平,语却含蓄。汉时长安有五陵: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汉徒豪杰名家于诸陵,故五陵为豪侠听聚。“自轻肥”,一“自”字,婉而多讽。四句合看,总见公“一肚皮不合时宜”处。言同学少年既作抗疏之匡衡,又非传经之刘向,志趣寄托,与公绝不相同,彼所谓宫贵赫奕,自鸣其不贱者,不过五陵衣马自轻肥而已。



好,复习完我们熟悉的布局方式,我们再看几首稍微变化的,但仍然是起承转合明显的布局方式:

秋兴八首 其一

(唐·杜甫)押侵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秋兴八首其一,布局上一看就是上景下情的写法,颈联情转,但细看后有些关联上的特色哦,首句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兴起第三联,而“巫山巫峡气萧森”则兴起第二联。章法上颔联是紧扣次句的巫山巫峡气萧森而来,而颈联的入情,又是首句的自然延伸,因为这首的首联前后两句,是有区别的,前分句含情比较浓厚,因为有凋伤二字,而后分句主要是说的巫山巫峡。从内容上说,前四句是就眼前景领起,第五六两句即蜀地景,而忆故园往事,结句以夔州本地的寒衣催刀尺、暮砧急捣,更加重了归心意切的表达。 我们还是细细的分析一下这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首联从夔州秋景写起,玉露,即白露。杜诗多用白露,这里不用,大概是因为白字属重唇开口呼,其音重浊,用在这里不合适,而玉字属牙音合口呼,共音轻徐,用作开篇第一字,读起来自有“其来于于”之妙。萧森:萧瑟阴森。巫山巫峡,江水历峡,东逞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山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享午夜分,不见曦月。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颔联承接首联次句而来,细写巫山巫峡之地的,江水波涛的气势。兼天,指连天,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里,杜甫是由实景所见而起,但不是简单地再现,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字里行间所展现的,是把内在的情感,赋予江水、风云,暗示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是借景,借物,来表达时局的不安。首章的前四句,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颈联入情转,以丛菊,孤舟起兴。丛菊:丛生的菊花。这句已经成为杜诗的经典。他日泪,是说泪流已不止一次。他日,在杜诗中共用过18次,亦见于其他唐诗。在唐诗中,“他日”一般指过去,而不是将来。公至夔已经二秋,当时正泊舟以等待出峡,离开四川,故再见菊开,又落他日之泪,而孤舟乍系,起动故园之心。丛菊两开,提示时间,孤舟一系,一系,语带双关,既是指系住孤舟,也是指心系故园。故园,指长安。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尾联以秋将尽,夔州之地正处处在预制寒衣来收结,同时也为下一篇做起。砧,捣衣石。古代丝织品需要经过捶捣以后才能制衣。用催,用急字,带有明显的情绪。有人认为,类似于“其来于于”,的表达,其来于于,其去徐徐,往往于回翔屈折处感人,御寒者有备,客子无衣。可胜凄绝。末句所描写的情形,可以参看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歌)。这是八首组诗的首章,首二联发兴,以秋景暗影时事,而见丧乱凋残景象,尾二联,乃悲秋心事。此一首便包括后七首。而故园心乃画龙点睛处。

下面再看一首有变化的:

题裴晋公林亭

(唐·温庭筠)押微韵

谢傅林亭暑气微,山丘零落閟音徽。

东山终为苍生起,南浦虚言白首归。

池凤已传春水浴,渚禽犹带夕阳飞。

悠然到此忘情处,一日何妨有万几。

这首是晚唐诗人温庭筠写的裴度在洛阳的林亭,诗中把裴度,裴晋公,比作谢安,也就是谢傅,首联述裴度的林亭夏天时非常凉快,但由于主人已经不在了,故人的音容也听不到了,颔联扣故人音容而来,写裴度如当初谢安,在东山为苍生而起,出来做事,最后为东晋的安危打了漂亮的淝水之战,而声名千古,后分句指裴公已经去世,所以本来的夙愿是回洛阳林亭旧居安度晚年的承诺未能实现,所以用了,南浦虚言白首归。这个颔联是以叙事来承接首联的,与上面的布局不同,而颈联用了,独特的长安和洛阳林亭两处的景来转,是所谓的景转,是颈联写景的一个大的不同之处,但从全篇来看,仍然是起承转合式的布局,只是首二是叙事,颈联以景描来转。尾联以回扣标题的林亭来起意收结。这里需要强调一个布局的特点,就是,中二联的相关,一般来说,颈联反手写景的,不是很好写的,需要既能承上,又能启下。但这首最大的特点是,颈联的景描,是分承的首联的,因为,五分句的景,写的是裴迪做宰相时的宫中的凤皇池,池凤已传春水浴,意思是,当时裴度东山再起时,在朝廷做宰相,用凤凰池有凤浴沐,来比兴,是扣的,三分句的,东山终为苍生起,而后分句,渚禽犹带夕阳飞。则是回到了洛阳林亭的现在景,烘托,裴公已经过世,是扣的颔联四分句,南浦虚言白首归。这个是非常特别的中二联的布局方法,用两地的景色,分别关联颔联的两个分句。我们归纳一下:

题裴晋公林亭(唐·温庭筠)押微韵谢傅林亭暑气微,山丘零落閟音徽。首联起东山终为苍生起,南浦虚言白首归。颔联事承池凤已传春水浴,渚禽犹带夕阳飞。颈联景转,分别关联颔联悠然到此忘情处,一日何妨有万几。尾联合,回扣林亭这样的特殊的起承转合的布局,在唐人诗中非常多,尤其是中晚唐后。

我们再看一首不同的布局:

城西陂泛舟(即渼陂)

(唐·杜甫)押先韵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这首我们读过多次,是杜甫早期在长安时写的,因为是早期的作品,是所谓的双折腰体,我们先不去管哦,主要看布局特点。这首的起承转合,和上面的不一样,我们仔细看看,首联的首句点出题中的,泛舟主题,泛舟自然有酒宴,有酒宴自然有美女,所以,首句就从美女和楼船说起,青蛾皓齿在楼船,写完主物象之后,再写音乐,横笛短箫悲远天。注意到没,首联写的是两个事,所以需要在下面分扣,所以呢,颔联的三四句,承楼船,而颈联的五六句,就承青娥,宴会来写的。最后尾联一笔宕开,起意收结。我们还是细述一下整首诗,然后归纳这个不同的布局方式:陂(音悲),池塘。城西陂,即杜诗中经常提到的渼陂,是由终南山谷中的水,和胡公泉之水汇集而成的一个湖泊,周回十四里。关于其名称的“渼”字,有两种说法:本五味陂,陂鱼甚美,因误名之。另一说法,渼陂,因水味美,故配水以为名。渼陂,在鄠县西五里。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首联是全篇的总领,用的对偶句。分述美女楼船和横笛短萧。青蛾,青黛画的眉毛。当时仕女的青眉并不是像后世那样细细弯弯的,而是用青黛涂描得很大,呈瓜子状斜峙,如同两只青蛾,故称。皓齿,洁白的牙齿。青蛾皓齿指船上的家妓或歌妓。在古代,携妓出游,是所谓“雅事”。楼船,远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外观高大巍峨,一般甲板上有三层建筑,甲板建筑的四周还有较大的空间和信道,便于士兵往来,甚至可以行车。由于笛声音色高亢哀厉的缘故,古人经常用“悲”之类的词来形容笛箫之声。横笛相传为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输入长安。远天:高远的天空。这里指音乐声传的又高又远。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颔联承接首联而来,叙述楼船进发,锦缆徐牵。是为事承,承接首句的楼船。信,任也,任其自动也。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象牙作帆樯,此乐府之侈词;锦彩为舟缆,此甘宁之侈事,皆属借形语。甘宁住止,常以缯锦缆舟,去辄割弃,以示奢。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语出《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日”风光也是春天的景色。徐看锦缆牵,实际应该是“看锦缆徐牵”。诗中的倒装是诗语的特色。船大而行自缓,故云“徐看”。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颈联用泛舟时的歌舞酒宴承接首句的青娥皓齿,自然的描写了动态的船中活动,写的非常灵动。我们多次的讲句法时提到的兼语式组句。

鱼吹:出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原句有“鱼跃”,而杜甫化用成了“鱼吹”,更显得灵动。“鱼吹浪”后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用法,被后人多次引用,《声律启蒙》中有句:“落叶缤纷鸟出林,浮萍聚散鱼吹浪”。摇,指水中扇影摇曳。这里的细浪为兼语句,作吹的宾语,摇歌扇的主语。蹴:踩,踏。“燕蹴飞花落舞筵”与前分句结构一样,飞花成了兼语,蹴的宾语,落舞筵的主语。足见杜甫对生活观察的细致。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尾联对全篇作了收结,也是七转八结式的布局方法,小舟送酒,若用正说,便味短而少力。但杜甫用了流水句法,把主题立意点了出来。

现在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布局与前面的不同:

城西陂泛舟(即渼陂)

(唐·杜甫)押先韵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首联总领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颔联承楼船(分承)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颈联承青娥皓齿,宴席(分承)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七转八结(也是总)

这种布局,有两种表述方法,用词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一种是,首联前后分句为起承,这首就是,美女和楼船为起,横笛短萧为承;中二联是对首联的扩展,是平行的,没有转意,尾联七分句为转,八分句为合。另一种叫法是,总,分,分,总。就是上面标的,首联为总领,中二联分承首联,尾联再总收。两种叫法用的都比较普遍,大家记住基本概念就可。而杜甫的这首的分承特点是,颔联承楼船,颈联承美女酒宴。

下面我们再看一首:

江村

(唐·杜甫)押尤韵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我们来看看这首,首联:清江一曲抱村流,首句写景,写江村的环境特色,有浣花溪,也就是清江,弯弯曲曲的抱这此地的小村,第二句,长夏江村事事幽。这个不是写景了,是叙事,议论,为下面的句子,定了调子,也就是,这个江村在成都的长夏里,事事都是幽静的,所以,中二联都是就事事幽来补充的:

颔联: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自己草堂里的梁上燕,水中的鸥鸟,自由自在;颈联: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老妻画棋谱,儿子作钓钩,都是写江村的幽事;尾联不一样了,开始转,结,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只要有人能把自己的俸禄米分我一点,我这人就没什么其它可求了,所以,这首诗的布局,虽然也是总分分总的类别,但细微之处和前面的就不一样了,中二联是平行扣的首联第二分句的事事幽上,而首联,前后分句是 起和承,尾联前后分句则是 转和合。首尾二联一合可作一个绝句来看: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这样的绝句虽然不够丰满,但意思是完整的,起承转合的层次也很清晰。所以中二联的作用也很重要,对事事幽做了很完整的补充,使得整首七律显得既脉络清晰,也很丰满!

归纳一下,这样的布局方法可以这么来表达:

江村(唐·杜甫)押尤韵

清江一曲抱村流,(起)长夏江村事事幽。(承)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承展)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承展)

但有故人供禄米,(转)微躯此外更何求。(合)


当然,正如前面说的,这样的布局也可以用总分分总来表达的。再看一首,这首的布局和前面的几种也是完全不同的:

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

(唐·杜甫)押先韵

献纳司存雨露边,地分清切任才贤。

舍人退食收封事,宫女开函近御筵。

晓漏追飞青琐闼,晴窗点检白云篇。

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

田澄,是皇上身边的起居舍人,兼献纳使,每日和皇上有亲密接触,有点像咱们现在中央领导人的生活秘书,杜甫在长安困守十年,什么办法都试过了,想谋取个位置,真的很不容易,所以只得委下身段来求作为舍人的田澄。这首诗的前三联,全部是写的舍人的日常工作,行为轨迹,而尾联转到自己身上。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布局方法,我们来分析一下整首诗的脉络:首联:你的工作直接在皇上身边,地点险要,得非常有才的人才能做;颔联:每天下班前要收臣子们的封章,第二天宫女们伺候皇上吃饭时把封章递上去;颈联:每天一大早就入宫,先检点奏章,就像要把举报箱里的意见书整理后再上报一样;尾联七分句一转,转入自己身上,点出主旨。说我现在就和杨雄一样需要你的推荐,我才能入仕。杨雄是西汉末的大文豪,和司马相如齐名,写过很多赋的作品,河东赋是后来的一篇,所以用了更有二字,杜甫在长安写过三大礼赋很得玄宗欣赏,但由于当时的乱象,没能得官,只是收在集贤苑,后来又写了封西岳赋,所以七分句就有了这样的用典,以杨雄作比,吹嘘,在唐代不是吹牛的意思,而是举荐的意思。综合一下,这首诗的脉络可以这样来表达:

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

(唐·杜甫)押先韵

献纳司存雨露边,地分清切任才贤。(起)

舍人退食收封事,宫女开函近御筵。(续)

晓漏追飞青琐闼,晴窗点检白云篇。(续)

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转合)

这首布局和前面江村的不同主要在首联,这首的首联是泛指田舍人的工作,中二联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分述他的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扣首联哪个部分的承接,实际还是一个起,而且共同之处是前三联都写的是对方,只有尾联才转到自己身上。前三联,其实都是为尾联铺陈的,意思是说,你的工作这么接近皇上,为我说一句好听的,太容易了。这种布局在其它表述时,被称作 六句分截,意思是,前六句的是写田舍人,而最后两句才是杜甫自己的事。或者还有一种表达,叫 分,分,分,总。关于这些我们以后碰到会继续细说。下面再看一首李商隐的牡丹,布局上完全又是不同的特点:

牡丹

唐代: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这首李商隐的牡丹在布局上是非常特殊的,几乎在唐诗里是绝无仅有的,前三联用了六个典故来形容牡丹的特征,状物:首联: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用卫夫人来形容单株牡丹的艳美,用越鄂君来形容牡丹的绿叶;颔联:用两种舞蹈来形容多株牡丹风中飘翻的景象,绿叶的舞裙;颈联:用石崇家的燃烧的蜡烛,来形容牡丹的红色,用荀令香来状牡丹的香味;尾联一转,说到自己梦中有人传了我彩笔,所以我要书写最华丽的文字在牡丹的花和叶上,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这首,前三联,完全就是六句不同的典故,典故之间没有任何主次起承关系,完全是平行的,是由六个不同的典故组成,六句之间的关联,只有一个,就是都是指的牡丹,虽然整首诗没有一句写到牡丹二字。所以这首,没有承,前六句都是起,为的是尾联的转合。综合一下,这首诗的脉络可以这样来表达:牡丹唐代: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起)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起)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起)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转合)所谓的诗无定法,指的是,只要你安排合理,能充分表达你的情感,怎么布局都可以,但常用的是这么几个。关于七律布局的章法概论,我们今天就说这么多。

现在简单的归纳一下关于布局的问题:我们一般所说的,一讲章法就讲起承转合,其实这是不全面的认识。除了起承转合,谈起律诗的章法,还有多种描述的方法,有人喜欢用前四句景、后四句情的说法,也就是所谓的上景下情,也有人喜欢用四句分截法(仇兆熬),意思是,前四句说一事,后四句说一事,或六句分截,即前六句说一事,后两句说一事。也有人喜欢用前解,后解(金圣叹)来划分的。也有只有起句、转句、结句而无承句的章法,也有总起分承法,等等,这些都说明,起承转合法,仅仅是律诗的章法之一而非全部。而即使是起承转合法,本身也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具体形式,我们今后,遇到特殊的布局时,还会回过头来说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