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吟月词班第十讲-踏莎行(二)

 慕容婉卿 2023-10-14 发布于辽宁


精彩回顾

洞庭·吟月词班第一讲-词的概述

洞庭·吟月词班第二讲-鹧鸪天

洞庭·吟月词班第三讲-临江仙(一)

洞庭·吟月词班第四讲-临江仙(二)

洞庭·吟月词班第五讲-南歌子(一)

洞庭·吟月词班第六讲-南歌子(二)

洞庭·吟月词班第七讲-浪淘沙令(一)

洞庭·吟月词班第八讲_浪淘沙令(二)

洞庭·吟月词班第九讲-踏莎行(一)


主讲老师:青螺

大家好,今天是我们踏莎行词牌的第二讲。还是继续阅读古人的例词,增加我们的语感,和看看古人是如何写这个词牌的。我多次说过,诗的最好的老师,是唐诗佳作;词最好的老师是宋词的佳作。多读,一定会有惊喜的收获。由于我们开始学习仄韵词牌了,所以给大家两周的时间准备作业。这第二讲,就是让大家多读的。

下面开始我们今天的例词赏析。 

例词一

踏莎行  北宋·晏殊

押词韵第四部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此晏殊的词,是写别情的。词风深婉含蓄,但以结句最妙。上片起首三句:“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意思是,碧海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 ,原来可以双双同去 ,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现在“ 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后悔。便合,意思当时如果去,是对的。碧海,指海上神山;瑶台,《离骚》有这个词,但可能从《穆天子传》写西王母所居的瑶池移借过来,指陆上仙境。

歇拍处的两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如今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长水远”,不知她投身何处了。“轻别”一事,是产生词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在。

再看下片,“绮席凝尘,香闺掩雾”,写“意中人”去后,尘凝雾掩,遗迹凄清,且非一日之故。“红笺小字凭谁附”,指如今音讯难通。“高楼目尽欲黄昏”,是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后接以“梧桐叶上萧萧雨 ”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长。此句,化用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 。他性格 刚峻,处事谨慎,没有流传什么风流艳事。他自奉俭约,但家中仍然蓄养歌妓,留客宴饮,常“以歌乐相佐”。他喜欢纳什么歌妓、姬妾,是容易做到的。照理,他生平不会在男女爱情上产生多少离愁别恨,但他词中写离愁别恨的却颇多。这可能和当时写词的风气有关:酒筵歌席上信手挥写,以付歌妓、艺人歌唱,内容不脱晚唐、五代以来的“艳科”传统;晏殊的词,从自身来看,也是描写人们的普遍感情。我很喜欢,大气中透着细腻。

例词二

踏莎行 北宋·欧阳修

押词韵第八部

云母屏低,流苏帐小。矮床薄被秋将晓。乍凉天气未寒时,平明窗外闻啼鸟。

困殢榴花,香添蕙草。佳期须及朱颜好。莫言多病为多情,此身甘向情中老。

欧阳修的这阕词,也是写的缠绵悱恻,言闺中事,看来,那个生查子确实是他写的。这首踏莎行上片写闺中事,云母屏低,指室内的屏风是云母石做的,然后带有流苏装饰的帷帐又很小,低,后句又说,床是矮的,被子又薄,一个秋日的佛晓将临,乍凉的天气就来了,但又不是特别的寒冷,歇拍处,点明向晓的窗外,可以听见鸟鸣了。

下片换头处由室内转到室外,外面的榴花还有些残留,蕙草又添了些香气,但佳期,须及朱颜好啊,期待佳期,得是要年轻吧,暗示自己已经不年轻了。尾拍道出了自己的心愿,是,别说我这个多病的身子是因为多情所致的,我宁可为了情,慢慢的变老。读到这里,我都被深深的感动了。显然,这阙词,欧阳修是站在女子的角度写的。

例词三

踏莎行 芳心苦 北宋·贺铸

押词韵第四部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东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此词是咏荷的名篇,借物言情。词中以荷花自况,以荷花的清亮绝俗不免凋零清苦,寄托个人身世的感喟,抒写怀才不遇的苦闷。贺铸词中喜欢用回塘,指环曲的水塘。别浦,水流的叉口。鸳鸯喜欢停留的地方;这里的红衣,指荷花的花瓣。芳心,此处指莲心。返照,诗词中用的非常多,指夕阳的回光。骚人,指诗人,词人。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上片起拍两句是互文同指,先画出一个绿柳环绕、鸳鸯游憩的池塘,见荷花所处环境的优美。水上鸳鸯,双栖双宿,常作为男女爱情的象征,则又与水中荷花的幽独适成对照,对于表现它的命运是一种反衬。第二拍,绿萍涨断莲舟路,意谓因水面不甚宽广,池塘中很容易长满绿色的浮萍,连采莲小舟来往的路也被遮断了。莲舟路断,则荷花只能在回塘中自开自落,无人欣赏与采摘。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歇拍的两句写荷花寂寞地开落 、无人欣赏。断无,即绝无。不但莲舟路断,无人采摘,甚至连蜂蝶也不接近 。所以,荷花只能在寂寞中逐渐褪尽红色的花瓣,最后剩下莲子中心的苦味。“红衣”、“芳心”,都明显带有拟人化的性质。“幽香”形容它的高洁,而“红衣脱尽芳心苦”则显示了她的寂寞处境和芳华零落的悲苦心情。这里,作者将咏物、拟人、托寓结合得天衣无缝。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过片两句,描绘夏秋之际傍晚雨后初睛的荷塘景色,形象地烘托了“红衣脱尽”的荷花黯淡苦闷的心境。夕阳的余辉,照映在浦口的水波上,闪耀着粼粼波光,像是在迎接晚潮;流动的云彩,似乎还带着雨意,偶而有几滴溅落在荷塘上。依依似与骚人语。接下来一句,写荷花在晚风中轻轻摇曳,看上去似乎在满怀感情地向骚人雅士诉说自己的遭遇与心境。这仍然是将荷花暗比作美人。说荷花“ 似与骚人语”,看来她还是有知音可以诉说的。

当年不肯嫁东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尾拍两句,巧妙地将荷花开放与凋谢的时节与它的生性品质、命运遭际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表现出美人、君子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和严肃不苟的态度,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他们年华虚度,怀才不遇的悲哀。嫁春风 ,语本李贺《南园》:“嫁与东风不用媒。”而韩偓《寄恨》“莲花不肯嫁春风”句则为贺词直接所本。

桃杏一类的花,竞相在春天开放,而荷花却独在夏日盛开,“不肯嫁春风”,正显示出它那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个性 。然而秋风一起 ,红衣落尽,芳华消逝 ,故说“被秋风误”。“无端”与“却”,含有始料所未及的意蕴。这里,有对“秋风”的埋怨,也有自怨自怜的感情 ,而言外又隐含为命运所摆弄的嗟叹,可谓恨、悔、怨、嗟,一时交并,感情内涵非常丰富。 

例词四

踏莎行 北宋末·周紫芝

押词韵第四部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此词抒写离情别绪。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情似游丝,泪眼相觑(细看,指离别前两人眼中含泪空自对面相看)。写的是分别情景。两双满含着泪珠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彼此相觑。句中的“空”字意味着两人的这种难舍、伤情,都是徒然无用的,无限惆怅、无限凄怆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两句把“空”字写足、写实。一溪烟柳,千万条垂丝 ,却无法系住要去的兰舟 ,所以前面才说“泪珠阁定空相觑 ”。

一派天真,满腔痴情,把本不相涉的景与事勾联起来。借此,又将两人分别的地点巧妙地暗示出来了。这种即景生情的刻画抒写,怨柳丝未曾系住行舟,含蕴着居者徊徨凄恻的伤别意绪。

过片仍写居者在行人走后的凄怆情怀。“雁过斜阳,草迷烟渚”,这是“ 兰舟”去后所见之景,正是为了引出、烘托“如今已是愁无数 ”。这里景物所起的作用与上文又略不相同了。上片写伤别,下片写愁思,其间又能留下一些让人想象、咀嚼的空白,可谓不断不粘、意绪相贯。句中的“如今 ”,连系下文来看,即指眼前日落黄昏的时刻,已经被无穷无尽的离愁所苦,主人公便就担心,今晚将怎样度过。

词人并不径把此意说出,而是先荡开说一句“明朝”,然后再说“今宵”:明朝如何过且莫思量,先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思量如何过”这五个字的意思实为两句中的“明朝”、“今宵”所共有,这种手法,诗论家谓之“互体”。由于“明朝”句的衬垫,把离愁无限而今晚如何过的主意,益发重重地烘托出来。此处直抒别情,与前面对薄暮黯淡景色的描写所起的渲染烘托相应对。 

例词五

踏莎行 南宋·洪迈

押词韵第十一部

院落深沈,池塘寂静。帘钩捲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攲,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院落深沈,池塘寂静。首拍叙述女主人的生活环境,而这环境的特点是“深沉”与“寂静”,一上来就透露了境中人的孤单与寂寞。帘钩捲上梨花影。第三句使读者加深了冷清空阔的感觉。一般人表达孤寂都用“帘幕低垂”等句。但洪迈却别出心裁,炼出“帘钩卷上梨花影”一句。试想:帘钩卷上也只有“梨花影”前来作伴的生活,是多么的空虚和寂寞?以上三句着力渲染环境。

那么人在何处呢?她在弹筝:宝筝拈得雁难寻。同时,她在出神地望着烧尽的篆香:“篆香消尽山空冷”。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而这里的女主人公却是“宝筝拈得”而“雁难寻”,连音调也调试不准,有相思而无法于弦上诉说,眼看着“篆香消尽”而懒得去添,以致帷冷屏寒,其难以入睡也可知矣。

钗凤斜攲,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过片三句句写主人公的容貌。形象地反映了受痛苦煎熬相思成灾的样子。“杜鹃啼月一声声”,表面上只写环境,只是在进一步创造冷清的气氛,因为“杜鹃啼血猿哀鸣”是自然界最凄厉的声音了,实际上这里还用催归的杜鹃表现思妇对行人的期待。上半阕的结句是在暗示一夜将尽,到下半阕的结句则说“等闲又是三春尽”。

读者试想:词中所著力描写的一夜,已经令人俯首欲泣,那么一月,一年,数年的光阴将如何熬得下去呢?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句中那个极平凡的“又”字用得是何等神奇。洪迈这阕《踏莎行》写思妇怀人,通篇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作者的本意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完全是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主人公的动用、情态显现出来的,因此算得上一首善达言外之意的极品。

 例词六

踏莎行 清·纳兰性德

押词韵第十二部

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塞鸿一夜尽南飞,谁与问倚楼人瘦。

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上片前二句写月下之景,烘托出怀思念远的氛围。下片写追怀所思之人,并追悔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辜负,其不胜痛惜之情溢于言外。通篇前景后情,低回深婉。这里的塞鸿:即塞雁,代指信使。倚楼人瘦:谓倚靠在楼窗(或楼栏干)的人,为相思而变得清瘦。扫眉才:指有才能的女子。语见唐胡曾《赠薛涛》:“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担阁,通耽搁,耽误。镜囊:盛镜子和其他梳妆用品的袋子。

上片写的是月下美景。“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先写月光照耀下的清澄水面,以及水面上粼粼似练的水波,再写水边的淡烟衰柳, “淡”和“衰”字,渲染出一种凄清忧愁的氛围。月影衰柳,淡烟波纹,景致如水,又是勾起纳兰心绪的氛围。纳兰写景,总是恰到好处。遥望天际,塞鸿“尽”南飞,便是情断景荒芜。“谁与问倚楼人瘦”,点出词人形象,由写景过渡到抒情,表达了词人孤寂、落寞的心情。

下片转写词人所思之人。首三句盛赞对方才学出众,非庸俗之辈,表现出词人对此女子的欣赏。“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连续用典,风絮代谢道韫,金石代李易安。有道韫之“未若柳絮因风起”,又有易安同明诚共撰之《金石录》。两人同是一代才女,不似爱慕虚华之人。纳兰写史上才女,意为追忆其妻。说她生平,自是如此的女子,能让他痴心、让他留恋,正有意趣相投之因。

最后一句“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一词“负尽”道尽感伤懊悔之情。过去时光美好,爱妻温婉有才,饱读诗书,尚能相伴之时。却没能长此相伴;已然人去楼空之时,却叹岁月无情。直怪责自己,辜负了那美好旧时光。

生活安逸美满的时候,总觉月是圆的,殊不知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幻着样子,终有一天,会被黑夜吞噬。那时才知,见得到圆月之时,认为那是理所应当,都没能记住它的美满。回忆起来,总觉得遗憾。

好,今天的踏莎行第二次课就讲到这里。下面补充一点小知识,作为餐后甜点哦:

按词人的词风来分的话,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 晏几道,姜夔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等。

婉约派的风格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

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重大题材入词。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当然,有的豪放派的代表,也时有儿女情长的作品,苏轼,陈亮,都是哦。

简单说一下如何填词。须重点把握好一下几个环节:

1、选择内容:有感而发,立意准确,深思熟虑;

2、选择题目:能够最集中地体现中心思想;

3、选择词牌:格调与内容适合,可参考古人作品。

4、遗词造句力求空灵含蓄,切忌空洞直白,这须要长时期练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