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缅怀】“土著”炫公记 ||金矿

 一犁_书馆 2023-10-15 发布于江苏


作者:金矿

不与外人接触了”。那是三个月前,为了区民协的一件事亟需请示前任主席炫公秦九凤,而我已经有好几年没有打扰他了,换手机后,老人家的号码又丢失,幸好代理秘书长邵娟为我找到了他女儿的号码。电话终于接通了,他女儿感到很为难,“爸爸身体很不好,已经有较长时间

没想到炫公当时就在女儿身边,随即问女儿是谁,女儿告诉他我的名字,我听到他口语不清叫女儿把电话靠到他嘴边,和我交流起来,显得有点伤感。“兄弟,矿子”,这是他一直对我的称呼,总要重复说出两个称谓。炫公接着说道,“老哥不行了,我们一场金戈铁马同道要分离,感谢你还想着老哥,民协的担子交给你,挑得不错,我就放心了。”

我有点不相信,他真病得不轻,没想到口语还调度“金戈铁马”这个成语。不好意思向他请示工作,羞愧自己为什么不能单独处理。我说,“老大哥,你多保重,等康复请你指导我们民协工作。”

没想到那竟是永别的对话。昨天下午,淮安一场特大暴风雨让我这小老朽身体特别不舒服,气温下降,随即就感冒了。写不了东西,只好躺在床上抱着手机看看消息。突然看到徐爱民老弟发出信息:著名周恩来研究专家秦九凤先生不幸病逝,但愿秦老一路走好,天堂里没有痛苦。我感到震惊!知道老人很勇敢地与病痛抗争已好长时间,没想到这么快就突然离去。实在是太遗憾!太伤感!痛惜得很!

作为身居偏僻乡村的我,加之身体还不太舒服,想进城去参加吊唁,有点力不从心,只好请城里老领导友人带礼。宅家心潮起伏,想到应该为老先生写点文字……

秦公九凤,淮安渠北席桥乡三里村人,一九四一年出生。要谈基础学历,以前我一直认为他是初中,他曾在淮安县平桥初中一九六零届毕业,特殊困难时期上高中很难。那一届出了两个文化名人,前区作协主席诗人姚克连和他这位著名的周恩来研究专家、区民协主席。没想到原区组织部钟部长对我的话随即做了纠正,说秦老初中毕业考上淮安农大,只是农大在自然灾害中停办,读到半途,他们都只好回乡劳动。一直到落实政策才恢复基础学历中专的认可。原来他也经历历史的误会和玩笑。

九凤君是标准的“土著”。出道之初就受到压抑,大社会文人看不起他们,就是因为出身农民,都是标准泥腿子。当时到省里开会,曾被江南人嘲笑,说江南人是水蜜桃,淮阴人则是大山芋,文风浅薄而粗鲁,形同当年深山土匪或土著。他们也不生气,自称土八路、土耳其、土包子、土老冒。其实九凤君的作品早就出了大名,在《淮安报》复刊之前,就在各大报纸发表数百篇新闻报道,被称为“淮安乡土报道之王”。

九凤君曾讲过一个笑话故事。一次上南京,四百多里车程,从早上七点一直开到晚上五点,洪泽湖边公路弯弯曲曲,被雨冲的砂石路颠颠簸簸,把汽车颠熄火两三次。他很快就写了一篇通讯《洪泽湖畔歌舞厅》,很幽默地记述了洪泽湖畔行路的艰难,很快《新华日报》、《中国交通报》全文刊载。这等于是向政府进言,时间不长这段公路就得到交通部门的重视,进行了大修。

正因为他新闻报道效应很强,一个泥腿子农民很快被抽用到席桥公社党委办公室打杂。当时还没有报道员编制,也就是那期间连篇累牍发表,又被安排在公社文化站做站长。接着就是调到复刊后淮安报社,并被抽调到县创作组,后来参与筹备周恩来总理展览资料到总理纪念馆研究室工作,成为副研究员,并当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在我印象中九凤君形象一直很土冒,穿着很不讲究。的确良流行时代,夏天他都穿不值钱的文化衫,小褂子都是面前不钮紧,飘飘的。春秋天,从来没有看到他穿过笔挺西装。有一次在东长街头看到他和棋摊老头下象棋,我叫了一声“秦主席”,那老头随即有点紧张,“你这老头还是主席呢!怎么和我坐到一起?”此时,秦公已是全国出名的周恩来研究专家,人却没有一点架子。

秦公老家在淮安北乡席桥,我家在淮安西南白马湖边南闸,在淮安全区可说是“天南地北”。虽然我们早年都是农民,天地狭小,相聚较远,很难熟悉。偏偏我和秦公相识还特别早。那是一九七二年,一说已经五十多年了。要问是怎么认识的,就是因为我们这些土傻帽早年都不安分,“好高骛远”,都爱好业余文艺创作。

那年暑假,淮安县文教局举办一次全县业余作者写作培训班。我刚满二十岁,感到很是神圣,自己俨然已经是一名作家,到城里参会仿佛进入上海大世界。

这次培训班有三十多位业余作者参加,培训班主持人徐忠(淮安县报道组组长),特地在报告中有二十分钟时间专谈秦九凤事迹。因为秦通讯报道已发表上百篇,有几篇还上了《人民日报》。徐忠当时是淮安新闻报道第一支笔,能被他看中并重点夸赞可谓是特别了不起。

这时我对秦九凤老师就开始仰望了。晚上我们睡在大通铺的旅社,他的床和我的床靠在一起,我们小声交流到深夜,相见恨晚,原来他是这么特别的普通。当时他在家还很辛苦地劳动,和我一样只能称上业余作者。徒步进城,从家里带来小麦面饼,非要分给我一块。那是我们最早的谋面,见到他感到还真像同在天涯。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淮安在全国民间文学界出了一次大风头,国家民协副主席吉星和江苏省民间文艺家主席马春阳都到了淮安,每个专区出了两个作家作者。我和秦老被选进这支采风队伍,也许那就是我们淮安一帮民文老土队伍繁荣的先行。我也因此爱上了民间文学事业。

开始爱好乡土文学,我就喜爱读赵树理、西戎、马烽的作品。也爱好民间文学,喜爱聆听精彩的民间故事和民歌民谣,全身心地浸泡在农民生活的芬芳里,也正是我南闸民歌工作的起点。

淮安是全国民间文学大县,名声远扬海内外,就是因为有几位民间文学精英群雕发挥了作用。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他们都是从农村走来有浓厚写作兴趣的土秀才,搜集民间文学、撰写民间文学、编辑民间文学。写农村故事,写农民生活,当时已经进入写作佳境。

其中老徐忠就是一位奇人,当年他民间意识构思成了全国农村文化的导向经典。当时《人民日报》几次头版头条整版刊登他的长篇理论文章,加了“编者按”让全国学习,其实那就是淮安的学习经验。《小评论威力大》、《分析好大有益》,那也是淮安民间文化一颗卫星。后来他的淮安掌故、影视剧创作,都成了专区和大市的文化经典。

第二名该数陈民牛,一位很普通的乡土业余作者,居然引来全国民文经典活动“淮采”,活动成果是几百万字的民文资料,已写进全国民间文学活动史册。

而第三位就是秦九凤,他是由通讯报道转入民文创作的迟暮者。但后来居上,他把一生都献给家乡民间文学事业,也同时进入淮安民文重大题材巅峰高雅的境界,研究周恩来总理这既神圣又是独家乡土题材,成就冠名全国影响世界。

也许就是因为他这位老土著看中我这小土著。算是精心提携,我这乡巴佬也得到进步和发展,在他精神的感召下,我也开始进行万里民歌之旅。

他是第二届区民协主席,要组建民协新班子,特地跑到我门上,要我出山当他助手,做常务副主席。当时我还深陷在家庭困苦当中,再说又生活在乡野,很少进城参加活动。他降低门槛说不要驻会,只是在QQ联系工作就可以。那天选举比较隆重,我们乡镇一位领导也参会,他小瞧我,说“金矿还能当副主席”。秦老回他一句:“按他的业绩,大市民协主席也照做,矿子只是低调而已。”

几年后,七十岁那年的他就提出交班,称自己周恩来研究事务太忙,要我挑起民协主席这副担子。我再三推辞,直到他七十三岁,我才接任。那天换届选举会上的报告我还铭记在心,他做了全面的嘱托,显得那么快慰。我们理事会一致聘请他做荣誉主席。老人家接过聘书向大家行了一个举手礼,表示出很相信的期待。一晃整整十年过去了,平时他经常指导我们,还是我们光辉的好领导,秦老还一直生活在我们身边。

要谈炫公这位“土著”作家,这辈子究竟有多少作品面世,可能连他自己也统计不过来,因为他太高产了。早年他都是笔耕,他说他一天写过两万多字文稿。天呀,笔头快得惊人,思维也特敏捷。我记得抄写文稿最多一天也只一万五千字。他即兴写作也特别快,花边新闻一张纸,只需传真过去,那边当天就可以上版。新闻报道稿最多全国有几十家大报同时使用。

对于土著文学用稿量,可能有大几百万字。单周总理研究著作就出书十几本,这可都是权威论著。他的作品都是出版社主动编辑出版,这种土著权威全国少有。你不要看那些自称为大作家的人,能够在大报发表篇把文章就自吹上天,你在国家级出版社出书有秦老多吗?只不过秦老不张扬而已。

记得他们五人小组年代,出的民文作品就在全国很有影响。主要因为淮安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题材太多,让他们有素材可写。当时河北少儿出版社发了他们一笔财,作者武仞,当时提倡集体创作(即五人集体署名),有《周恩来童年故事》、《周恩来少年故事》、《韩信的故事》、《梁红玉的故事》、《吴承恩的故事》、《关天培的故事》等等。小册子,价钱不大,全国新华书店上架,总发行量数十万册。这系列故事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民间文学界的一大亮点。

周恩来总理生平资料是一座知识的金矿,更是一片高尚人格的海洋。要成全这一宝贵的资料库,秦老前后花费了十几年宝贵的时间,夜以继日,总行程要有数十万里,走遍周恩来总理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地方,寻访众多的中央领导人、周总理主要亲属朋友包括敬仰周总理的国际友人,这些珍贵的三亲资料都是历史珍贵留存。为了资料成型,他经常通宵达旦。他对这项大工程的行历比较满意,之所以能够充实自己的人生,也正是源于周总理伟大人格和思想对他的教导和启迪。

秦老在全国搜集总理资料、为筹备周总理纪念馆布展之时,某种程度上,浙江绍兴为争周总理故乡远比我们淮安强烈,他们理由是周总理在世就一直声称浙江绍兴是他祖籍,总理去世家乡代表赴京吊唁就是先报浙江后报江苏。一次在绍兴召开全国周总理学术研讨会,当时绍兴人就不把淮安看在眼里。

老秦作为淮安的代表,据理力争,字字珠玑。首先从总理胸怀,到淮安总理亲属、淮安总理家实物、总理在淮安的祖墓,都证明淮安是总理名副其实的家乡。虽然有些国家领导人和著名文化学者喜欢把祖籍说向遥远,但客观上伟人出生和成长地就应该推为首位。现场的全国周总理著名研究专家们都被他折服。大概就是因为老秦舌战群儒,淮安周总理故乡的地位才如此崇高,后来远远超过浙江绍兴的声誉。

老秦无愧是周恩来研究专家,他对周总理故乡的正名做出了贡献。多少年来,周恩来总理故乡淮安的纪周活动已经形成一种定向的热潮,淮安周总理景区每年都要接待数十万游客瞻仰和参观。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秦九凤这很平凡而又熟悉的名字,因为他的名字已经同周恩来纪念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炫公”是他的笔名,这两个字用的既灿烂又本色。当然这种炫虽然是炫耀的炫,并不是把自己的学术在向大社会炫耀,主要是不忘自己农民家庭出生本质,应该为我们农民阶层争气,为我们乡土文学、民俗文学、土著文学争气。

秦老的低调向来在大淮安很是出名。在农民文化队伍的行列里你不容易找到这位很出色的专家学者。他经常帮助和指导我这位乡土弟弟,当然也像拼图一样形成互补,让我也加入了淮安土著文学阵营。

这位老兄向来都是高看我这位小弟弟,而且还喜欢高抬我。认可我刚出道时就初露锋芒。我曾有作品被剽窃,他就为我打抱不平。周恩来总理去世后,我两篇散文《杨柳花》和《周总理回来了》在小县城很有轰动效应。其中一篇被《上海文学》刊用。文章初稿他和陈民牛老师都看过,再加上曾参与构思的刘老师拿着我的复写稿到文教局公开为我辩护,一时沸沸扬扬,那位剽窃者显得无地自容,还背了一个小处分。淮安纪念周总理题材第一篇散文作者他们都认可是我。正好黄宗英老师《天上人间》在当月文汇报发表,来淮我见到她,她对我散文也有评价,认为虽然不成熟,但情感细腻率真。有个公开场合,秦公、陈民牛、老徐忠就搭起言来。那些年我一发而不可收,发表了多篇散文。

几十年过去了,那一年春节区艺术家团拜会上,有两位作协负责人夸夸其谈,认为民间文学登不上大雅之堂。老秦挺身而出,告诉他们,“民间文学就是文学生活基础,而浮躁文学读者很少。”他还说,“老矿还是淮安第一位写周总理题材散文的人,他的民俗散文你城里作者写不出来,表现的就是一种植根乡土的原生态情感。”

老秦早年说过:“我们不效仿市井文学、吹捧文学、呻吟文学,把民俗文学坚持到底。民俗文学有血有肉,我们不能丢。”是的,那些所谓名作家贬低我们是土著文学,其实土著文学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们淮安几位土著作者的民间文学在全国都有较大名气,在江苏都形成很特殊的淮采流派。秦老就是民间文学、民俗文学创作的领路人。

说实话,这些年我们民间文学创作比较难,只能算是一种坚守。秦老年岁大了,研究已力不从心。而我长期居住在农村,在淮安区文联十二个协会组织,我们属于比较被冷落派,哪有作协、书协等那样受捧。平时几乎没有领导问津,即使取得较大成绩他们也不认为咋的。

老秦看在眼里有点不服,说历史将会证明,我们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创作作用将对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发挥较大作用。他嘱咐我们几位骨干,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出众。要牢记毛主席的“二为”方向及“双百”方针,要为人民大众而创作,要歌颂广大劳动大众。民俗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坚持发扬民俗文化的闪光点。

 五

在十几年前,江苏电视台搞了一组《我爱我家》栏目,没想到两个专题片的拍摄都选在淮安区(当时叫楚州区)。老秦的专题就是周恩来总理研究,我的节目就是南闸民歌搜集,正好都是淮安的民间文学人。那次节目在淮钢举行颁奖,市委宣传部刘希平特地单独和我们两人谈话,“你们把楚州的特色文化扬名了,我们淮安都要感谢你们。”

也就是那一天,除了淮钢表演文艺节目以外,老秦在台上接受一个好几分钟的访谈,而我被访谈后又演唱了南闸民歌《姐儿香儿》。算是弟兄联袂的光彩。

二零零九年,南闸民歌刚刚被批准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安市委宣传部搞了一次两岸三地电视台易地大采风,其中有台湾东森电视、香港凤凰卫视,国内有央视、北京、上海等大电视台主创。当时明确十五个题材,我们楚州区接受两个,即南闸民歌和河下古镇,而老秦周总理题材属于大市拍摄任务,等于我们两人都接受高级新闻媒体采风,后来都上了中央电视台第四套国际频道播出。

当时是十五家电视台抽签的,周总理题材拍摄是北京电视台,河下古镇是山东电视台,而我们南闸民歌是江西电视台。南闸民歌节目主创是一位资深老专家,中国传媒大学首届毕业生柳春江先生。此君和赵忠祥是同学,曾参与《话说长江》《大京九》等大题材的创作。所以剧本创作及导演都技高一筹,最后在十五个系列片中排名第五。老秦节目属于统帅型,题材最好,是大淮安的骄傲,当然也获了大奖。十五节目只有获奖的前五名才有资格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是分三个时间段向亚欧非拉澳五洲播出。有几位家乡人在新西兰打工,看到电视上的南闸民歌,他们狂歌狂饮地欢庆。

关于周总理题材的专题主线人物突出的就是研究者老秦。而南闸民歌的主线人物就是我,这两次电视合作应该是我和老秦土著民俗文化创作友谊的里程碑。其实我们都是在为家乡争气,也是在为家乡的名誉做奉献。老秦大我十岁,他一直在引领着我们在家乡民俗文化路上一路奔跑。

秦老炫公满头银发已经多年,他过早的满头银发在诉说着一位家乡农民赤子终身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出生在建国前旧社会,童年凄苦酸楚,农民出身的他在自然灾害期间又历经艰辛,尚未成年就到大河工工地挑河工,一两个月没有休息时间,肩头重担压得他走路打晃,脚板泡连泡,一层僵死又添一层,每天稀粥灌缝饥饿难忍。这些他都有深切的感受,所以他一辈子与农民为伍,辛勤笔耕民俗文化,一直是淮安父老乡亲的朋友和知音。

落叶归根,就是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植根培根事业。不久前,秦老已经发现自己身体越来越不行,向他的工作母单位周恩来纪念馆管理处提出了最后请求,就是把他几十年以来的收藏,特别是关于周总理生平研究的手稿、资料、图片、图书及周总理亲属相赠给他的各种物件,全部捐献给周恩来纪念馆收藏,这是一种伟大的无私情怀,这是一种全身心地对周总理敬爱的情感。

秦老当时很艰难地坐在轮椅上,面肌已经很难控制自己内心难以表达的心情。他向矗立高耸的周总理塑像,向来自各个部门的领导以及纪念馆他亲密的战友和同志,向那些天真烂漫的小朋友挥手致意。这可能是秦老人生最后一次出席光彩而又神圣的活动。

农历癸卯年中元节前一天,正是接近黄花九九收获的季节,秦老带着累累硕果悄悄地走了,前往天上,向故乡伟人周恩来献上一份赤诚的忠贞。敬爱的周总理,您见到了这位故乡的孩子、故乡农民的儿子了吗?

炫公秦老,你的土著民俗文化的高度,我们这些后来者正在追赶;你的未竟事业,我们正在抓紧继承和传承;淮安民俗文化事业,发展有望。你放心吧,你安息吧,一路走好。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金矿,1952年出生,大专文化,中国民协会员,国家非遗南闸民歌主要代表传承人,淮安市首批文化名家,淮安区首届文化艺术名人,淮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掼蛋之源文化研究会会长。电话:15161716289。

    相关作品荐读

南闸民歌的“家乡” 

洪泽湖区采风 

肌肤之亲

乡野女人的戏

掼蛋前身“小鬼牌”

掼蛋观点折射

小 脚 饼 

《菱角将军》外景趣闻 

车过开封 

外婆编草鞋 

乡村父母在操心 

挖荠菜的老太 

农民教授 

小学校大学霸 

狗骨头树 

乡野唢呐情话

乡野叫卖歌

音容宛在

叫 驴 笼 子

小地方文化

“超然”是一种精神

重庆棒棒军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