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论“中风历节病”(1)

 心其和顺其然 2023-10-15 发布于浙江

从本节开始进入《金匮要略》的第五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这一篇错简最多,而且顺序杂乱无章,严重不符合仲景先师的写作方式和写作手法,和《金匮要略》其他几篇也不一致,和《伤寒论》的写法更不一致,不符合仲景先师的表达方法。所以说这篇怎么讲,我们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们看看标题,这一篇是中风历节病,应该讲两个病。正常的顺序是一般都是一篇之中的第一段文字就像帽子一样,概括这章所要讲的病、证型或者主要表现。原文是这样的:“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这句话既然放在第一段,这段文字叫总论,那么下一句话就应该论述历节病。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里有缺文。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再看看前面这段文字,“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这是痹吗?这显然不是,这是痿。下一个是风引汤,名字叫风引汤,但是它的主治是治热瘫痫,热瘫痫是什么意思?类似现在的癫痫和抽风。这也可能是内风算中风,但总感觉有些不流畅。

在这篇里出现的第三个方剂是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这个方子是治疗什么?类似现在的精神类的疾病。方子里,虽然防风、桂枝是祛风的,但是这个病归到风类里面,还是有些勉强了。下面紧接着出来的方子,又是桂枝芍药知母汤,我们前面讲了“痓湿暍”篇,和那篇是连带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显然是治历节病、治风湿,即便是治历节病,它也应该排在中风的后面。

这篇里还涉及两个名词,是“脚气”“脚气冲心”。这个脚气和当今说的那种由真菌引起的足癣,是不是一回事儿?我看了几个注家的解释,认为是一个病。如果是一个病的话,古人说的脚不是现代认为的脚,古人说的脚是指小腿,所以说这又不能切合。讲了脚气,然后以附方的形式又跳出《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这两个方子在《金匮》里面是治疗中风的主方。紧接着又跳出来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崔氏八味丸,又是一个治脚气的方子。这里面还涉及名词“黄汗”。所以说次序是混乱的。如果按原文捋,省事,但是大家脑袋一团糟,听不懂。因为这篇里面错简特别多,大家很难记忆,也很难掌握。所以说考虑再三,这节课的讲解我们决定把条文归纳一下,按照大家能够理解的顺序,分门别类地进行讲解。而且文中关键字,还有出现的错简、错字,我们将予以纠正、注解,你背的时候可以背原文,但是理解按我们这个方法理解,就能系统化,条理化。

我们这样讲,是要冒风险的,有可能遭到一些断章取义的人的抨击,说我们修改经典。其实一切的经典,为了临床取得疗效而服务的,不是拿来崇拜的。因此还是决定按我的理解给大家讲。如果其他老师的理解和讲的与我不同,学员可以互相参考,互相借鉴。毕竟是一家之言,知识面、立脚点不能达到足够的高度。有理解更好的老师,希望将来他们讲出来,大家再学习。人脑能记住系统思维、逻辑思维,杂乱无章的知识到脑袋里睡一宿觉就给过滤掉了,就白学了。本来《金匮要略》知识面就广,就繁杂,讲起来难,记起来更难,我也理解大家的难处。所以我用了几天时间来备课,反复斟酌,最终决定按现在这个讲法给大家讲解。

下面看第一节,相当于《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的总论。原文是这样的:“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半身不遂不用翻译了,半侧肢体或左或右不能自主运动,叫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一只胳膊不会动或者活动不灵活。原书中说“此为痹”,这是痹吗?显然不是,这是痿,这点我认为要纠正一下,把这个痹宇改成痿,“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痿”。究竟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很可能有两种情况:仲景时代“痹”的概念、含义由于历史的沿革发生了转变,和现在的“痹”意义不一致,这是一种可能;另一种可能,我们都知道,《金匮要略》和《伤寒论》都是传抄了一段时间,才由官方修订好的官方文本,这个字如果写成痿,显然就顺理成章了。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临床,很多地方要加以注解和修改。但是如果说抄书的时候,当然现在也用不到我们抄了,官方都印好了,这个字一定还要印“痹”,这是尊重原文原貌,我们可以后面加注解。“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脉微”没有问题,中风的脉象就是这样的,表示气血不足,数是有风。

既然这一篇讲的是“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一段文字叫总论,那么下一句话就应该论述历节病,不能单说中风。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里有缺文,所以也要把历节补上来。中风使然后面应该是分号,不应该是句号。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有标点符号都是现在人加上去的。比如《道德经》里面,“道可道,非常道”,我们习惯都是这样断句的,但是理解起来很难,不知道什么意思。最近有一种新的断旬方法,叫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样  就分得很清晰,分为三个层次,道可是一种,道非是一种,还有一种叫常道。古  人做事,都有上、中、下三策,古人认为三生万物。既然前一句话讲了是痿,后  面就应该讲历节、讲痹。我个人给后面加上了这样一句话:“风寒湿三气相合,  诸肢节疼痛,此为痹,又名(曰)历节。”这样一来这一篇章就完整了。

中风和中风引起的痿证,还有由风寒湿三气引起的痹证,它们的区别点在哪儿呢?痿和痹的主要区别,就是疼与不疼,还有功能的丧失与否。痿证往往都是肢体的功能减弱、减退或者消失,偶有疼痛。一般来说疼痛都是见于硬瘫,软瘫很少有疼痛,软瘫的人一般都是胳膊腿软塌塌的,这种人也比较懒散、体胖,才容易痿。硬瘫就是风气比较盛,往往还结合了寒湿,就会引起疼痛。什么是痹呢?痹是以疼痛为主,功能往往表现是受限,而不是丧失。比如网球肘,一些瓦匠、木工、织毛衣的人容易得这种病;还有打网球的人,肱骨外上髁这块的肌腱容易拉伤。它的主要表现就是疼痛,并不是痿废。

(摘自《知行合医——直击临床讲金匮》宋柏杉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年版,166-168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