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0年历史的“穿越者”,江南第一“明”园——松江颐园

 放飞的风筝6ugs 2023-10-15 发布于上海

初秋,从松江城东门一路西行,经过原松江府衙前巍巍的“云间第一楼”,和道路南侧亭亭的北宋方塔、唐代经幢,再经过府城西门外云墙流转的元代清真寺、明代西林寺塔,在四鳃鲈鱼的产地、赫赫有名的秀野桥头向南折,经秀塘桥,过秀南桥,沿秀南街西行不远,路南赫然就是晚清浙江归安县令许威的豪宅了。

小街北侧不远,是老宅夹岸、宽阔浩荡的水街“秀州塘”——不知疾驶过多少满载漕粮的风帆。

就在这重重厅楼、幽暗长弄深处,豁然打开的一处小院子不免让人心怀一荡:高崖深池,老朴桂花,琴台水阁,凝碧流霞——明代的颐园终于到了。

历史结界的“穿越者”

如果说豫园是楼台叠映的海上第一名园,秋霞圃是山潭悠长的海上第一“幽”园,古猗园是池岛绵延的海上第一“秀”园,醉白池是野塘清澈的海上第一“雅”园,颐园则是至今深藏不露的海上第一“明”园。

400年历史的“穿越者”,江南第一“明”园——松江颐园

大概因为规模精微,深居独处,又缺乏名人效应,没有像苏州沧浪亭那样拥有苏舜钦这样的超级园主,更没有像拙政园那样,有超级大师文征明用园记、园图亲自“推广”,红透史书。颐园这座占地仅二亩余的盈盈傍宅小园,曾长期隐身于濯锦园、醉白池等松江府城众多名园身后,仿佛湮没于造园史的长河。

然而,众人所不知的是,江南园林中位列前茅的明代黄石山潭、唯一的明代戏楼“观稼楼”、可能出自晚明清初造园巨匠张南垣之手的精湛布局……都寂寂数百年,完好保存于颐园。

好在晚清时颐园终于归属了归安县令、金石书画家许威,正式进入了城市的目光,并开始称颐园。民国时此园又被转售给著名文人团体“南社”的活跃人物、高吹万次子高君藩,一时间,竟然成为风云人物柳亚子们的雅集之地,和海上文坛紧密互动——晚明文人小园的流风余韵,终于融入了清末民初的城市文化浪潮。

数百年结界,一朝破解。

或许正因为此,颐园反而成为江南众多颇具争议的明代园林中,珍贵而靠谱的“穿越者”——园北住宅的大厅看风格还是明代原物,后楼等建筑也多保持着明代气息,园南的“观稼楼”(戏楼)更被科学手段“碳十四”精确测定为晚明老屋。而全园素净无华的山水、建筑格调,也与江南众多名园迥然不同,暗示着此园可能确以相对完整的风貌穿越历史长河,留存至今。甚至园内陆面至今仍神奇地保持着晚明的高度,比周边城市低洼一米余。以至于近年观稼楼修缮时,不得不将台基稍稍抬升。

每逢秋雨连绵,园中落叶层积,积水弥院,行走其间,仿佛空谷回响,时光倒流,结界犹在。

“平头”版的高山流水

颐园现存的明代黄石山潭,可以用截、平、劲、深四字来形容,其完整性几乎独步江南。

400年历史的“穿越者”,江南第一“明”园——松江颐园

明代黄石掇山

“截”字是指:此山从全园西侧高墙涌入,奋力向东奔去,而在一湾南北横涧前,凝步沉思,形成断崖。仿佛是用高墙截取了大自然中的一抹有力断崖,而不是像许多假山那样完整呈现,就地起伏,甚至形成迪士尼般的热闹场景。

“平”字是指:此山并没有向上堆叠,成为巨峰,如更早的豫园黄石假山。而是向前平突,成为平顶的断崖,给人假山界“平头哥”的错觉。

400年历史的“穿越者”,江南第一“明”园——松江颐园

黄石掇山小径

“劲”字是指:此山厌弃了过度玲珑的太湖石,而选用苍劲厚重的黄石。具体的堆叠方法,也是力道十足的先“柱”后“梁”——先纵向堆叠多列“石柱”,形成斧劈般参差错落的崖壁,和饱满的阴影层次;再在顶部横叠几层“石梁”,并尽量向前挑出,形成横云舒卷般的崖顶。仿佛要跃过山脚下的深涧,涌入对岸高坡上的“琴台”,化为高山流水的不尽音符。

400年历史的“穿越者”,江南第一“明”园——松江颐园

掇山洞口如意门

“深”字是指:平崖下方的参差“石柱”之间,阴影最深处,有内凹的幽暗山洞,将人们曲折引导向山后的荒斋小院,仿佛聊斋故事。而从东南游廊下涌出的一线石涧,也用同样曲折深邃的“腔调”,从断崖下流过,给人丝弦隐隐之感。涧水在山北汇成平潭,仅有深深一掬。

这也是由琴台之上的山水音符汇成的吧!

屋檐如丝弦

除了南部小院中,近于盈盈独立的一方戏楼之外,颐园各建筑的屋檐完全连成一线,仿佛一根撩拨着山水清音的丝弦。这在江南园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400年历史的“穿越者”,江南第一“明”园——松江颐园

看楼

这根“丝弦”从戏楼北侧的“看楼”腰部(腰檐)出发,向东延伸为二层楼廊的腰带,再倚东墙北行,成为贯穿全园南北的游廊,经全园东北角西折,直入西北角独立小院,与静谧寥落的书斋相接——这一屋檐线条跋山涉水、分花拂柳,转折起伏、一气长吟,以自身必要的质朴单调,将园景映衬得格外明艳动人。—如魏晋绘画“铁线描”般秀劲,又如明式家具般简率。不只应和了山水清音,也将颐园各建筑连贯一气,将楼廊台舫们的区别,“纯化”为气息的长短、音调的起伏。

400年历史的“穿越者”,江南第一“明”园——松江颐园

看楼

此“弦”行走到全园东部正中时,向西凸出为半亭(琴台),隔着深涧直对平崖,完成了“高山流水”的主题呈现。行走到北墙西部时,则向南稍稍放宽,形成江南园林中最为流利洒落的狭长船舫,隔着平潭仰望黄石平崖,正如明人小品中的园林“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

400年历史的“穿越者”,江南第一“明”园——松江颐园

琴台

虽然相对而言,旧园的山水古木往往容易保存原状,而建筑部分最有可能经历后期增改,但从颐园现状来看,其建筑格局也有可能基本存留着晚明原状。

如弦的屋檐,或已穿越数百年。

戏楼如天外来仙

颐园的南侧小院清纯宁静,既是豪宅深院的延续,保留着一定的轴线感与仪式感;也是纯净的剧场空间,以如水的平庭烘托出如玉的戏楼。

两层的戏楼观稼楼就位于小院正中,正对着北侧的二层看楼,屋檐重叠,翼角四出,堂皇典丽,仪态万方。但楼西南角延展出的二层楼廊,却仿佛嫦娥舒袖,悄然溶解了过度的庄严感,暗暗呼应了全园如弦的屋檐。其内部则用来安置楼梯,并成为表演的准备空间,低调的匠心,最是让人赞叹。

400年历史的“穿越者”,江南第一“明”园——松江颐园

明代戏楼“观稼楼”

观稼楼内部的梁柱,也像明式家具般秀挺精巧、素洁无华,极少使用繁琐的装饰。其低调克制,恰与外观形成耐人寻味的对比。但全楼从细部到整体,时时可见各种含蓄的曲线,饱含着生动的弹性,呼应着当年轻扬的丝弦之声。

当年登楼南眺,可以借景园外的水田白鹭、稻浪炊烟,那是苏州、松江二府令人赞叹的丰饶景象,也是这座小园得以存在的物质与文化基础。卸去二楼北侧窗户与坐槛,则可与北侧看楼视线连通,成为月下仙宫般的戏楼幻境。

此楼奇迹般地存留着晚明清初的昆曲巅峰时段,江南园林戏楼的完整面貌,院落一角尚存贝叶窗一抹,如明眸一转,令人赞叹。

当年每逢中秋,百里之外苏州虎丘千人石上,万人昆曲大会的穿云裂帛之声,也会和这寂静院落里、天外飞仙般的管弦交相呼应吧。

如今鲜为人知的松江颐园,很可能以极精微的规模,全方位地留存了晚明时的原貌。

400年历史的“穿越者”,江南第一“明”园——松江颐园

明风“不系舟”

园中截取而平突的黄石假山,深陷而幽邃的石涧平潭,宛转一气的楼台舫齋,以及三者之间饱满的交织、冲撞关系,显然深受着松江这座晚明山水画之都的饱满哺育,也较为接近各类文献中,对一代宗匠张南垣造园风格的描述。而张氏早年的居住地,恰在该园附近的西林寺塔下,创作时间也能合拍。

此园一时横空出世,长年落落寡合,却足与无锡寄畅园、嘉定秋霞圃等时代相近的造园杰作相互抗衡,并垂久远。

仿佛千岩万壑间,鲜明磊落的孤崖一角,犹自凝重如画。

资料:话匣子
编辑:周加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