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辛弃疾的《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谈起〔213〕

 历史典故漫话 2023-10-15 发布于安徽

—、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名句〕: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2、文中之虎;3、斩马会辛。

出处、1、《宋史·辛弃疾传、陈亮传》;2、宋·赵溍《养疴漫笔》;3、《辛弃疾词选》。

参资:古诗文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

  辛弃疾画像

二、试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上〕

孝宗淳熙8年〔1181年〕,辛弃疾因为创建飞虎军准备北伐,被以“花钱如泥沙”,效仿岳飞,创建辛家军之罪,罢黜安抚使,削职为民,才40岁的他,不得不退居家园,去做力田、赋词的归隐生活,一直长达20年之久。

淳熙15年〔1188年〕冬,辛弃疾给好友陈亮〔字同甫〕,填了一首调为《破阵子》的词,词题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全词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赋《破阵子》

全词意为:醉酒时我挑亮油灯拔剑观看,在夜梦中就回到了当年义军大营。那时候呀,天一破晓,各个营垒都吹起嘹亮的号角,在招展的军旗下,将士们分食肥美的烤牛肉,军乐队演奏豪迈粗犷的战歌。在这草肥马壮的季节,我在校场上检阅各路兵马,发出作战的命令。战马奔腾似的卢一样风驰电掣,万箭齐发弓弦如惊雷一般轰鸣。我们一心想替君王完成收复中原大业,只盼着为国立功青史垂名。可惜啊,壮志未酬,转眼已成白发人!

  《破阵子》

将上下两片连起来〔其实,词中无过片语,本来就串在一起〕,按“现实〔醉态〕→回忆〔往事〕→现实〔感叹〕”的谋篇布局,全词可分成三部分。

前两句为词的第一部分,写诗人醉酒看剑,引出往事进入梦境。诗人一生以复国为志,以武功自负,又以功业自许,可是正当盛年,壮志未酬而罢官,闲置时心里郁闷,只好借酒浇愁,喝醉了就挑亮油灯,拔出当年陪伴自己驰骋疆场的宝剑,深情地察看、喃喃地自语,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这是诗人的现实情况。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现实中与佩剑的对话,合乎逻辑地导致睡梦中回忆起当年义军的战斗往事。

接着7句是第二部分,为“壮词”的主体,回忆当年义军抗金复国战斗的一个完整故事。首先,前三句写战前准备与动员:拂晓时各个军营都军号嘹亮,军纪严整划一,将士们急速起床编队;在招展的军旗下,分食肥美的烤牛肉,给养非常精美;军乐队演奏粗犷豪迈的战歌,士气十分高涨;在这草肥马壮的秋季,在猎猎的帅旗下,我在沙场扬起熠熠闪光的宝剑,检阅威武雄壮的军阵,进行战前动员,发出战斗的命令。

其后两句,写战场上冲锋陷阵、驰骋杀敌的壮烈场景:战马奋蹄冲阵,马快似的卢飞奔;强弓万箭齐发,弦响如霹雳惊雷,将士奋勇当先,大军所向无前,金人溃败,战果辉煌。

再后两句,写这场战斗的意义,为君王抗金复国作出贡献,也为自己赢得生前死后的不朽英名。整个战斗过程,条理分明,有头有尾,故事完整。

词的最后一句为第三部分,诗人从回忆又返回现实,慨叹壮志未酬而华发早生。在回忆往事中,诗人如实地勾勒出自己当年金戈铁马为国奋战的忠勇形象,可是,一回到现实,他想到自己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当下,便豪情陡跌,一下子就从斗志昂扬、心雄万夫的感情巅峰跌落下来,仿佛陷入冰窟:我是壮志未酬啊,而华发早生!

由此可见,在这首壮词中,诗人回忆当年他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战斗情形,描写了义军威武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表现了诗人抗击金人的爱国热忱,也表达了壮志未酬、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理想的悲愤心情。

  马作的卢飞快

三、试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下〕

这首词,诗人自称为“壮词”,慷慨放歌,激情飞扬,正是英雄的赞歌,脍炙人口,震撼人心,艺术手法也非常高超。

首先,立意高远,选材精当,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诗人选择当年北方沦陷时,忠勇义军抗金复国的战争为题材,勾勒出“挑灯看剑,号角连营、分食麾下炙、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快、弓如霹雳惊,君王天下事、生前身后名,甚至烤肉必宰日行八百的健牛、乐器必用五十弦的精品”这些意象,以合理的逻辑、清晰的条理,描写了一个完整的抗金复国故事,场面浩大开阔,意象峥嵘飞动,意境豪迈雄浑,语势大气磅礴、痛快淋漓,是一首堪称“壮词”的英雄赞歌。

同时,词中采用了两相对照、鲜明对比的写法,纵情挥毫,跌宕有致,表达了浓烈的情思,以及强烈的反差。词中的描写是从现实到回忆,再从回忆返回现实,让郁闷与美梦、过去与眼前、回忆与现实、理想与失落,两相碰撞、强烈对比,借助巨大的反差,犹如冰水泼猛火,形成一股强大的气势,使全词既气势磅礴,而又郁闷焦灼;既豪情万丈,而又悲壮苍凉,多彩多姿,慷慨苍茫,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抗金复国之情,以及浓郁的报国无门悲愤,也隐含对南宋当局偏安求和国策的批判。

因此,抗金名将辛弃疾写给陈亮的《破阵子》词,是一曲抗金复国、收复中原的英雄赞歌,甚称“壮词”。

四、陈同甫为文中之虎、悲情状元

这首“破阵子”词牌下,标题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为什么要为他“赋壮词”呢?这要从他俩的友谊谈起。

陈同甫,他是一位悲情的状元、悲情的抗金思想家、又是豪迈的爱国诗人,这样的人,自然与辛弃疾有共同语言了。

陈同甫〔1143—1194年〕,名亮,婺州永康人,世称“人中之龙,文中之虎”。

史载,他“生而目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千言立就。”他长于时文,而不喜经学,因此,前两次科考都落第,以致终身不仕。

  悲情状元陈亮

他18岁著兵书《酌古论》20篇,甚得副相周葵赏识,赞为“他日国士也”,并“请为上客”。后又著《英豪录》、《中兴遗传》。

他曾以布衣身份,陆续上书《中兴五论》、三批秦桧等权贵佞臣、谏驻节建康严守江防,表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挚的爱国热忱,以及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精神。他曾以桂花自比,可见其雅量高洁的人品。

可是,—介布衣,上书直言不讳,言辞尖锐泼辣,自然得罪不少权贵佞臣。于是,他们便罗织罪名,三次把他抓捕坐牢,欲置之于死地。后来,终因分别有辛弃疾、朱熹和光宗皇帝相救,才免于处死。不能不说,他是一位悲情的爱国者、思想家。

光宗绍熙4年〔1193年〕秋,他51岁考中状元,授官尚未就,便于第二年春病逝。壮志未酬,状元花即谢,他又是悲情的状元,人生悲情啊!

他久闻辛弃疾大名,曾两次专程赴带湖稼轩庄园,拜访比他年长两岁的辛弃疾。

五、“斩马会辛”的文坛佳话

陈亮最初听到辛弃疾的大名时,便不辞长途跋涉,从婺州骑马前去上饶稼轩庄园拜访。将到庄园附近时,遇到一座小桥,他三次策马上桥,马却三次退却,不听指挥,他遂大怒,挥剑斩马,推马倒地,踏桥过渡,徒步进门。其时,辛弃疾正倚楼相望,非常惊奇,使人去询问详情,而陈亮已快步登门了。两人见面,豪爽大笑后,一双大男人便抚肩相拥,遂结为好友。而陈亮“斩马会辛”的豪举,也一时成为文坛佳话,世人还将那小桥称“斩马桥”,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淳熙15年〔1188年〕冬,陈亮又一次从永康专程赴稼轩庄园,拜访辛弃疾。这次他俩诗酒相和、纵论世事,极为投契,一直逗留十多天。接着,两人又同去铅山鹅湖书院,等候朱熹,准备举行理学辩论会。后来由于朱熹公务缠身而爽约,陈亮才恋恋不舍别去。辛弃疾也思念陈亮,便创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陈亮很快也和了一首。辛弃疾后来回忆这次“辛陈之会”,又写下新词,发出振聋发聩的爱国呐喊:“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等到辛弃疾出帅淮军时,陈亮又曾到帅府拜访他。酒酣耳热之际,两人畅谈天下大事、分析宋金对峙形势。辛弃疾三杯下肚,豪情难抑,阔论高谈,伟略叠出,他说,南〔宋〕之可以并北者,如此这番;北〔金〕之可以并南者,又这番如此,高论惊天动地,韬略纬地经天。接着他又口不关风,毫无忌讳,狠批朝廷,他说临安并非帝王之都,定都临安实乃大错,如果“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鳖”矣!酒后,他邀请陈亮同床而卧。他一上床就酣声大作,沉沉入睡了,可陈亮却担惊受怕,辗转难眠,一直在想,辛弃疾酒醉心明,一觉醒来,会后悔酒中失言,妄议朝政,而杀我灭口的。便悄然抽身,盗走他的军马,趁夜快马逃走。

  辛陈之会

一个月后,为了探听辛弃疾的口风,陈亮给他写了封信,借口求借10万缗以救急,而他竟然只字也未提往事,就及时地如数相济。

后来,陈亮曾与邻坊狂生俱饮,饮中戏作君相礼,结果被仇家诬告,以欺罔圣上、谋图不轨罪,判处死罪。辛弃疾援之甚急,他与王宰相奏之光宗,皇上说:“秀才醉酒,胡言乱语,何罪之有?”陈亮遂得免除死罪。

辛陈两人,都是南宋杰出的抗金复国的主战斗士,又同为杰出的豪放派的爱国词人。他俩为终生朋友、生死之交。

宁宗庆元5年〔1194年〕春,悲情状元陈亮,授官还未及上任,便溘然长逝,享年52岁。辛弃疾作《祭陈同甫文》以纪念,朝廷赠官中大夫,赠谥文毅,特令其一子为官。

著名理学家朱熹也是辛弃疾好友,朱熹曾为辛弃疾斋室题写一副对联:“克己复礼、夙兴夜寐”,表彰爱国名将忠贞为国、勤政为民的高风亮节。宁宗嘉泰3年〔1200年〕,朱熹去世,辛弃疾前去哭祭,写下流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陈存选2023、10、0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