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汉两国真正的决战:迷雾一般的陈下之战

 握中悬璧 2023-10-15 发布于天津


前文在这里

大汉荣耀四百年(序言)
(一)大丈夫当如此也!
(二)楚军的内斗
(三)火并宋义
(四)钜鹿、棘原之战
(五)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六)鸿门宴的历史还原
(七)戏下分封
(八)真实的还定三秦之战
(九)彭城、睢水之战
(十)楚汉战争的重要转折
(十一)决定胜负的侧翼战场
(十二)修武夺军背后的博弈
(十三)韩信的抉择

(十四)固陵、陈下之战

汉高祖四年八月(前203年),楚汉两国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其中约定“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两国中分天下,这就是著名的鸿沟议和。

一个月后项羽将刘太公和吕雉释放回汉营,军中高呼万岁。

自大泽乡起义以来,战火已经在华夏大地上燃烧了六七年之久,如今罢兵议和,将士们似乎终于可以回家了。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个表象,所谓的议和只是暂时的,是为了最后的决战而进行的铺垫。

在《汉书·高帝纪》中,从汉高祖四年二月(前203年)刘邦正式封韩信为齐王后,几乎有长达半年时间的空白,但这段时间刘邦却并非什么都没做,而这些可以从其他地方找到一些线索。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邦派张良前往齐国册封韩信为王后,“徵其兵击楚”,而韩信对此没有任何表示,一方面这可能是一个双方达成的利益交换,另一方面也说明韩信对部队的控制不够完全,有些人是具备相当的独立性的,这个人便是我们反复提到的灌婴。

之前我们分析过,灌婴很可能在修武夺军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令韩信很是忌惮,但灌婴手下毕竟拥有着一支战力可观的精锐骑兵,之前韩信面临与强大的齐楚联军交战,于是只得仰仗他,而灌婴也确实取得了骄人的战绩,潍水之战中,龙且就是被灌婴所部斩杀的。

齐国平定后,韩信所面临的军事压力下降,继续将灌婴留在齐国就变得弊大于利了,因此正好趁此机会将他打发走。

据《史记·灌婴列传》记载,韩信做了齐王后,灌婴所部立刻离开了齐军序列,随后立刻踏上了伐楚的征程。

灌婴的骑兵部队速度极快,他们在薛郡击败当地楚军后便大举南下,直捣项羽的故乡下相,随后南渡淮水直达广陵,饮马长江北岸,之后再次渡过淮河挥师北上,于下邳以北击败项声、薛公、郯公率领的楚国援军,最终兵抵彭城。

此时彭城的兵员及物资储备早已濒临枯竭,因为一切资源都要优先供应前线,于是毫无抵抗之力的彭城被迫投降灌婴,楚柱国项佗被俘。

开辟侧翼战场的战略终于发挥了巨大威力,灌婴的军事行动对前线的项羽造成了重大影响。

同时还有另一支由靳歙率领的部队在楚国后方活动,虽然实际战果以及威胁程度或许不如灌婴,但仍有不小的影响。

如今后方已经千疮百孔,甚至连国都彭城也已经沦陷,楚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另一方面,在七月份,刘邦又封英布为淮南王,重新占据了之前的领地九江郡,而项羽似乎也无力阻止。

这下楚国便陷入了重大危机,不仅左右两翼皆受到严重威胁,战后也烧到了自己的后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项羽已经难以为继了。

然而首先提出议和的却是全面占据主动的刘邦,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若说刘邦此举是为了赎回之前被俘的父亲和妻子,这恐怕是不确切的,在他的心目中,与千秋霸业相比,家人并没有那么重要,他其实是欲擒故纵,为之后的决战做准备。

虽然项羽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但在正面战场上,刘邦仍未有信心战胜他,因此不如暂且议和,诱使项羽退兵,随后慢慢蚕食原楚国领土,压缩项羽的战略空间,将其逐出中原,再以灌婴和英布等威胁楚国本土,打击楚国的战争潜力,到最后项羽被迫入淮北一隅时,再调集各路兵马,以绝对兵力优势将其围歼。

项羽如今的处境他心知肚明,他急需时间休整,因此他一定会接受议和。

果不其然,项羽接受了这个建议,随后“引兵解而东归”,走上了一条通向灭亡的道路。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在议和完成后本打算西归关中,但张良和陈平却劝说他楚国已经“兵罢食尽”,正是灭楚良机,若放项羽东归则是“养虎自遗患”,刘邦听后表示赞同。

看起来似乎是刘邦犯了糊涂,有了松懈的心理,险些给了项羽东山再起的机会,但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

刘邦原先的计划本是个万全之策,不到全面占据优势时不急于发动战略决战,但张良和陈平太过急躁,,更不幸的是刘邦又太过从善如流,没有坚持自己最初的看法,不久后他们将为这次冒进付出代价。

十月份,汉军尾随楚军来到陈郡北部的阳夏以南一带,但他们却没有料到,自己即将踏入一个陷阱,这里是项羽已经预设好的战场。

按计划,此次是汉、齐、梁三国组成联军围剿项羽的一次战役,联军以众击寡,胜算不低。

然而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家,项羽对即将到来的危机绝不会没有一点警觉,之前他答应议和是形势所迫,但他绝不可能天真地相信刘邦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会罢兵休战给他喘息之机,这一点从项羽选择的东归路线中便能看出一二。

按正常情况,从荥阳前往楚地,最便捷的路线应该是走三川东海道,通过魏地,经大梁、陈留、睢阳、下邑,最终抵达彭城。

然而项羽却选择了另一条路线,他没有向东,却转而向南进入了陈郡境内。

项羽这样安排自然是有其目的性的,这些年来,彭越始终在魏地进行游击作战,对楚军后勤补给线进行袭扰,而项羽每次回援虽然都能将其击败,但彭越始终败而不亡。

据《史记·彭越列传》记载,“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馀城,得穀十馀万斛,以给汉王食。”就在项羽东归这段时间,彭越夺取了砀郡北部昌邑一带的二十余座城池,缴获楚军粮草十余万斛。

虽然昌邑并不在主干线三川东海道上,但其实距离已经很近了,再加上粮草已成了彭越的囊中之物,如果楚军走这条路线,不仅要受到彭越的威胁,还无法得到粮草补给。

尽管以楚军的战斗力完全可以再次击败彭越,但若被拖住脚步一段时间,便可能落入尾随的汉军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齐军的包围网,届时就万事皆休了,因此走这条路线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选择了南线,这里不仅可以避开梁军的活动区域,更是拉长了和齐国的距离。也就是说,在陈郡遇到梁、齐两国军队的可能性会变得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在汉军的会战计划中,梁、齐两国军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消彼长之下,如果双方在陈郡遭遇,形势就会瞬间发生逆转。

在后来的垓下之战中,楚军还有十万兵力,因此在陈郡时,楚军兵力应该会更多。陈平和张良还是太过急于求成了,在缺乏配合的情况下,即使楚军已经“兵罢食绝”,但这支十余万人的部队但仍不是汉军可以轻易撼动的。

见时机已经成熟,项羽立刻回头反击,将屯驻于固陵,正在等待梁、齐两国支援的汉军击败,轻而易举粉碎了汉军的包围网。

残酷的现实让刘邦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立刻改变策略,暂时遁入工事坚守不战,并筹备下一步作战计划。

首先就是韩信和彭越的问题,虽然他们没有赶到战场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楚军走了另一条路,但参战不够积极却也是客观事实,于是刘邦就此向张良问计。

张良听后立刻指出了其中的关键,即“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因此“其不至固宜”。

即使能消灭楚国,但楚地的归属却并未明确,韩信和彭越从中得不到利益,他们自然不会积极。

刘邦对此深以为然,经过商议,最终决定自睢阳至穀城划给彭越,大约是砀郡和东郡的领地;而韩信的领地就大多了,自陈郡到东海之滨,除原齐国诸郡外,薛、泗水、琅邪和东海四郡也将被韩信收入囊中,这都是楚国的核心地带。

刘邦开出的条件是有着足够诚意的,于是韩信和彭越立刻发兵南下。

不过梁、齐两军无法立刻赶到,远水难解近渴,眼下围攻楚军的计划没有实施的条件,于是这一次,刘邦将凭借自己的力量策划一场新的战役,由此引发了在史书中扑朔迷离的陈下之战。

历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垓下之战,认为这才是最后的大决战,事实上双方真正的决战是陈下之战,此战就已经分出了胜负。

据相关史料记载,参加了陈下之战的汉军将领很多,主力部队中有夏侯婴、樊哙、靳彊、蛊逢、灵常等,而偏师则有灌婴和靳歙两部,这足以证明陈下之战的规模之宏大。

汉高祖五年十一月(前203年),大战前的紧张气氛已经遍布了楚汉两军的几乎每一个士卒。

其实楚军在取得固陵之战的胜利后,尽快离开陈郡,冲出汉军的包围圈,然后收复本土,重新积蓄实力,可惜这并不现实。

在拿下彭城后,灌婴在砀郡、泗水郡和陈郡三郡交界一带活动,连续占领了留、薛、沛、酂、萧、相、苦、谯等地,堵住了楚军东进之路。

而南下淮南的道路上则有英布这只拦路虎,一旦与他们纠缠起来,汉军将重新完成合围,因此项羽不得在劣势还不那么明显的时候先于陈郡与汉军进行一场会战。

陈郡也是楚国故地,当年郢都(江陵)被秦军攻陷后,楚国曾一度迁都于陈对抗秦国,后来陈胜起义一样是以陈郡为基础进行反秦斗争。

此时彭城已经沦陷,因此项羽只能退而求其次,若能在陈下之战中获胜,未来以陈郡为根基无论是收复楚地还是重夺中原都是可行的。

为了这一战,项羽集中了他最后的主力,约十余万人,他打算凭借固陵之战胜利之余威重创汉军,重新赢得主动权。

不过经过一个月左右的休整,此时的汉军也已经今非昔比了,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灌婴和靳歙两支部队的加入。

尤其是灌婴,他所率领的骑兵部队战力强大,足以左右整场战役的胜负。

又据《汉书·高帝纪》记载,在之前鸿沟议和的那段时间,“北貉、燕人来致枭骑助汉”,这又增强了汉军骑兵的实力。

反观楚军骑兵,在京索之战被击败后便开始走了下坡路,由于楚地是无法对骑兵进行补充的,因此势力愈发衰弱,逐渐与在战争中得到不断锤炼且有北地源源不断补充的汉军骑兵拉开了明显的差距。

于是在陈下之战前夕,汉军与楚军正面对峙,而骑兵部队则游弋与楚军侧后方,形成了两面夹击之势。

战争开始后,靳彊、灵常率先对楚军前沿部队钟离昧部发起了冲击,而郎骑将丁义所部骑兵也进行了协同作战。

钟离昧军顿时抵挡不住,随后土崩瓦解,而钟离昧本人也逃之夭夭。

在之后的战斗中,灌婴成了主角,他斩杀楚军骑兵中楼烦将二人, 生擒骑将八人,几乎以一己之力粉碎了楚军骑兵。

连续的失败对楚军造成了很大影响,首先是左令尹吕清很可能借此机会叛楚从汉。

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吕清“以汉五年用左令尹初从”,按照非军功不得封侯的标准来看,吕清能封侯是不太寻常的,再加上他从汉的这个时间点汉高祖五年,因此可以推断吕清很可能是看项羽日薄西山才抛弃他的,这样的话就能算是一种功劳了。

紧接着陈公利几也投降汉军。

眼见众叛亲离,兵败如山倒,项羽无心恋战,只好以残余部队向东突围,直至迎来他最终的命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