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平凡的晚清知识分子,将这两种学习途径发挥到极致,最终以其个人之力成就了一部书法史

 金工手造 2023-10-15 发布于广西

你见过有自己买自己书法作品的吗?

在清代270年的书法史中,有一个似乎无人可以抗手的书法家。

他晚年在苏州,甚至都自己掏钱购买自己中年的作品,自叹自赏,以为不能及。算得上是痴人了。

他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

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

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

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

 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

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 化,不可测已。”

远离官场,周游各地,以书法著作自娱,晚年倦游,在长沙生活,与黄道让、王先谦、王闿运等人相唱和,成为长沙诗坛雅韵之一章。

他就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书法家--何绍基。

今天来学习以下他的一副行书对联,内容如下:

旧书不厌百回读,至理须从万事经。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宋·朱熹《朱熹文集·答吕子约》

学习有两个途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亲身实践。

“旧书不厌百回读”,“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

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

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多读自然明了。

北宋大文豪苏轼学养深厚,留下许多千古诗词。他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中提到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一本好书,潜心研读自然会知晓书中真义,在一遍一遍阅读中,自然会对书中内容认识得更透彻。

“至理须从万事经。”想要取得成功,除了有丰富的知识积累,经验和阅历也是必不可少的。

常言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人的成长一定要从生活中的实践中得来。

宋·陆游的一首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终究是十分浅显的。要想能够深刻的了解,一定要通过亲身实践。

“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这事切要握笔时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当真圆,大难,大难!”

何绍基的书法实践,其实是在践行他自己的文化理念与人生理想,这是中国古代书法传统的根本宗旨与目的所在。

他的诗名为书名所掩。在晚清宋诗派中也是一位健将。

他写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惊山外天”一联,上句比喻人世风波之复杂、险恶,下句又展示人类进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他的书法成就,通过汲取前人的经验,凭借自身的禀赋、修养与努力,将汉魏以前那个铿锵豪迈的金石传统与晋唐开始的优雅隽永的笔墨传统有机统一。

并且将它推向一个生拙老辣、意态纵横、不可端倪的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