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无定法理达辞举,书不尽言显微阐幽,悟透其中奥妙,下笔如有神助!

 金工手造 2023-10-15 发布于广西

你听说过牛人吗?

我想他能算得上一个。

他是清朝的状元,并且还曾出任过帝师。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文正”获得者。

“文正”,是文臣的最高号,能得到这一谥号的人少之又少。

就连李鸿章也仅仅是次一级的“文忠”。

如果说蔡元培是“北大之父”,那么,他堪称“北大鼻祖”。

他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得以“独留”,才有了今天名扬世界的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是在晚清废墟上开出的一朵文明之花。

它不仅打破了旧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更在教育精神、教育理念上为封闭已久的国人带来一股清风。

科举时代中国读书人的“四大梦想”:中状元、做帝师、当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死后获得“文正”荣誉称号。

只有孙家鼐,在那个时代,把梦做圆了。获得了“大满贯”,堪称“中国古代读书第一人”。

孙家鼐,(1827—1909)安徽寿州人,字燮臣。咸丰九年(1859年)中状元,后授修撰。光绪间毓庆宫行走,与翁同龢同为帝师。历工、礼、吏、户各部尚书。戊戌新政时为管学大臣,管理官书局。

《清朝的状元》一书指出:“事实上,倘无深厚的经史根底,卓越的属文能力,高超的楷书造诣,是不可能高中的。”

可见孙家鼐的能力及文化涵养。

他的书法也同样惊艳了书坛,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笔下的楷书,周正大气,既有颜楷的端庄正大,又有欧楷的严谨法度,十分到位,堪称典范般的存在。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看看位牛人的书法对联吧:

文无定法理达辞举,书不尽言显微阐幽

关于写文方法问题,理论界一直有“文无定法”之说。

金代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文辨三》说:“夫文岂有定法哉!意所至则为之。题意适然,殊无害也

元代郝经《陵川文集·答友人论文法书》说:“文有大法,无定法。

清代叶燮《原诗·内篇上》也有“诗文一道,岂有定法哉”之说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古文十弊》中说:“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这几种观点都强调写文章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

孔子也说:“辞达而已矣。”“辞”就是言辞,“达”就是把意思说清楚。

对“辞达而已矣”,程树德《论语集释》引西汉孔安国注疏云:“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

就是用朴素浅显的语言来说清高深的道理,就是文无定法,辞举而理达。

孔子: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文字要想起到作用,表达明白就非常关键。

显微阐幽”。指显示和阐明细微幽隐之事。

《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唐孔颖达疏:“阐,明也。谓微而之显,幽而阐明也。”

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就是“巧譬善喻”,四两拨千斤,用寻常浅近的事物、来阐述复杂深奥的道理。

言简理当

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直指核心、天马行空,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是不是写文的高手。

惠能大师说了那么一句话,说: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

这个是真正的顶级高人的风采,说的言简理当。

有些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言必有据、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出了一系列的丛书,出了十本、二十本......

看起来讲的很有道理,好像很有逻辑,其实呢?

我们还会听过那么几句话,叫做“假传万卷书,真传三句话”。

三句话讲不明白的事情,三万句话只会越讲越糊涂。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苏轼认为“辞达”则“不文”是对孔子的误读,他以孔子“言之不文,行而不远”作为佐证,打破了认为“辞达”则“不文”的思维定式。

另一方面,苏轼认为“辞达”本质上就是作者把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与认知,通过口与手的媒介准确地传达出来。

作为一种极高境界,臻于“辞达”之后,文章出彩便自不待言。说的也不无道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在具体语境中,一种思想有且只有一种最佳表达。

作家所有的努力,就是寻找到那种最佳的表达方式。只有如此,方能成就好文章。

哈姆雷特”们,读完这副对联,你们有什么看法可以打在留言区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