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家庄市第一所小学

 故纸园丁 2023-10-15 发布于河北

作者:殷良夫 张平夫

石家庄自从明末移民已经四百多年了,始终是一个不出名的小村庄,范围只有几百平方米,原始的小村只有北后街和新华路东头这一点。居民全部务农,所以谈不上文化教育。当时孩子上学,每天要到五六里地以外的振头镇去。

后来有两个秀才,一个叫殷书义,一个叫于风书,设立了两个私塾,不久又有一个姓郑的天津人,在北后街成立了一个私塾。念的都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等古书,只是让孩子们认识几个字就满足了。

1903年京汉铁路修到石家庄,接着正太 铁路(现在石太线)起点也设在石家庄,石家庄才开始兴旺起来。但是,也只是商业逐渐繁荣,文化教育还是没有人注意。大约在1910年前后,由乡绅姚梦梅发起成立了一个新学校,姚梦梅任校董。学生不读五经四书,而是学习民国编的新书,有国语、算术、自然、修身,还有体育、音乐,当时人们都叫它“洋学堂”,地址在现在的新建街北头。原来是村东的一个佛寺,从中间分开,南头警察局占用,北头为小学校。学校就利用庙宇的房舍,把两廊的神像砸烂,最后有两个大石佛不好弄,就用纸把佛糊起来,这就是教室,新教育从此开始了。校长为付xx(西三庄人),为人忠厚,深受师生爱戴。

石家庄由一个小村逐渐发展成一个大的市镇,铁路大厂、炼焦厂、电灯房、大兴纱厂相继建成,货栈、客栈、商店不断地增添,人口逐年增长,要求上学的子弟越来越多了。所以于1920年原来的村办小学由获鹿县教育局接收(当时石家庄属获鹿县管辖),增设高小班,改名“获鹿县第四高小学校”。那时获鹿县有五座学校,一高在获鹿城里,二高在永壁村,三高在南铜冶,五高在方村。

改成县立第四高小以后,校舍重建,由原来西端的山门,改为带楼房的大门,“获鹿县立第四高小学校”几个大字从楼顶往下排列,极为壮观。前楼作为校长室教员室,楼下有传达室、食堂、伙房。过道为会议室、展览室。头院为操场,教员室。进第二院的过道为学生宿舍,中间是教室。后院东边建为楼房,高年级学生在楼上上课(现在新建街北端路东的旧楼就是当年的教室)楼顶建有亭子一座,举目四望,全市面貌尽在眼前(当时市面不大)。

第四高小由原来的一、两个班发展到六、七个班,每年有一个高小班毕业,大部分考入正定七中,保定六中和石门中学等。

学校有军乐队,遇有过往要人都要去车站欢迎。一次由吴佩孚在我市南操场(在大兴纱厂南)阅兵。全校学生整队,由军乐队领头去参观阅兵。会后奖给学生一百元钱,购买五经四书发给师生。取消二十一条,要求归还旅顺大连等运动,全校学生也都参加了。

每年秋季,由获鹿县教育局召开一次观摩会,全县高小都到石家庄来比赛。评比分文科和武科,文科包括国语、算术作业、图画手工。武科是在大操场比试团体操(哑铃和木棍操)。县立四高由韩敏之带队,韩敏之少年英俊,身体魁伟,穿着 制服,手持指挥刀,神气十足。学生一律穿着一色制服,极为整齐,所以每年四高都列前名。

学校图书馆、阅报室应有尽有,学校还备有大钢琴、风琴。除军乐队外还有雅乐队,遇有节日,在学校演游艺节目。

学校课程有国语、算术、英文、地理、历史、自然、音乐、手工等。1927年蒋介石军队来石后,又添设了“党义”课,受新思潮的影响,魏树千老师(现定居美国),除教国语课本外,还选有鲁迅的小说,冰心的作品以及《大公报》的社论等。学生大开眼界,思想开朗,不断阅读课外读物。

后来,增设了一个女生部,在四高对过胡同里,当时还是男女分校,还聘请了一位女教师。不过,当时女孩子上学的很少。

1935年因校舍过于狭窄,第四高小又在当时的村西(现在新华路35中地址)修建了新校舍。全部平房,教室宽大明亮,整齐清洁,操场也很大,增加班次,添置设备,成了一所完整的小学校。后来因为石家庄已经设市,脱离了获鹿县的管辖,校址又设在新兴路,所以县立第四高小就改为“新兴路小学”,校长仍为殷殿华,后来换了戴云山。1937年“7.7事变”后停办。


(石家庄市新华区文史资料)


●石家庄解放前的教育概况

作者:刘普义

石家庄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随着商业、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教育事业也逐渐兴起。兹将解放前石家庄的教育概况简述如下:

一、七·七事变前的情况

1、小学教育:

(1)获鹿县立第四高小。最初学校是初级小学堂,设在石家庄村南一座寺庙内(现在桥西南大街、北大街交接处),教师一人,学生数十人,进行复式教学。以后居民增多,入学儿童也多了起来,不得不增建校舍,扩充班次,到一九二〇年前后,获鹿县教育局将学校改为县立第四小学校。最初校长是本村姚仁山先生。初小四个班,高小三个班,教职员工十数人,进行单式教学。直到一九二六年以后,殷殿华接任校长,完全小学已具规模。后迁移校址,另建校舍,设在当时村西路南,即现在三十五中校址。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学校才停办。

(2)石家庄第一、第二扶轮小学。正太铁路、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后,工人职员不断增加,员工子弟也激增,于是在一九三〇年左右,京汉路局在桥西成立了第一扶轮小学,正太路局在桥东成立了第二扶轮小学,以后都发展成完全小学。

(3)大兴纱厂员工子弟学校。大兴纱厂建于一九二二年初,暑期招工,投入生产,工人最多时达二千余人。一九二五年

《石家庄文史资料》第五辑P2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