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恩来是解开遵义会议奥秘的历史之匙

 人老颠东 2023-10-15 发布于安徽
综观周恩来这一生,建国前一直身在中枢,周密运转各项工作;建国后主持政府大局,呕心沥血。他一辈子都在高强度地工作,在我党内部起到不可替代和粘合剂的作用。但要说他一生最艰难的时期,应该有两次,一是长征前后;二是特殊十年期间。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长征前后他所面对的难题以及他在解决难题中的表现。
一、他不是核心却举足轻重
在第三国际同意下,王明具体遴选和操办了临时中央的主要成员,周恩来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常委成员,但周的地位在中常委中并不突出。
博古是总负责人,当然地位在周之上;就是刚从苏联回来的张闻天地位也不逊于周,一是张是留苏派,二是张的马列主义理念功底深厚,当时闪耀一时。但周在中常委里虽不是核心人物,但却也举足轻重。

图片


一是周的资历老。博古、张闻天等还是无名之辈的时候,周已经是中常委了,而且当时向忠发虽然是名义上的总书记,但中枢诸多事项实际上基本是由周来处理的。有为就有位,周恩来承担了当时繁重的内部工作,周的地位自然也就比其它人要高出一筹。我们从资料中经常会发现:其时许多重大事件的决策者或出面解决的不是时任总书记的向忠发,反而是周恩来。向忠发限于知识水平、眼界和具体工作能力,确实也无法担当起这些重任。
二是周执行力强。周做事举轻若重,可谓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你可以说就雄才大略而言,周在党内并不算最出色的,但在处置具体事情上,基本是绝无仅有。以至于多年后,人们评论蒋介石与主席相比,蒋介石缺少了什么?有人就讲,缺少一个周恩来!这当然是逸谈,但多少反应了周承办具体事务的工作能力和不可或缺性。作为负责人,你只要能把大致工作方向说清楚,周就能帮你理得清清爽爽,办得有条不紊,结果超出你的想象!在任何时代、任何团队里,这样的人都会得到重视和重用。
三是周是粘合剂。史料里找不到博古在上海时与其它政治局成员之间有什么明显分歧和争执,但以他们到中央苏区的表现来看,这帮年轻人一个比一个有想法,一个不让一个,他们难免有些意见差异和不快。这时候,老成持重的周恩来无疑是他们之间最好的粘合剂和兄长。
二、他心里清楚却不越雷池
周恩来到中央苏区的时间要早于博古他们,早到的一年多时间里,周恩来对于朱毛在红一方面军的影响以及他们反围剿的战略战术是有基本地了解的。周也亲自参与领导和组织了这些战役。因此,周恩来对博古和朱毛两方人马都是有一定了解的,甚至他可能也是唯一对两方人马都比较了解的人。
周通过前面实践已经知道朱毛对敌斗争的军事方略是对的,成绩就放在那儿。相反,如果说前期对李德的一套还不了解的话,那经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周恩来这时心里对双方的正确与否一定已经有了结论。

图片


周的一生组织原则性都超强,他即便心里有了是非,但以周的个性和作风来看,绝不会对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有腹诽。他能做的或他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更加灵活地执行决定,并尽量把事情导向有利的一面。
正因为心里有了判断,面对眼前残酷的现实,周才会更加痛苦。一方面,他知道真理是掌握在主席手里;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坚决执行博古们的决定。
《大道薪火》里经常出现大家在争论而周恩来则在一旁沉默不语的场景。应该说这个场景可信度是高的,因为他一肚子明白嘛,却偏偏无法言说。
也许正因为如此,当主席积极要求留下来和项英、陈毅打游击时,周恩来主动请命出面去说服主席。周在这时有没有预计到事情未来的一些发展呢?不说好!但如果说完全没有一点设想或预估应该也不实事求是!
三、他顺应历史终挺身而出
我们今天的专家在研究遵义会议前后这段历史时,通常会把关注点都放在主席如何做通王稼祥的思想工作上、放在主席与张闻天如何达成共识上、放在主席如何与朱老总心有灵犀一点通上。但他们忘记了好好研究整个事情中最重要的一环:周恩来。
首先是周恩来说服了主席参加长征。如果主席留在南方打游击,那后来的情况就不好假设了,但有没有遵义会议就很成疑问了,这支长征的部队将走向哪里,也会成为谜团。

图片


二是周恩来作了前期铺垫。遵义会议是需要一个契机的,也是需要有人来主动发起和组织的,否则不会这么顺利,也不会有这样的效果。而当时,只有周恩来是各方都能认可的独特的存在,换作其它人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三是周恩来展示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周是老资格的常委,与黄埔出身的红军将领有师长之谊,是朱老总的入党介绍人,也是博古与主席两方都认可的人。周恩来在当时的情况下真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人。如果周恩来有这个期间有什么个人私心,各方都没话讲。但周没有,完全顾全大局,尽全力支持主席。
四是只有周恩来才可以亮出极具说明力的底牌。博古和李德虽然在现实面前不断碰壁,但他们仍然没有屈服,始终认为自己没有错:完全按照要求和理论来的,就是失败了,怎么能把责任全归咎于我们呢?凯丰就很支持这种认识。但周恩来可以说服他们,因为中常委中只有周既经历了前面的顺利也看到博古李德指挥下的失败。
五是周一旦认清了方向就义无反顾地支持。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很快就在战斗中受挫,后面也不是很顺利,所以才有林彪的“尽走弓背路”之说,要请彭大将军出来主持军事工作。当其它人表示质疑时,周则是主席最坚定的支持者!
我们现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很少有人提到周在这一时期的特殊作用。也许,不管周恩来总理如何付出,我们都习惯了,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
感谢阅读!
感谢打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