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双版纳话傣族:没想到“傣族”的“傣”字,是周恩来总理发明的

 与春天同行 2023-10-15 发布于青海

真没想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竟然为傣族人民专门造了一个汉字“傣”,并以此命名为“傣族”,这怕是在中国56个民族中,傣族人民独享其荣了吧!

在西双版纳旅居近半个月,对傣家人的文化越来越感兴趣,自弄明白什么是“西双版纳”之后,今天研究一下“傣族”的来历和其背后蕴含的意义。

文章图片1

Dǎi,是自古以来傣族的自称。但在1952年以前,汉文书籍里并没有出现过“傣”这个字。古代史书里对傣族的称呼有很多,如“掸”“滇”“金齿”“银齿”“黑齿”“绣脚”“百夷”“摆夷”“僰夷”等,这些都是他称。直至 1953年1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建立时,党和政府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将族称定为“傣族”,并为此专门造了一个汉字:傣。

傣的先民是最早生活在滇池(傣族称“农滇”)一带的傣族先民,由于无力抵御滇池的水患,不得不沿着澜沧江、怒江、元江(红河)、金沙江四大流域迁徙。沿着澜沧江流域迁徙的傣族先民,便在景东、景谷、西双版纳、澜沧、孟连一带定居,有的到达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国;沿着红河流域迁徙的傣族先民,便在红河、元阳、绿春、河口一带定居,有一部分到达越南等国;沿着金沙江流域迁徙的傣族先民,便在楚雄、武定、大姚、永仁、华坪、永胜等地定居,一部分人到达四川攀枝花一带;沿着怒江流域迁徙的傣族先民便在保山、腾冲、德宏一带定居,一部分人到了缅甸。

文章图片2

傣族先民离开故土“农滇”后,十分思念滇池,故又把滇池称为“农些”,意思即“失去的湖泊”;把自己曾经的故乡昆明周围地区称为“勐些”,意为“失去的地方”。不仅中国云南省内的傣族人至今仍这样称呼昆明,而且缅甸、泰国、越南等其他国家的傣的同源民族也这样称呼。

秦汉时期,汉文史书称傣族为“掸”“滇越”,“掸”与“滇”的读音与“傣”相近, “掸”“滇越”“滇”都是指的傣族先民。唐宋时期,汉文史书根据傣族漆齿、镶牙和文身的习俗特征,把傣族称为“金齿”“银齿”“黑齿”“绣脚”等。

文章图片3

民国时期,汉文史书沿用“摆夷”“僰夷”来称呼傣族,同时又出现了“水摆夷”“旱摆夷”“汉摆夷”的称呼。“水摆夷”指生活在水边的傣族,如傣泐支系;“旱摆夷”指生活在山区、半山区或高处的傣族,如傣讷(那、勒)支系;“汉摆夷”指其居住地靠近汉族地区、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傣族。以上都是傣族的他称,不是自称,有的他称带有歧视色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作为国策。1952年下半年,建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的筹备工作进入尾声,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拟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告自治区筹备工作及自治区成立的时间,但由于汉文中没有“傣”字,只有傣族的他称,即使有与“傣”字读音相同的“歹”“呆”字,都是不吉利、不合适的汉字。无奈,他们就从傣族的他称中选出“僰夷”中的“僰”字,即将成立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可称为“西双版纳僰族自治区(州)”。

文章图片4

于是省委、省政府给中共中央、国务院写了报告。周恩来总理看到报告后,感到傣族自古以来一直自称为“dǎi”,汉字中又没有合适的字,“僰”即“僰夷”“摆夷”,是傣族的他称,且有大民族歧视少数民族的色彩,不妥、不能用。他建议创造一个新汉字,即在“泰”字的左边加个单人旁:“傣”,念dǎi,不念tài,以示与泰国泰族的区别。于是周总理指示,责成云南省委、省政府重新写报告,把“僰”字改为“傣”字。自此,傣族人有了自古以来自称为“dǎi”的“傣”字,正式定为自己的族称,以前那些“掸”“金齿”“银齿”“僰夷”等称呼,只存在于历史文献里了。从那时起,《新华字典》《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就有了“傣”字,出现了“傣族”。

文章图片5

至于“傣”的具体意思,据西双版纳的老人们说,“傣”是自由、幸福的意思。傣族爱水、惜水,爱林、惜林,而“傣”是傣族人民温情似水、柔中带刚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西双版纳,不虚此行,学到不少民族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