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女孩都有一个虚构的婆家

 新用户0184Yvoz 2023-10-15 发布于北京

       



大家好,这里是老长安。


最近真是接二连三的震撼。

先是刷到某地的“习俗”,说已婚妇女没生孩子的,家里每年要挂上俩灯笼。


更准确地说,是生不出儿子的每年挂俩灯笼,因为灯就是“丁”,“丁”指“男丁”。

而且这个灯笼还指定是娘家人做好了送来,直到这媳妇生出儿子为止。


真把我看惊了,咱们现在是21世纪对吧?

这波震撼还没有结束,又刷到另一个地方的“习俗”,结婚前新娘要站在一个箩筐里,站上几个小时“磨性子”


这个我倒不是第一次刷到,去年我就说过这件事,新娘有的是站着,有的是坐着,还有的是跪着,去年那个新闻里,新娘在筐里足足坐了五个小时


看见这种东西我就头疼,怎么,人类进化的时候,是没有通知到他们吗?

说就是“习俗”,是“传统”,实际上桩桩件件都是针对女人的。

有人说这些女生怎么一个个脾气都这么好,换我我筐给他砸了,灯笼给他烧了,谁也别想好过,为什么她们不反抗啊?

我心想会反抗的,早就被那些男人和他们的家庭筛掉啦。

不是有些女人天生脾气就好,或者天然她就能接受这些,这都是长期“培训”出来的结果。

敢掀桌的,基本不会选这种人家结婚,从一开始也不会服从传统的男女相处模式,那剩下的可不就个个能忍。

就像这种,婆婆夹面给新娘吃,故意夹不上来不让她吃到嘴里,还寓意“婆家的饭不是那么好吃上的”。


换脑子清楚的女生,当场碗给你摔稀碎,还吃,吃你大爷吃。

但总有不摔碗的嘛,有一个就行了,比如图里这个女生,而且只要这次她配合着把这场戏演完了,说明她好操控,以后多的是规矩等着她。

看上去我说的这三件事——站筐、挂灯笼、吃面——是不相干的,其实这是一套流程,第一步站筐,试试女方是不是好欺负,第二步吃面,树立一下婆家的权威,再下一步,就该挂灯笼了。

虽然这三件事来自于三个不同地方、三种不同的“习俗”,但本质上都一样的,先磨性子,再威吓,最后催生儿子,“习俗”多种多样,万变不离其宗,核心主旨都是“怎么样才能让一个女人老老实实为夫家服务”。


要不然很多已婚女人那么能忍呢,社会和“习俗”早就替男人把她们给训练好了。

进门就是杀威棒,一道道服从性测试“磨性子”。

生孩子全方位撕破隐私,是人不是人的都能围观她最不堪的模样。

男人不会做家务不会带孩子天经地义,甩手掌柜理直气壮,别人也帮着喊“你怎么能指望他”。

生不出儿子一年挂俩灯笼,悬在头顶时刻塑造负罪感,言外之意“你欠我们的”。

这么一轮轮下来,什么自尊心羞耻感自我意识全能给你磨得干干净净。

还脾气呢,给男人提点儿正常要求,她都能觉得她越界了。


这就不是脾气不脾气的问题,是一旦服软进入了这个环境,再离谱的规矩也能被女人内化为“正常的,大家都这样”。

她根本意识不到她这个狭小环境之外还有更大的世界,她以为这就是她必须遵从的法则。

甚至这套训练,从她很小就开始了。

之前看到过一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对。

“几乎每个女孩,都有一个虚构的婆家。”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女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常常都有一个“将来的婆家”悬在头顶,你吃得多是“吃这么多以后谁要你”,你有脾气是“你这样以后婆家怎么看你”,你不会做饭做家务是“哪个婆家愿意娶这样的儿媳”。


说难听一点,哪怕是现在,很多女孩家长培养女儿的方式,都不是在培养一个独立的具体的人,而是在给未来婆家培养一个好儿媳,给某个鬼知道在哪儿的男人培养一个好贤妻。

这样长大的女生,除非自己反应过来跳出这套毫无道理可言的逻辑,否则以后大概率就是婚礼上站筐的、被婆婆喂面的、家里挂灯笼的。

从小就已经反复演练过了,到婚礼上不过是实操。

这些“规矩”、“习俗”,从来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环节,这是一整个过程,这个过程里女生只要有一次没掀桌,后面就只能继续低头,乍一看这是赶上了一个脾气好的包子,其实这场筛选早就已经完成了。

甚至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婆家”,因为大多数“婆婆”她压根也没有家,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或者地位,她只是男人雇的一个打手。


而且就算这个女生她不结婚,她不生孩子,或者她有幸遇上了一个符合现代文明进程的正常男人,也没有不明事理的公婆,这个“虚构的婆家”也会一直悬在她头上。

毕竟这个“虚构的婆家”并不是哪个具体的男人、哪个具体的公婆、或者哪个具体的人家,和结不结婚都没关系,这只是一种恫吓女人、规训女人的说辞。

这和现存的各种“女人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是一样的。

“来月经的女人不能当伴娘,不能上香,不能XXX,不能XXXX。”


“女儿不能抱亲爹的骨灰盒。”


女人没出嫁不吉利,出嫁了还是不吉利,反正总有一种不吉利能扣在你头上。


甚至有些地方还有歧视孕妇的“美好风俗”,比如怀孕的女人不能参加婚礼,因为“冲了别人的喜”。

这同样都是“虚构的婆家”,时刻在提醒你,你是一个女人,你出场自带种种禁忌,你必须低下头乖巧懂事好好做个“好女人”,别人才会给你好脸色。

顺便提醒你,你和男人不一样。

尽管它并不符合科学道理,也不符合客观认知。

可能有人会觉得,啊太好了,我生活的地方没有这些破习俗破规矩,是不是说明我这里女人都站起来了,地位老高了。

倒也不见得。

前两天改编自张桂梅老师真实事迹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官宣,看了一个花絮,海清演的张桂梅老师在讲台上怒吼:“(不好好学习)一辈子在山里面生孩子出不来了,下辈子也出不来!”


一个小演员当场就哭了,喊咔了之后还在哭,表演老师搂着她给周围人解释,“她家里重男轻女”。

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真实。

小演员家里未必挂灯笼,但重男轻女会以别的形式存在,对女人明里暗里的低看也会以别的形式存在,有些家庭能一碗水端平,不代表其他家庭都这样,女生在自己家里感受到平等与爱,也不代表走入社会还能有一样的感受。

哪怕是之前备受艳羡的所谓“江浙沪独生女”,她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有时候也还是天下女儿最常遇到的控制与打压,到了所谓的“适婚年龄”一样要被催着嫁人,被从原生家庭推向男方家庭。

“虚构的婆家”是一直存在的,只是这个概念的呈现在具体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特征“生不出儿子就挂灯笼也只是其中一种。

比如一个女生到了20多岁就被催着结婚“晚了就嫁不出去了”,这也是“虚构的婆家”,比如一个女生被人说“果然女儿还是不如儿子好”,这还是“虚构的婆家”。一切只对女人生效的规训和威吓,都是“虚构的婆家”。

因为它给你设置的恐怖未来实质上并不会真的发生,它那些关于男人女人的理论也站不住脚,但它却一直在限制你的成长。

“习俗”之外,还有很多隐形的灯笼挂在那里。因为它藏得深,有时候你看不见,但你早晚能感觉到它就挂在那里。

 多说一点 

我特别厌恶以“习俗”为名的压迫
动不动就是“传统”、“图个乐呵”、
“祖宗有他的道理”
那太监还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呢
这算不算“传统”?
歧视就是歧视
压迫就是压迫
没什么不好承认的
不能因为吃这份苦的都是女人
就一笑而过
至于到具体的人或事上
女人要不要掀桌
是她自己的问题
但至少我们要明白
不掀桌也许不会变更差
但肯定也不会变更好

另外
最近公号展示逻辑又有调整
想第一时间看文的童鞋
麻烦送我个小星星~

找到「烟波」这个号的页面
右上角有三个点,点一下
弹出窗口选“设为星标”,就OK啦~
顺便也请大家随手多点点
右下角的「在看」和「赞」
先谢谢大家~


 烟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