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坐什么位置代表谁的利益,和你是谁无关!

 谋略那些事 2023-10-15 发布于江苏
不一样的视角解读《资治通鉴》
关注后回复'通鉴',领取电子版
《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 汉纪五十一
东汉·汉献帝初平元年(庚午,公元190年)

【原文】

卓遣军至阳城,值民会于社下,悉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哥呼还雒,云攻贼大获。卓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
丁亥,车驾西迁,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诛之,没入其财物,死者不可胜计;悉驱徒其余民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留屯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

【译文】

董卓派军队到阳城,正好百姓在祭祀土地神的场所集会。军队就当场把男人全部斩杀,用他们的车子,装载俘虏的妇女,把人头系在车辕上,唱着叫着回到洛阳,宣称:“攻击叛军,大获全胜!”董卓把人头烧掉,把妇女分给士兵做奴婢或妾。
丁亥(十七日),献帝刘协西迁长安。董卓逮捕洛阳城中富豪,加以罪恶之名处死,把他们的财物没收,死者不计其数。驱赶剩下的数百万居民,都向长安迁徒。命步兵、骑兵在后逼迫,马踏人踩,互相拥挤,加上饥饿和抢掠,百姓不断死去,沿途堆满尸体。董卓自己留驻在毕圭苑中,命部下纵火焚烧一切宫殿、官府及百姓住宅,二百里内,房屋尽毁,不再有鸡犬。又让吕布率兵挖掘历代皇帝陵寝和公卿及以下官员的墓地,搜罗珍宝。

【解析】

大多数人看到上面材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董卓很残暴。
但除了残暴呢?
个人认为还有董卓如此行为的必然。
在确定迁都计划后,各种事情开始执行,但问题很快摆在董卓面前。
没钱!
没钱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董卓没钱安抚自己的部队。
其二,董卓没钱搞定迁都事项。
对于前者来说是董卓一切的关键和基础。
董卓为什么能废皇帝?为什么能镇住朝臣?就是因为手里面有军队支持他。
古代军队为什么愿意听命一个人造反或干什么,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所听命之人代表了 他们的利益。
反过来说,如果这个人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将其宰了换人不是不行。
董卓此时就西凉兵的利益代表。
西凉兵跟着董卓进洛阳没有那么高大上的愿望,就是搞钱,但因洛阳朝廷财政不行,董卓没办法犒劳西凉兵,只有在其他地方找补回来。
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诛之,没入其财物,死者不可胜计;
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
比如,放纵西凉兵劫掠。
只有这样才能够继续维系西凉兵听命于董卓。
要是董卓搞什么严肃军纪、严禁欺压百姓,西凉兵立马就散。
至于后者,前天的内容也提到。
迁都不是张嘴说说就行了,其间涉及事情太多、太杂,所需要钱粮是海量。
洛阳朝廷没钱,那就只有从有钱人手中搞钱。
而一旦董卓迁都到长安,原有洛阳什么样自然与他无关。
卓自留屯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
甚至退一步来说,董卓把洛阳烧掉,其内涵还三个。
其一,把洛阳内的财富全部转移,避免好了关东联军。
其二,把洛阳毁掉丢给关东联军,让其成为关东联军的经济负担,毕竟还要重修、恢复生产,而这些都要花钱。
其三,把洛阳当做一块饵料,鼓动关东联军为如何划分而激发矛盾,进而分裂。
只不过,可惜惨了洛阳的百姓。
悉驱徒其余民数百万口于长安
之于这一点,让洛阳百万人口去长安,其目的内涵放在今天也一样。
这些人,是劳动力,人力资源。
带去长安,可以里面投入到各行各业中去。
种地、工匠、服务业等等。
董卓手上几万十几万西凉兵也是人,也有需求。
这些需求的满足在必须通过人来满足。
如果说代表西凉兵利益是董卓凝聚他们的手段,那么驱动百万洛阳居民去长安就是董卓维系西凉兵运作的基础。
再放远一点,刘备在新野落荒而逃还带着百姓,固然有民心什么的在,但人口就是生产力,没了百姓,刘备那几千人就是无根浮萍迟早被消耗掉或被吞并。
否则哪有什么昭烈帝?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闲扯】

更深的东西,人口的内涵是什么,到这里不点破自己知道就行了。
这里浓缩几个点。
第一,如果你是领导,那么你天然代表一些人的利益,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这个位置上的人必须如此,那么你的任务中就有一条去找钱去给你代表的这些人分钱。把这个做好,那么你自下而上的基于个人的权力认同会慢慢强化。
第二,越庞大的组织内部的分工体系越是复杂、细分。
制造、服务、研发、决策,等等各司其职,都需要有人来做。
分工属性产生价值决定了期社会阶层,而人是天然有向上的动力和欲望。
但问题是,不需要那么多人上人,所需要的是充斥到各个环节位置的人力资源。
说白了,都来干领导了,谁来做下属员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