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肢体疼痛

 上池汤液 2023-10-16 发布于山西

四肢关节肌肉疼痛和身体疼痛,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古代通称为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按《素问》的风、寒、湿、热分为4种痹证,在临床上一直具有指导意义,后世又将迁延经年、难以治愈的痹证称为顽痹,大致上,痹证分为这5种。

在临床上采用更加简略的思路,即所谓“三三制”。

首先将疼痛部位分作3种:上肢痛,下肢痛,全身关节肌肉疼痛;

再将疼痛的性质分作三种:寒痛,热痛,顽痛。

    上肢痛,首先是臂痛,多数发生在一侧手臂。其次是手指疼痛肿胀。如果冷痛色白,作寒痛治疗,宜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如果热痛发红,有可能属于类风湿关节炎,作热痛治疗,宜用上中下通用痛风丸。手指处于四肢之末,而藤类药善行经络四肢,因此,以藤类药为主的治疗痹证方剂,对手指疼痛有特殊疗效。

 下肢痛,首先是膝痛,有寒热之分。属于寒证的,双膝冷痛,下可至胫,上可达腰,遇寒加剧,舌淡口不渴,小便清长,脉沉细或沉缓,乃寒湿为患,当温阳散寒,宜用大乌头煎。

  属于热证的,双膝酸痛,小腿肿胀,舌红苔黄腻,口苦,发黏,小便黄,乃湿热为患,当清热利湿,宜用二妙散。

  

急性发作的双膝关节疼痛,红肿发热,甚至肿大如鹤膝,宜用四神煎

  一侧或双侧的膝关节疼痛,时日已久,关节僵硬变形,行走乏力,这多为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已属顽痹,切不可当作风湿治疗,当补肝滋肾,柔筋壮骨,宜用金刚丸、四斤丸加减,缓缓图治。

  其次是脚趾疼痛,有痛风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之分。

  一侧大拇趾第二关节或踝关节红肿疼痛,尿酸偏高的,多数为痛风,朱良春先生有一首泄化浊瘀汤非常有效,再加用民间验方百合车前汤之后,感觉效果尤佳。脚趾疼痛发红,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趾头,很可能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初起,失治日久将变紫、发黑、溃烂,古代叫脱疽,必须及早治疗,当解毒活血,宜用四妙勇安汤。全身肌肉关节疼痛,有寒湿和湿热之分。

  

寒湿疼痛,一般在气候寒冷潮湿时加剧,天气转暖时缓解,患者身痛怕冷,关节冷痛,四肢不温,舌淡口不渴,小便清长,脉沉紧或沉缓,当温寒祛湿,宜用乌头汤。稍缓,则当兼顾气血,宜用张氏改定三痹汤。湿热疼痛,多发于春季天气由寒转暖时。早春则空气中寒重、湿重、热气开始萌生;晚春则湿重、热重、寒气逐渐消退。医生当权衡消息,全局在胸。如果疼痛初起,轻者身体微发热,下午为甚,肌肉酸痛,口不渴,舌苔薄黄,重者寒战热炽,骨骱烦疼,面目萎黄,舌灰滞等,乃湿热郁闭经络,须解表透热渗湿,宜用《温病条辨》宣痹汤。

  如果湿热并重,流连不去,四肢关节酸胀疼痛,口苦,舌苔黄腻,小便黄,当清热燥湿.升阳除湿.益气养血,用当归拈痛汤  

此外,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个别肺癌患者,临床也可见到四肢疼痛,作痹症治疗长期无疗效者,医生应当有所警惕。

附方

  1.《伤寒论》当归四逆汤

  当归15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10g大枣10g细辛3g木通5g方中以当归苦辛甘温,补血活血,同芍药养血和营,共为君药;桂枝辛甘温,温经活血,同细辛散表里之寒,共为臣药;炙甘草、大枣健脾胃,木通通经脉,为佐使药。本方主治血虚有寒,血脉不通,证见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者。

  从临床经验来看,本方所治四逆证的病机是血虚有寒;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之末,因而出现四逆、脉沉细等证,与阳气衰微的四逆证有根本的区别。故用本方治疗的手指冷痛,仅见手指温度低,颜色苍白或发青,但冷不过腕,可见面色不华,舌黯淡,或有瘀斑,但绝无身冷汗出,面色白,精神疲惫等阳气虚衰的严重表现。现代常用本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病、冻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末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偏头痛、胃痛等,但辨证当属血虚有寒才能有效。常于方中加黄芪30g,鸡血藤30g,以加强补气、养血、通经络的作用。

2.《丹溪心法》上中下通用痛风丸

  苍术60g黄柏60g川芎60g神曲60g南星60g桃仁30g龙胆草30g防己30g白芷30g羌活10g威灵仙10g桂枝10g红花6g研末水泛为丸,每日3次,每次6g,饭后开水送服。

用方心得:

  本方是朱丹溪根据“六郁”的理论创制的治疗痹证的方剂,目前很少有人运用。方中以羌活祛风,桂枝温寒,防己、白芷、威灵仙去湿,五味药均行走经络而趋外;苍术、黄柏、龙胆草、清热燥湿而趋内;更以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南星化痰,神曲化食,兼顾风、寒、湿、热、痰、瘀、食各方面,重点不在止痛而在治本,是辨因论治的代表作,故能治疗上中下各个部位的痹症,临床也确有疗效,但以制成丸散为佳。从临床经验来看,手指红肿疼痛,多见于中年妇女,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春夏较严重,秋冬稍缓解,西医查血沉、抗O时高时不高。过去按照一般的热痹、湿热痹辨治方法,用清热凉血、清热养阴、清热燥湿、淡渗利湿等法,疗效不显。近年来,逐渐意识到这类病应当属于“顽痹”的范围,其形成有很复杂的机制和较长的时间,与朱丹溪所说的“六郁”密切相关,于是采用本方治疗,从治本着手,以去因为主,仍用丸剂缓图,取得很好的疗效。方中虽然有桂枝,似乎对手指红肿疼痛有碍,但剂量甚少,且大多数医家认为即使治疗热痹,也须反佐少量温药,故不能去之,常于方中加全蝎30g,穿山甲15g,浙贝15g,山慈菇15g,以加强原方行瘀化痰、散结止痛的作用。

3.《金匮要略》乌头汤

  炙川乌10g麻黄10g黄芪30g白芍10g炙甘草10g

  先用蜂蜜30g与川乌同煎2小时,再加人其他药煎15分钟,取汁,加水煎第2次,仍煎15分钟,两次药混合,分两次服。

  本方以乌头大辛大热,祛寒逐湿止痛为君药;麻黄辛温,通阳行痹为臣药;芍药、甘草、白蜜酸甘养阴,缓急止痛,又能降低乌头峻猛之性,黄芪益气固表,且防麻黄发散过度,共为佐使药。

  从临床经验来看,本方是一首治疗寒性疼痛十分有效的方剂,不仅仅限于膝关节疼痛、周身关节肌肉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包括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椎管狭窄症、肾绞痛等属于寒痛者。本方的设计极为严谨而精练,有发有收,有刚有柔,只要辨证准确,取效很快。但其中的炙川乌,虽经药店制过,如果剂量超过5g时,仍然要按照原方所嘱咐的与白蜜同煎。关于乌头、附子的使用剂量问题,历来争论很大,云、贵、川、晋一带的“火神派”医生,乌、附的用量往往偏大,有时每剂药用至50g,100g,有的医生也据此向患者炫耀自己的“艺高胆大”。江南一带的医生持反对意见者甚多,认为只能在高寒地区才能如此使用。在临床运用乌、附甚多,量大时,也常用至50g,甚至100g,其实这是仲景方正常的剂量,并非地方医生的别出心裁。从经验体会来看,本方在创制时,已经通过君臣佐使的有机组合,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疗效和减少川乌的副作用,只要严格遵守书中的煎煮法,一般不会出现副作用。在开方时,每次都反复叮嘱患者,须将乌头配两倍以上的蜂蜜,放在压力锅中加阀煎煮两个小时,再兑人其他煎好的药中,故从未发生过副作用。乌头、附子有极好的镇痛强心作用,高温、高压、长时间煎煮过后,其毒性和副作用全部消失,这就是大剂量用乌、附的诀窍。本方川乌的剂量,按照《金匮要略》原书的记载是“五枚”,另外一方“大乌头煎”的剂量,更是“大者五枚”,以现实中见到的成品川乌头实际重量计算,每枚至少重10g以上,五枚超过50g,大者五枚则可达100g。用量太少,达不到仲景方所规定的剂量,则起不到有效的治疗作用,用量稍大,却不遵循书中所介绍的煎煮法,则容易出现医疗事故。所以现代中医运用乌头、附子的误区,不在剂量上的多少之争,而在能否严格遵循古法进行煎煮。当然,也不能无限制地增大乌、附的剂量,必须因人制宜,最好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方为稳妥。

4.《丹溪心法》二妙散  

苍术10g黄柏10g

  本方以黄柏为君药,苦以燥湿,寒以胜热,善祛下焦湿热;以苍术为臣药,苦以燥湿,温以健脾,使湿去而邪不再生。二药合用,可标本兼治,使湿去热清,诸症悉除。从临床经验来看,本方所适合的病机是下焦湿热。大凡腰腿酸疼,下肢无力,足膝红肿疼痛,白带色黄,下部湿疮等,见到舌苔黄腻,小便色黄者,均须考虑到是下焦湿热所致,本方运用的机会很多。方中加川牛膝、防己、萆藓、当归尾、龟甲,为加味二妙丸,见于《古今医鉴》,只加川牛膝,为三妙丸,见于《医学正传》,三妙丸再加苡米,为四妙丸,见于《成方便读》,三方主治大致相同,专以湿热下注,足膝肿痛、痿软麻木为主。常用四妙丸加石斛10g,木瓜15g,白芍15g,以加强原方滋阴和舒缓经筋的作用,对于长期足膝疼痛,尤其以小腿酸胀痉挛,须捶打掐捻始舒,日轻夜剧的患者疗效甚好。

5.《验方新编》四神煎

  黄芪250g远志90g牛膝90g石斛120g

  用水10碗煎2碗,加入金银花30g,煎1碗,一气服之,服后觉两腿如火之热,即盖暖睡,汗出如雨,待汗散后,缓缓去被忌风。一服病去大半,再服除根,不论久近皆效。用方心得:

  本方主治“鹤膝风”,即痹证急性发作,四肢大关节红肿剧痛,尤以膝髋关节为甚。“痹症有风寒湿痹与热痹两大类,本方以治体虚受邪热痹为主之证,故重用黄芪鼓舞气血,通经活络,贯百脉,调营卫,密理为主;配银花甘寒清热解毒以除肿痛;石斛汁甘益精滋阴,协同黄芪补虚损,壮筋骨,助一身元气;远志温经祛风消瘀结,逐痹通闭,助黄芪贯注络脉,温润关节;牛膝性滑,走十二经络,补髓填精,益阴活血,引药下降,直达病所。共奏益气蠲痹,清热除痛之功。加减运用:肿胀退后,脉仍然滑数者,为阴虚内热,加鳖甲、龟甲、白芍,益阴除蒸而敛浮阳;若膝关节肿痛不消,膝盖畸形,上下瘦削如鹤膝,为风湿壅滞,则加独活、秦艽、苍术、薢、蚕砂,白茄根、枸杞等益肾祛风去湿,肿痛可消。”历来欣赏本方的医家不少,对组方结构进行分析的人也不少。本方的构想之奇、用药之奇、用量之奇、煎法之奇,都是历代方剂中罕见的,但尚未有人能够令人信服地解析出本方的道理。

  从临床来看,真正的鹤膝风,即两膝关节红肿疼痛,可能属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膝关节有水肿或大量脓性分泌物,手臂改牛膝为桑枝50g,再加松节15g,每心悸也消失。

  

6.金刚四斤丸加减

  萆薢10g肉苁蓉15g杜仲10g菟丝子10g牛膝10g木瓜15g天麻10g附子5g巴戟天15g狗脊15g山茱萸10g补骨脂10g骨碎补10g威灵仙10g石斛10g

  用方心得:

  本方即《保命集》金刚丸合《局方》虎骨四斤丸加减,金刚丸共四味药:草薢、肉苁蓉、杜仲、菟丝,加猪腰子为蜜丸,虎骨四斤丸共6味药:虎骨、肉苁蓉、天麻、木瓜、牛膝、附子,两方均可治疗下焦湿热或风湿日久,至肝肾两虚,腰膝酸疼,脚软无力,步履维艰等,合用之则力量更大,去虎骨后,共计8味药。在方中加补骨脂、骨碎补、巴戟天、山萸肉补肝肾,加强原方强筋壮骨的作用,加威灵仙,以助草薢去余留之湿,加石斛,以养阴除痹,以上为汤剂。如果明确为骨质疏松症,则须制成丸剂长服,原方再加紫河车10g,鹿筋10g,海马1对,2剂药制成蜜丸,每次5g,日3次,可服一个月。如果有骨刺,加鹿角霜10g,穿山甲10g,急性子10g,如果肌肉萎缩,加鹿角胶10g,龟甲胶10g。一般以二、三剂药制成蜜丸,每次5g,日3次,可服一月。  

从临床经验来看,中老年的膝关节疼痛,伴随有腿脚无力,首先要考虑的是骨质的退行性病变,即使有关节炎病史,或者疼痛可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增减,也不能一味祛风去湿散寒,要以补肝肾、强筋壮骨为主。把治疗的重点放在预防和治疗膝关节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退行性病变方面。这类疾病目前相当多,一部分中老年人通过补钙后,有一定效果,也有一部分人无效。每以本方为丸剂治疗,持之以恒,大都有明显疗效。

7.泄化浊瘀汤

  土茯苓60g萆薢30g薏米30g威灵仙30g秦艽15g泽泻15g赤芍15g泽兰15g土鳖虫12g

  加减:局部红肿已化热,加草、虎杖、黄柏等;痛甚加全蝎、蜈蚣、延胡索、五灵脂;漫肿加僵蚕、白芥子、胆南星;关节僵硬加露蜂房、蜣螂、穿山甲;偏热一般处于发作期,加生地、知母、寒水石、水牛角;偏寒一般处于缓解期,加炙川乌、炙草乌、桂枝、细辛、鹿角霜;偏虚加熟地、补骨脂、骨碎补、黄芪;腰痛、尿血,加海金沙、金钱草、小蓟、茅根等,以防止痛风性肾炎。

8.四妙勇安汤加减  

金银花90g玄参90g当归60g甘草30g黄芪50g石斛15g穿山甲10g藏红花3g

  用方心得:

  原方出自《验方新编》,即前四味药,主治脱骨疽,证见患肢红肿热痛,溃烂腐臭,舌红脉数。方中重用金银花清热解毒为君药,玄参解毒、滋阴、降火为臣药;当归活血散瘀,其性温又可制约君臣药之苦寒,以免寒凉过度,为佐药;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作用。从临床经验来看,本方所治的“脱疽”,大多数医家都证实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近年来,有人用治冠心病心绞痛属于热证者有显著疗效。由此可以悟出,本方能作用于血管,有消炎、镇痛、消除水肿、缓解痉挛的作用。在原方中加黄芪补气以利于行血(合原方的当归、金银花、甘草,为《局方》“神效托里散”,治疗体虚之人的痈痘肿毒),石斛滋阴而濡润脉道,穿山甲软坚,藏红花活血,使之成为一首广泛运用于治疗慢性血管疾病的方剂,用于治疗血管炎、下肢静脉曲张、血管性头痛、痛风等属于热证者均有效,而且发现有一定的降血脂、抗血凝的作用。

9.《张氏医通》重订三痹汤炙川乌10g党参10g防风10g防己10g黄芪15g细辛5g炙甘草5g生姜10g白术15g大枣10g茯苓10g

当归10g桂枝10g川芎10g白芍10g  

用方心得:

  本方以乌头、桂枝、细辛温寒止痛,防风、防己祛风去湿,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合而为一首能够扶正祛邪、治疗风寒湿三痹的方剂。从临床经验来看,本方的核心是以扶阳为主,阳气得以振奋,则血行因而流畅,风寒湿邪等阴霾之气为之四散。本方堪称“经方派”大医家张石顽的代表作,取名“重订三痹汤”,意即将《妇人大全良方》三痹汤加以修改、订正,去掉了原方中的独活、秦艽、桑寄生、杜仲、牛膝、续断、生地,添加了乌头、白术、防己、细辛。方中所去掉的七味药,属于阴柔之品,以防其恋邪而对祛风寒湿不利;所添加的四味药,属于温燥之品,以加强原方温阳燥湿散寒的作用,方中恰好将仲景的乌头汤、附子汤、真武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防己黄芪汤以及朱丹溪的玉屏风散熔于一炉,且“以防风搜气分之风,川芎搜血分之风,细辛搜骨髓之风”。全方一片阳刚之气,体现了这位“尊经派”临床大家的风格。两首三痹汤,在临床运用上:确有差别。表现为气血虚而寒象不突出的,用陈氏三痹汤;表现为阳气虚,寒证明显,疼痛较剧烈的,用张氏三痹汤。就个人习惯而言,喜用张氏重订三痹汤,本方扶正祛邪皆能兼顾,凡阳气虚而痹痛日久者,只要没有内热之象,均可运用。疼痛不剧烈者,常改川乌为附子。

10.《温病条辨》宣痹汤

  防己10g杏仁10g连翘10g滑石10g栀子10g半夏10g赤小豆10g薏苡仁10g蚕砂10g

  方中防己苦寒清热、祛风除湿止痛为君药;杏仁宣肺理气,苡米、滑石甘淡渗湿为臣药;蚕砂、半夏、赤小豆除痰化浊,连翘、栀子清泄郁热共为佐使药。主治:湿热痹证,症战执,骨节烦痛,面色,小短赤,舌苔灰滞或黄腻。痛甚加海桐皮、姜黄等。  

从临床经验来看,本方所适合的病机,是湿热蕴结于经络,导致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属于湿热痹初起,无论有无有寒战热炽,均可运用。本方出自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不用苦寒或苦温燥湿的药物,而用淡渗利湿、芳香化湿的药物治疗湿热证,是叶天士先生的一大创造。与二妙散等清热燥湿方剂相比,本方疏达解表之力较强,用方时的辨证要点在看舌:舌红苔黄腻为二妙散证,舌胖淡、苔灰黄或浮黄为宣痹汤证,在临床,可谓屡试不爽。只要掌握好本方适应的病机和辨证要点,可广泛运用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神经炎、结节性红斑、痛风等病的治疗。

11.《医学启源》当归拈痛汤

  当归15g党参10g升麻6g葛根15g羌活10g防风10g10g知母10g黄芩12g茵陈15g猪苓10g苍术10g苦参10g白术10g炙甘草5g泽泻10g

  本方可以看作是补中益气汤的加减方,以当归、人参、炙甘草、白术、升麻、葛根升阳、益气、健脾,且重用当归补血、活血,共为君药;以羌活、防风祛风,泽泻、猪苓、茵陈、苦参淡渗利湿,苍术、苦参、黄芩、知母清热燥湿,共为臣药。主治湿热痹症,症见遍身骨节疼痛,肩背沉重,口苦,舌红,苔黄,小便热赤者。

从临床经验来看,本方所适合的病机,是气血亏虚,清阳不升,导致长期湿热困脾,留滞经络肌肉不去,而成湿热痹证。故这类患者大部分病痛日久,以上肢、肩背为甚,以酸胀沉重为特征,并有短气乏力、面色不华,食欲不振,口苦尿黄,舌苔黄腻等症。这类病例,临床所见极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