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起打不过廉颇用离间计诱赵国换帅?从战略战术角度揭秘长平之战

 一国之君历史 2023-10-16 发布于湖北

不少人认为长平之战是这样打的:秦将王龁率军攻打长平,赵将廉颇率军迎战,王龁打不过廉颇,于是秦国将白起换上,白起仍然不能击败廉颇,于是秦国用离间计诱使赵国把廉颇换下,把赵括换上,之后就是白起打赵括,白起引诱赵括主力出战,然后包围了赵括,46天后,赵括弹尽粮绝,在突围中战死,40余万赵军投降,被白起坑杀。

实际上真实的长平之战并非如此,比这要复杂得多,而且战场形势随时在变化,长平之战首先是王龁与廉颇交战,史书有记载其交战经过。

《史记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四月,王龁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统率军队,秦赵两军士兵时有交手,赵军士兵击伤了秦军侦察兵,秦军侦察兵斩杀了赵军名叫茄的副将。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夺下两个城堡,俘虏了四个尉官。

秦将王龁

七月,赵军高筑围墙,坚壁不出。秦军实施攻坚,俘虏了两个尉官,攻破赵军阵地,夺下西边的营垒。廉颇固守营垒,采取防御态势与秦军对峙,秦军屡次挑战,赵兵坚守不出。

最初,廉颇在长平部署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第二道是丹水,第三道是百里石,第一道防线被王龁攻破,双方开始在第二道防线对峙。

从王龁与廉颇的交战情况来看:廉颇率领的赵军节节败退,赵国丢失2个城堡,被攻破一处营垒,被俘虏4名尉官,被斩杀1名副将,秦国伤亡情况不详,只知道被击伤了侦察兵,秦国又处于进攻一方,可见秦军战斗力远超赵军。

廉颇见接连失利,于是坚守壁垒不战,秦军如果强行攻城,伤亡很大,此时秦赵双方陷入对峙,从战场形势来看,廉颇的做法是正确的,秦军攻势正猛,士气正旺,赵军出营作战不是秦军的对手,只能避其锋芒,坚守不战,但是廉颇的行为却触怒了赵王。

赵将廉颇

《三家注史记》卷73《白起王翦列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根据史书的记载,赵王对廉颇的态度是:多次派人责备廉颇,既愤怒廉颇数次失败,将士伤亡过多,又责备廉颇坚守不敢出战。虽然廉颇在前线的战略是正确的,但是赵王对廉颇是相当不满,早有换帅之心。

赵王为什么会要这样做?

打仗打的就是实力,赵国前线有45万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军队,对于粮食、后勤有着极大的压力,根据居延汉简的记载,汉代士兵一天的口粮是3斤粟,战国也差不多,45万人一天的粮食消耗量是135万斤,廉颇在长平前线打了4个月了,已经消耗粮食1.35亿斤。

《战国策 齐策二》: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赵孝成王

巨大的粮食压力让赵王没有办法再消耗下去了,赵国对外借粮又借不到,赵国就陷入一种矛盾的焦虑之中,按廉颇的战略,继续坚守不战,赵国没粮了,到时候还是败,不如趁现在还有点粮食与秦国决一胜负,就算失败了,也不至于全军覆没,大不了退出长平。

秦赵两军在长平开始对峙之时,双方朝廷都在讨论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战略,赵国朝廷之上,楼昌建议赵王向秦国求和,虞卿建议赵王用贵重的珍宝联合楚国与魏国,共同抗拒秦国,赵王听从了楼昌的建议,派出使者郑朱出使秦国。

赵国的这一决策是个严重的错误,长平之战是秦赵双方的生死之战,两国几乎都派出了倾国之兵,势必要击败对方,赵国向秦国求和就是主动在示弱,显示出赵国没法继续打仗的弱点,另一方面,秦赵双方一边打仗一边议和,其他诸侯国就不可能帮赵国合纵攻秦,那么在长平战场,赵国就是独自作战,没有援军,这就是秦国所希望的状态。

在秦国朝廷之上,秦国决定把赵国使者郑朱到达秦国议和的事大肆宣扬,目的是防止赵国合纵,在政治上孤立赵国,秦赵都在议和了,怎么可能合纵成功呢?

秦昭襄王

同时针对赵国的求和,秦国一方面假意迎合,另一方面实施反间计,准备迫使赵国换帅,继续在战场上击败赵军,同时秦国也把大杀器白起换上挂帅。

根据史书的记载,反间计是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的,与白起无关,范雎派出心腹门客到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贿赂赵王亲信,散布流言:秦军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廉颇很容易对付,很快会投降秦军。

赵王为什么会用赵括替代廉颇,主要有三个原因:

1、赵王对廉颇相当不满,一方面是廉颇打了败仗,另一方面是廉颇坚守不战,赵国粮食坚持不住了,这个原因是促成临阵换帅最主要的原因

2、赵王亲信对其说,秦军害怕赵括,秦人如果这样说,赵王肯定不信,但赵王的亲信被秦国重金收买,赵王听信了,这是秦国政治战的胜利。

赵括

3、赵括的父亲是赵奢,赵奢是赵国名将,在阏与之战大败秦军,是实实在在打败过秦军的名将,作为赵奢的儿子,赵王有理由相信赵括有能力打败秦军,赵王还把赵括找来询问一番,赵括认为自己有理由打败王龁。

秦赵双方换帅差不多是同时进行的,只不过秦国把白起换上是秘密进行的,赵国并不知道白起已经担任秦军主帅。

白起在长平之战前率军攻打韩国,导致韩国上党郡成为飞地,韩国准备把上党郡献给秦军,但上党太守冯亭却把上党献给了赵国,引发秦赵两国之间的战争,长平之战爆发前,白起大概率在韩秦两边边境地区,范雎的离间计奏效后,白起被调到长平战场。

接下来看看白起是如何对付赵括的,白起的战略战术是: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白起派出秦军先锋攻打赵军,然后显现出节节败退的样子,赵括急于决战,率领赵军主力追击秦军,形成孤军深入的姿态。

白起

《史记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白起命令2.5万秦军长途跋涉绕到了赵军主力背后,并切断了赵军主力的退路,这部分人主要对付包围圈中的赵军主力,防止赵军主力逃走,又派出5000骑兵插入赵军主力与营垒中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支孤立的部队,并切断的赵军的粮道,这部分人主要对付营垒中剩余的赵军,至于包围圈外围的秦军主力到底有多少人,史书没有记载。

秦昭襄王还亲自出马,到秦国的河内郡征兵,征发当地15岁以上的男子到长平战场的外围,负责阻击来自邯郸方向的赵国援兵与粮食,这部分人有多少数量,史书也没有记载,这部分人在长平战场的最外围,到达了赵军营垒的东边,形成了秦军包围圈最东边的外围屏障。

长平之战地图

面对已经陷入包围圈的赵括,他做出了不可思议的行为,赵括首战不利后,他居然带着赵军主力在原地修筑壁垒坚守,以等待救援,此时的赵国在长平战场已经有45万军队,不知道赵括在等谁的救援,赵国北方边军吗?整个长平之战,赵国都没有动用动军

长平之战最佳突围时机被赵括白白浪费,他在等待救援的同时,秦军在加固包围圈,分割赵军主力的秦军奇兵只有区区3万人,只是占据了险要的地势就围住了赵军,赵括没有拼死突围,而是等了46天,待到粮食吃完了,军心开始崩溃之际,才开始拼命突围,此时秦军早就把包围圈加固了,46天啊,可以做多少事!

赵括连杀8名都尉都难以稳定军心,赵军分兵轮番突围,但始终无法突破包围圈,赵括本人战死沙场,赵括一死,赵军无力再战,悉数投降秦军,除了放走240名年龄较小的赵军,余众被白起坑杀,长平之战的结果是:赵军主力全军覆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