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历原子弹成功爆炸,他为何说“心情平静”?

 城北十五里666 2023-10-16 发布于北京
1964年10月16日
位于中国新疆罗布泊的荒漠里
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震惊世界
时隔59年
那声惊天动地的巨响
依旧令人难忘
Image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基地
是位于青海的221基地
原221厂厂长王菁珩
见证了“两弹”研制成功的全过程
一起听这位老人讲述

这段不平凡的奋斗征程↓

Image

23岁的他来到金银滩 

这里艰苦远超想象

Image
1960年底

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工艺专业

毕业生王菁珩被分配到

位于青海金银滩的221基地

初到时,眼前的一幕让他印象深刻

“特别荒凉,厂房还在建设

吃的是青稞面、白菜汤

晚上要住帐篷

帐篷外不是狂风就是狼叫
Image

△221基地建设场景

1961年下半年
王菁珩参与工艺研究工作

才知道参加的就是原子弹研制事业

他回忆,虽然工作、生活环境很艰苦

大家的干劲却很足

“两条长凳子加一个门板,就是床了

桌椅板凳都没有

帐篷外零下二三十摄氏度

无煤取暖,大伙儿手都冻红了

把绘图板往床上一铺

坐在小马扎上拉计算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搞好工艺设计”
Image

△221基地建设初期,大伙儿居住的帐篷。

Image

一穷二白的条件下

硬是造出了“争气弹”

Image

王菁珩回忆

当时的中国经济、科技实力薄弱

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核材料的研制和生产都是难点

为攻克难关,221基地汇集了

我国众多顶尖科学家

Image

如今,221基地的一面墙上,镌刻着王淦昌、于敏等数十位“两弹”研制功勋的肖像。

当时,大家铆着劲儿要造出“争气弹”

没有先进计算设备,就用手摇计算器

科研人员加班加点啃下了“硬骨头”

王菁珩妻子饶冬金回忆

“他和同事经常工作到晚上

才洗澡出车间,吃上饭

回到家就精疲力尽了”

1963年3月,在科学家的领导下

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初步出炉

逐步完成结构设计环境试验

1963年底,221基地的原子弹爆轰试验

取得重大突破

Image
△221基地爆轰试验场旧址
Image

原子弹成功爆炸那天

他为何说“心情平静”?

Image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
举国欢腾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回忆起巨大的蘑菇云

在罗布泊腾空而起那天

王菁珩“心情平静”

他回忆,当时保密工作很严

“我暗暗地高兴,因为保密需要,

也没有什么'号外’,没有庆祝会”

当时,221厂的很多单位并不知道

原子弹是在这里研制成功后

总装出厂到罗布泊试验的

Image

那时,大伙儿心里还压着一个担子

那就是尽快研制出氢弹

“我们要把成就感、高兴

转化为攻克氢弹的动力”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
王菁珩和同事承担了

关键的能量传输裂变材料产品的精加工

他说,为早日实现目标

大家那会儿总是“加班加点干”

科研人员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终于,1967年6月17日

伴随着一声巨响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

Image

中国人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就实现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
Image

见证这段光辉历程

老人深感“我们过去的付出值得”

Image
“两弹”研制成功后

王菁珩和221基地的职工一起

继续在金银滩挥洒青春热血

而当战争的阴影逐渐淡去后

1987年6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

作出了撤销221基地的决定

历时5年多,完成核设施退役处理工作后

王菁珩和所有隐姓埋名奋斗了

30多年的职工一起

满怀不舍地离开了这片土地

Image

金银滩上艰苦卓绝的两弹事业已成往事

“两弹一星”精神却被传承了下来:

守卫山河的国之重器在传承迭代

载人飞船一次次飞上太空

中国空间站已迎来多批“客人”

王菁珩非常欣慰

想告诉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们:

我们在221厂的付出是值得的

是值得永远怀念的!”

Image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向所有“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
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