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袭击珍珠港:作者序

 A松毛岭634高地 2023-10-16 发布于山东
作者序
渊田美津雄 [日本]
[出自《袭击珍珠港》] 1949
   日本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八日(美国时间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这天,发生了一桩本世纪的重大新闻——袭击珍珠港事件。当时我是一个三十九岁的海军中佐,担任空中攻击部队总指挥官。岁月如流,转瞬间已经过了二十五个年头。
   去年(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七日,我列席了在檀香山举行的珍珠港事件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在檀香山蓬奇包尔国立陵园,肃穆地排列着那天在珍珠港阵亡的近两千名美军将士的墓碑。就在二十五年前的这一天因弹药仓中弹而被炸沉的“亚利桑那号”战列舰连同一百名官兵的遗体至今仍湮没在港内。在这艘战列舰的沉没处盖了一座纪念馆,人们称为“亚利桑那号纪念馆”。我在那里走了一遭,想起自己当初是敌军将士,内心尤感沉重。
   美国有一个团体叫“珍珠港事件幸存者协会”,它是由那天曾在以珍珠港为中心三英里内执行军务时幸存下来的那些陆海军官兵组织的。据说,该会的宗旨是告诫美国人民,绝不能让美国任何一块土地再次遭到象珍珠港事件那样的突然袭击。
   这个协会的大约三千名会员集中檀香山,参加珍珠港事件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二十五年后重逢,场面是很热闹的。但是,通过这些活动,我想起了在《伊索寓言》那类故事中的一个比喻:谎话一旦传播开来,再说真话也不成了。
   对于臭名昭著的珍珠港事件,且不说美国,连日本也包括在内,全世界许许多多人至今仍然认为是偷袭。
   前几年,美国竞选总统的时候,我正好在美国。共和党攻击民主党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好,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好,总是民主党掌权的时候把美国推入战争。”
   民主党立即回敬对方说:“珍珠港遭到了攻击,共和党掌权的话,难道就不打吗?”
   美国人民群众异口同声地赞同民主党的说法。他们认为,在珍珠港遭到攻击的情况下,即便当时执政的是共和党,也不能不卷入战争。
   听到这种争论,我认为所谓民主政治只不过是愚弄群众的权术。讲政治,就要把问题往深处再挖一下:美国究竟干了什么事,竟让日本袭击了珍珠港呢?
   这次河出书房通知我,它打算再版《袭击珍珠港的真相》(原书名)。我真想作一番修改,因为实际上要增补的内容是很多的。战后二十多年来,我八次东渡美国。有关珍珠港的文献和情报资料,凡能到手的,不拘巨细,几乎都收集了。所以,我可以自负地说,讲珍珠港事件,谁也没有我了解得多。但是,今天根据这些知识进行修改,恐怕反而有失本书的文献价值。因此,我决定不再修改。(因此,原书正文中作者用第三人称出现的形式仍然不变。)
   本书是我在昭和二十四年(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八日即珍珠港事件八周年之际写成的,最初由奈良市大和时报社出版。大和时报社是一家地方性报馆,缺乏出版书籍的经验,所以,未能再版,在国内销售不广。当时,许多取材于太平洋战争的报告文学泛滥一时,而且大多背离事实甚远,国民仍然了解不到真相。我感到,这是不幸的。有鉴于此,我便记述了珍珠港作战方案是如何制定、计划以及执行等的情况。
   珍珠港之作战,未曾经过长年研究和演习,而是因为被美国逼得走投无路,乃灵机一动,猝然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作为突然袭击的作战,取得了相应的成功。所谓成功,只是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象那样由一方获得大胜而开始的战争。至于说到袭击珍珠港的功过,不论从政治上或军事上看,对于日本来说,都是一次失败,而对美国却是胜利。
   从军事上说,珍珠港事件在时间上正好赶上作战方式发生了划时代变革的时候。
   自东乡海军大将在日本海海战中获得大胜以来,日本海军充满着海上争霸思想,主张依靠舰队进行决战,因此,认为在西太平洋迎击第一假想敌——美国太平洋舰队并歼灭它,便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而其战斗方式则是以战列舰为中心的舰队决战。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大和号”和“武藏号”两艘战列舰相继服役。虽说世界上有七大海洋,却没有一艘战列舰能与之匹敌,可谓极为鼓舞士气。然而,不幸的是,作战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日本袭击珍珠港之后,首先发觉作战主力已从战列舰转移到航空兵的,倒是挨了打的美国海军,他们迅速把海军改编为以航空母舰为中心的舰队编制;而日本海军却仍陶醉于所取得的超乎预料的战果,始终把战列舰奉为主力,一直准备着即将到来的舰队决战。最后,在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海军才发现战列舰已是无所作为的。有人说,这是日本海海战的幽灵在作祟,这样讲是有道理的。在这一点上,因实现了袭击珍珠港的设想而被誉为神将的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依我看,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员凡将。一方面日军的作战用兵思想落后;另一方面因飞机这一类轻便武器以其数量起决定性作用,而美国便通过大量生产赢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
   这里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袭击珍珠港的政治意义,与上述军事意义相比,更有利于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先在欧洲爆发,而纳粹德国以破竹之势直捣欧洲各地。如果听之任之,则整个欧洲很可能屈服于纳粹统治之下。于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决心使美国参战,以打倒纳粹。但是,当时美国人民对参战问题,意见是不一致的。这就希望能发生一桩大事件——如同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生的“路西达尼亚号”邮船 [ 译者注:一九二五年五月七日,载有许多美国旅客的三万二千吨英国“路西达尼亚号”邮船,在北大西洋被德国潜艇击沉。美国以此为借口对德宣战,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被击沉那样——作为参战的借口,从而动员人民投入战争。可是,希特勒不会上当,去干这种蠢事。这时,日德意三国缔结了军事同盟,罗斯福总统便利用了这个盟约。
   这就是说,成为日本的敌人,就等于成为纳粹德国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正在进行的日美和平谈判自然不可能达成协议,肝火旺盛的日本就会暴跳如雷,而这对罗斯福总统来说,则正中下怀。机灵的美国情报机关,早已破译了日本密码,得悉日本正在觊觎珍珠港。罗斯福总统对这件事是完全清楚的。然而,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海军上将,对这个情报却一无所知。于是珍珠港遭到攻击,美国太平洋舰队顷刻覆灭,丧失了三千名官兵。罗斯福总统把这一天称为“国耻日”,提出了“牢记珍珠港事件”这个口号,从而使美国人民团结一致,投入了战争。美国国内反对战争的呼声,从这天起再也听不到了。罗斯福总统的参战手法堪称出类拔萃。
   金梅尔海军上将却倒霉透顶。他承担了珍珠港失败的全部责任,因而葬送了前途。我认为这位将领是有才干的。对待这样一位珍珠港败将,理应再次给予机会,让他在太平洋战争中大干一番才是,而罗斯福总统却是无情的。金梅尔海军上将说、他准备明年写一本《珍珠港遭到袭击的真相》。因此,有关袭击珍珠港的政治意义,就有待拜读他的著作了。
   作为一部著作,《袭击珍珠港》一书不免贻笑大方。但我确信,本书作为文献却有极大的价值,于是再版问世,因为日本和美国战后出版的有关珍珠港事件的许多著作,几乎都大量引用了本书。
渊田美津雄
一九六七年七月 于西雅图市
  
  
   渊田美津雄:一九○二年生于日本奈良县。一九四一年为海军中佐,“赤城号”飞行队长,袭击珍珠港飞行部队总指挥官。一九四二年,参加中途岛海战。一九四三年,第一航空舰队参谋。一九四五年,海军总队参谋。现住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基督教传教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