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雨冷暖老邮差

 黄山五星 2023-10-17 发布于江苏

    文/本报记者 冯碧珩

    近年来,邮政局为邮递员配备了电动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不过几十年前,邮递员可都是骑着自行车,行走在城乡路上,投递信件报纸。

    ■路漫漫

    尽管记者提前预约了采访,可是到了投递站,约好的受访者又外出工作了,等他回来又忙前忙后的,来不及细聊。“年末正好是活最忙的时候,而且现在邮递员流动性大,你要求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员工,一下子还真不知道找谁好,要不我先说说自己的经历。”负责接待的徐建国现身说法,谈谈起了自己的经历。

    徐建国,目前就职于邮电局市场经营部,从业40多年。70年代,从部队转业后,他进入了邮政系统。最初从事的就是邮递员的工作。他还清晰记得,当时整理、准备完毕后,他们一般在7、8点左右出发,到晚上3、4点钟回到单位。第一条邮路是从当时的练塘市镇出发,走师桥、阳光大队、鸳鸯大队、建华,一直到尚湖湖甸附近,然后再绕回练塘市镇,全程40多公里。79年,他被调往莫城镇工作,当时的邮路他也记得清楚,市镇开始到东始、徐巷、池巷、凌桥、甸桥再回莫城,路程也挺远的

    ■历风雨

    干这一行,可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背着邮包,40多里路骑车行来,即使是部队里出来的他也觉得扛不住。刚开始,他一天下来,回到宿舍就只想躺着不动了。

    “我们当时骑自行车送件。不过很多时候,用不上它。当时农村的路都是土路,有些地方是田埂,不能骑车,许多地方你只能下车推行,好在尚湖回程的时候那段路还不错,自行车作用很大。平时都是骑、推、走结合,到了下雨、下雪天就更是难了,按照规定雨雪天气我们可以送一半的。但是我们都是宁愿晚点回宿舍,也要硬着头皮全部送完。因为不送完第二天你的邮包会非常重。”好在当年徐建国年轻,咬咬牙坚持下来了。成为习惯以后,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了。因为一直都处于在路上的状态,中午吃饭也不能回单位解决,他们一般都是采取搭伙的方式,算准中午时分进行到何处就前往当地食堂搭伙。在练塘镇工作时候,他就是去沙上村水产养殖农场的食堂搭伙的。

    ■多信任

    邮递员在当年是一份特殊的工作,带着一种荣誉感,总是能获得很多的尊重。徐建国从上班第一天就感受到了。为了让他熟悉线路,前三天由线上的老邮递员带着他走。一路行来,遇到相熟的村民,总会走上前来,聊上几句。

    不仅如此,村民对邮递员有绝对的信任,徐建国有些自豪地对记者说起了当年事,“那时候村里人家都是没有信箱的,去村里投递,有时候住户会不在家。他们此前都会和我说,哪扇窗没有关上,哪扇门没有锁,如果不在家,直接推开门、窗,放进去就可以了。”上海的下放工人,定期有从上海寄来的工资,相关信件是由他们投递的。由于是定期送达,到时候,邮路上的下放工人就等着他的到来。最让徐建国难忘的是颜巷桥的一位上海退休工人,这位老伯算准了他上门的时间,都会为他准备好一杯茶水,招呼他坐下来休息一下,聊上几句,“天气热的时候,他会冷好,等我到的时候可以直接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