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华夏渠氏源流及迁徙分布
2023-10-17 | 阅:  转:  |  分享 
  
- 1 -

华夏 渠氏源流及迁徙分布

渠怀勤 山东省滕州市 邮箱 tzquhq@126.com



渠姓作为一个古老姓氏,其人名常见于典籍。 古今文献

对渠氏 来源有多种说法, 且 得姓始祖不尽 一致 。 鉴此, 作者

通过 查阅 文献 , 对渠氏来源 及迁徙分布进行了浅略 探索 。

一、 渠氏源远流长,有史可稽

渠氏来源 主要有两种说法 ,文献记载如下:

(一)渠氏系自康叔,为渠伯之后 。

1、渠氏系自康叔,本为姬姓:

⑴ 南宋·罗泌《路史》: 叔封司寇,采康。有小王??

渠??之氏。

⑵ 清·张澍《姓氏寻源》:渠氏,《路史》云:渠,

康叔之后。

⑶ 清·陈廷炜《姓氏考略》:康叔之后。

⑷ 清·陈梦雷 《古今图书集成》 :明· 王圻《续文献

通考·氏族源流》:康叔名封为司寇,采於康成王,又以商

故地封之,统三监,为卫伯,至八世称侯,十世称公,后又

降称侯称君,凡三十七世而君角,灭于秦,有小王氏??渠

氏??。

⑸ 清·马骕《 左传事纬 》:王周一【姬姓】??宰渠

伯纠;祝襄卫九【姬姓】??渠氏,渠伯、渠子。

- 2 -

⑹ 臧励龢等 《中国人 名 大辞典·姓氏考略》:渠氏为

康叔之后。

⑺ 詹招琳(台湾) 《中华姓氏源流通谱》: 少典氏第

三十九代、黄帝轩辕氏第二十八代卫康叔:康叔名封,凡三

十七世而君角,灭于秦,有小王氏??渠氏??。

⑻ 马自毅、顾宏义《新译百家姓》: 源自姬姓。西周

时,卫国开国之君 卫康叔之后渠伯,为周王朝大夫,其支庶

子孙以祖上之名为氏,称渠氏,郡望:雁门。

⑼ 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辞典》:系自姬姓。

春秋时卫康叔之后,见《姓氏考略》。

⑽ 慕容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康叔之后。

⑾ 陈明远、汪宗虎 《中国姓氏大全》 : 为周代卫国始

祖康叔的后代。

⑿ 谢钧祥《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渠,出自

周代卫康叔之后(《路史》)。

2、渠姓源于渠伯,为渠氏始祖:

⑴ 唐·林宝《元和姓篡》: 渠,周大夫渠伯之后,卫

有渠孔,汉渠参封赞侯; 又据今人岑仲勉校《元和姓纂四校

记》载: 周大夫渠伯之后。 温校:据 姓觿二引“伯”下补“纠”

字,按类稿八祇云 渠伯之后。

⑵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 渠氏, 周大夫渠伯

之后,卫有渠孔,汉有渠参封赞侯; 于 是尚方监渠穆拔剑斩。

- 3 -

⑶ 宋 · 章定《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渠,周大夫渠伯

之后 ,卫有渠孔 , 汉有渠参封赞侯。

⑷ 明·凌迪知《古今万姓统谱》(万姓统谱): 渠,

周大夫渠伯之后。

⑸ 明·李日华 《 姓氏谱纂· 卷五 》 : 周大夫渠伯后,

汉渠参封赞侯, 渠仲宁,滕县人,精通地理,文皇召试,用

量天尺度地所言皆验。

⑹ 《钦定四库全书·氏族大全》: 渠,角音,雁门,

周大夫渠伯之后,后汉有渠参封赞侯。

⑺ 清·王夫之 《诗经稗疏》: ?? 称伯者如春秋渠伯、

凡伯、毛伯、召伯之类,其爵也,大司马卿也。

⑻ 清·马骕《 左传事纬 》:祝襄卫九【姬姓】??渠

氏,渠伯、渠子。

⑼ 清·陈梦雷 《古今图书集成》 : 渠姓部汇考:郑樵

通志,平声,渠氏周大夫渠伯之后。

⑽ 石玉新等《华夏姓氏考》:春秋时周大夫渠伯之后。

(二)渠氏赓续传承,为渠伯纠之后 。

1、 《春秋》及 “春秋三传”:

《春秋》:(桓公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

《左氏 春秋 传》:桓公四年【经】四年春正月,公狩于

郎。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传】夏,周宰渠伯纠来聘。

父在,故名。

- 4 -

《春秋公羊传》:桓公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

宰渠伯纠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宰渠伯纠何?下大夫也。

《春秋谷梁传》:(桓公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

来聘。

2、 《世本·秦嘉谟补本》:渠氏,有伯纠;宰渠伯纠。

3、 宋代王应麟《姓氏急就篇》: 渠氏,左传卫有渠孔、

渠子,周有宰渠伯纠,汉有尚方监渠穆,庄子齐有渠公。

4、南宋罗泌《路史》: 渠,畿内国,周大夫渠伯纠,

后有渠氏。

5、元·俞皋《春秋集传释义大成》: 夏天王使宰渠伯

纠来聘, 吴先生曰:宰渠伯,周宰渠伯也,纠渠伯之子,名

也。

6、 明·陈士元《姓 觽 》:渠,姓纂云: 周大夫渠伯纠

之后;千家姓云: 雁门族,左传卫有 渠孔御戎,庄子齐有渠

公,汉书有 渠复 絫封昆候,渠参封赞侯,渠穆为尚方监。

7、清·张澍《姓氏寻源》:《左传》卫有渠孔,周有

宰渠伯纠,后有渠氏。

8、清·黄本骥《姓氏解纷》:渠,雁门族,(姓纂)

周大夫渠伯纠之后,(左传)卫有渠孔御戎,(庄子)齐渠

公,(汉书)有渠复 絫封昆候,渠参封赞侯,渠穆为尚方监。

9、清· 陈梦雷 《古今图书集成》 : 渠氏,左传卫有渠

孔、渠子,周有宰渠伯纠,汉有尚方监渠穆,庄子齐有渠公。

- 5 -

10、清·陈厚耀《 春秋 世 族谱》 :周杂姓氏名号:渠伯

纠,桓四见渠氏伯纠名,渠国也。

11、清·马骕《 左传事纬 》 : 王周一【姬姓】??宰渠

伯纠。

12、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辞典》:周桓王之宰

大夫渠伯纠之后,见《元和姓纂》。

我国历代姓氏学著述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 成书于战国晚期的《世本》,是

我国第一部记载姓氏源流的姓氏著作,其王梓才辑本载:东

周诸臣之有氏可纪者??渠氏;东周同姓国诸臣之有氏可纪

者??渠氏 (1)。 《春秋》及 “ 春秋三传 ”记载 的 “ 渠伯纠来

聘”、“渠孔御戎”、“齐氏之宰渠子”,直接证明了 东周

时期渠氏存在的历史事实, 渠伯纠为 最早见于典籍记载者。

东周 之后 , 《春秋》及 “ 春秋三传 ” 注疏始见 渠伯,且

解读为 渠伯纠即是 渠伯。 宋 · 高闶 《 高氏春秋集注》: ??

渠伯皆王朝之卿士也 。 ?? 纠者宰渠伯之名也 。 宋·叶梦得

《叶氏春秋传卷二》:以邑爵见,如凡伯、渠伯者有书大夫。

宋 · 吕 祖 谦 《东莱吕太史春秋左传类编》: ?? 桓四年渠

伯 ??。 元·汪克宽 《春秋胡传附录纂疏》:宰,冢宰也;

渠氏伯爵,纠其名也。陵氏曰: ?? 渠伯书名贬之也。陈氏

曰:周大夫不名名宰渠伯聘桓也。元·吴澄《春秋纂言总例》:

渠伯(桓四年书,宰渠伯纠来聘,渠亦当是采邑之名,而伯

- 6 -

爵者也)。明·石光霁《春秋书法钩元卷一》:书爵,内诸

侯: ?? 宰渠伯 ?? 。 汉 · 何休 《春秋公羊传注疏》 : 称伯

者,上敬老也。 陈恩林《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

爵》:在周天子畿 内,土地无多,所以不封候而封伯,亦即

畿内伯。这种“伯”不是爵称,而是尊称。《祁县渠氏族谱》

辑嘉庆九年“重辑家谱序”中记载:粤考渠姓,自鲁桓公四

年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始知渠之一姓,自春秋时盖有之。

鉴此, 笔者认为 渠伯纠位居周朝冢宰 ,可谓 地位尊贵、 声名

显赫, 遂 被世人尊称为渠伯,渠伯与渠伯纠应为同一人。 至

于 元·俞皋《春秋集传释义大成》 记载: 吴先生曰,宰渠伯,

周宰渠伯也,纠渠伯之子,名也; 渠平撰 《吕梁渠氏史志宗

谱·渠氏源史》推论“渠伯与渠伯纠就是父子关系” 。 由于

能够 查到的典籍 有关记载甚少, 甚至 《春秋》及 “春秋三传”

也未提及渠伯纠父亲的名字,二者 父子关系缺乏充分证据 。

依据众多姓氏专著 ,渠伯 (纠) 为渠氏始祖已 是普遍共

识 。 宰渠伯纠者何?其称宰渠伯纠何? 《春秋公羊传》 曰 :

天子之大夫也 ; 下大夫也。 众多典籍 (2)(3)(4)注疏为: 宰,官;

渠,氏;伯纠,名也。这充分 证明 渠伯 (纠) 在周朝是一位

中央官制中的冢宰,主要 职责“ 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

均邦国” (5)。 郓城道光年间续修的《 渠氏 族谱》以及历次“族

谱叙”、《滕阳渠氏族谱》、《古丰渠氏家谱》、《吕梁渠

氏史志宗谱》、 《祁县渠氏族谱》、《口外渠氏族谱》等家

- 7 -

乘 均 有类似的记载。何谓冢宰? 唐·贾公彦 《周礼注疏》解

曰: 冢,大也。宰者,官也。西周·周公旦 《周礼·天官冢

宰第一》说: 乃立天官冢宰,治官之属:大宰,卿一人。小

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

六人。 据 《春秋》及 “ 春秋三传 ”记载, 他 担任 冢宰 的时期

显然 在(鲁)桓公四年( 公元 前 708 年 )“来聘”之前,此

时正是东周周桓王 时期( 公元前 719 年 — 公元前 697 年 )。

又据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 清·惠栋 《惠氏春秋左

传补注》、 清·库勒纳等 《 日讲春秋解义》和 何光岳《中华

姓氏源流史 ·周支姓氏 》 等记载 , 推断 渠伯 (纠) 的 受姓时

间为春秋初期。

谓之渠氏为“康叔之后”,多见于 南宋·罗泌《路史》

和 明代以后的姓氏专著。至于康叔的多少世后代受姓渠氏,

众多姓氏专著,甚或《世本》 、《 史记 》、《春秋世族谱》、

《春秋世族谱拾遗》等典籍均未提及 ,卫 康叔与 渠伯 (纠)

之间 的 昭穆关系 无从稽考。

关于渠氏来源的其它说法, 一是 何光岳《北狄源流史》

提出“渠氏,由沮渠氏简化而来??”、陈连庆《中国古代

少数民族姓氏研究》载“渠氏亦作大且渠氏,或沮渠氏” 。

北齐·魏收 《 魏 书 》 、 唐·房玄龄等 《晋书》 均 载 : 沮渠

蒙逊,临松 卢水胡 人,其先世为匈奴左沮 渠,遂以官为氏 。

查阅 《 魏书》 、 《晋书》、 清·万光泰《魏氏补证》、 清 ·福

- 8 -

申 《 改 姓 名 录 》 及 相关文献 (6)- (20), 沮渠氏之族属 多倾

向 “ 匈奴说 ” , 未 见沮渠氏改姓 或简化、通作 渠氏的 记载 ,

且从渠伯( 纠 ) 与 沮渠蒙逊 生存 的 时间来看, 二者相去甚远,

不可能有根本关联。 二 是 改自 蘧姓 说,见于 蔡云川、萧岐峻

《春秋先贤蘧伯玉》 , 书 载: “蘧姓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

因避祸而改姓,第一次改姓是在蘧伯玉第七世孙,即改蘧为

璩。第二次改姓是在蘧伯玉第二十七世孙,则改蘧为璩、渠、

瞿姓。两次改姓,且都有一部分地方的一部分人仍保留了蘧

姓”。 又载“ 渠姓也是古老姓氏之一,据传为卫国康叔的后

代。在血统上渠与蘧应同出于姬姓,为卫康叔后裔。康叔的

后人中有人名叫渠伯,曾在周任大夫,后世人即以他的名字

为姓即姓渠。 ?? 而蘧伯玉第二十七代孙,唐代蘧玉章为避

难分全家为璩、渠、瞿三姓,此后渠姓中就有了蘧伯玉的后

人。蘧、渠同音不同源,部分同祖蘧伯玉。至于哪一部分属

原渠姓,哪一部分属蘧改的渠姓,却已无据可考”。 部分文

献也可查见“渠、蘧、璩”相通的解释,如《世本·王梓才

辑本》:春秋之世,有同氏而异姓者??又卫之蘧即渠; 明

《洪武正韵》 :“璩,又姓,与蘧同出”; 清 · 陈廷烨 《姓

氏 考略》: 璩:即籧氏 ; 《 中华大字典》: 詎(讵)或作渠,

通蘧,渠 遽通;《康熙字典》:渠,音蘧,与 讵 同,又与遽

通。 “ 蘧”字笔画繁杂,且为生僻,除蘧 氏 、璩 氏 认同同源

外,蘧姓改为其他姓氏也 有例证 ,如 《濮阳县志》载:蘧瑗

- 9 -

故里具体在今濮阳县渠村乡渠村,渠村原为蘧村, 1958 年为

推广简化字改为现名。 自古以来, “ 改姓”见于典籍的不在

少数,姓氏 由繁改简、音同形异的情形也客观存在,以上 说

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三 是 蔡云川 等 “莒

国第十四代国君住在渠丘,世称渠丘公,为渠姓先祖”之说,

引自莒县史志编辑张同旭的口述。 东汉·应劭 《风俗通》载:

渠丘( 邱) , 系自嬴姓,春秋时莒国之君居于渠丘 (今山东

安丘南 ),故谓之渠丘公,因邑为氏。 古代典籍 和历代姓氏

专著均无 渠丘公与渠氏有关的记载,以上说法无法成立。

二 、渠氏 以邑为氏,有迹可循

查阅文献,以邑名命为渠氏的记载有:

1、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渠,周地。

2、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 氏族目录· 以邑为

氏:渠。

3、 南宋·罗泌《路史》 : 昭二十六,渠,周地(即 《左

传·昭公二十六年》载: 七月己巳,刘子以王出。庚午,次

于渠 )。

4、 元·吴澄 《 春秋纂言》: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

宰,冢宰,渠邑伯爵,纠名也。

5、元·吴澄《春秋纂言·总例》:渠伯,桓四年书宰

渠伯纠来聘,渠亦当是采邑之名,而伯爵者也。

6、 清·惠栋 《惠氏春秋左传补注》 : 四年,经渠伯纠,

- 10 -

注渠氏,案渠,周邑,昭廿六年传刘子以王出,次于渠,注

云:周地,然则伯纠葢氏于邑者。

7、 清 · 秦蕙田 《五礼通考·卷二百七》:次于渠,杜

注周地,即阳渠也。

8、 清 · 库勒纳等 《 日讲春秋解义·卷五十五》: 渠,

杜注周地,按即周阳渠也,在今洛阳县,亦名九曲渎。

9、 北魏 · 郦道元 《水经注 ?谷 水 》 : 按陆机《洛阳记》、

刘澄之《永初记》言,城之 西 面,有阳渠,周公制之也。 ??

亦谓之九曲渎。《河南十二县境簿》云:九曲渎在河南巩县

西,西至洛阳。

10、 清·徐文靖《 管城硕记 》 : 水经注,洛水又东 , 合

渠谷水,水出宜阳县南女几山,是渠伯食采于渠,非渠氏也。

11、 《汉语大词典》 : 渠, 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巩县西。

“ 以邑为氏”有别于“以国名为氏、以乡亭名为氏、以

居住地为氏”,均属于“以地名为氏”范畴。邑即采邑,也

称食邑 、采地或封地,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

姓卿大夫的封地,这些卿大夫的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

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 (21)。 渠氏,以邑为氏,或渠,周邑 、

周地等, 此“邑”应是 晋·杜预 《春秋左传正义》、清·惠

栋 《惠氏春秋左传补注》、 清·秦蕙田《 五礼通考》、 清·库

勒纳等 《 日讲春秋解义》、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 ?谷 水注》、

《河南十二县境簿》和 谢钧祥《 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

- 11 -

袁义达等《中国姓氏大辞典》 等记载的东自河南巩县西、西

至洛阳的 周公制阳渠,亦名九曲渎。 谢钧祥《 中原寻根:源

于河南千家姓》载 “ 中华姓氏有将近五分之一起源于今河

南 ” , 渠姓位列其中 。袁义达 等 《中国姓氏大辞典》:渠,

故地在今河南洛阳西北,以地名为氏。这些与各地纂修的渠

氏族谱记载基本相符,充分说明了渠姓 起 源于 河洛地区 、受

姓于 阳渠(即九曲渎) 的历史事实。

有关渠国的说法, 南宋·罗泌《路史》载: 渠,畿内国。

宋·崔子方《崔氏春秋经解》、宋·戴溪《春秋讲义》 、清·陈

厚耀《 春秋 世 族谱》 等典籍记有:渠伯纠, 渠国也、 渠国伯

爵,就连网络杜撰的“ 公子川韦 ” ,也说是战国时期渠国人。

查阅文献,不仅《左传》、《史记》等经史未有渠国的踪影,

而且臧励龢《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

究所《中 国 历史地名辞典》、 魏嵩山 《中 国 历史地名大辞典》、

张轸《中华古国古都》、何光岳 《中原古国源流史》、陈世

强 《遗失的古国》 、马世之《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 高光

晶《中国国家起源及形成》 等 近代书籍 也未查到渠国的记载。

否则, 渠氏 便是“以国为氏”更为荣耀,也就见不到“以邑

为氏”的记载了。

“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

“望”是名门望族,即 一郡之中 贵显 的氏族 (22) (23)。 明·陈

士元《姓 觽 》、 《万姓总谱》、《钦定四库全书·氏族大全》 、

- 12 -

清·黄本骥《姓氏解纷》、袁义达 等 《中国姓氏大辞典》均

记载:渠(氏), 雁门族、 雁门郡或 雁门。窦学田《中华古

今姓氏大辞典》附“古代郡县今指” 显示,雁门:战国时赵

置雁门郡 ,秦汉因之, 辖境相当今山西宁武县、雁门关以北,

大同市、浑源县以西,和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 那

么, 渠姓发源地阳渠(即九曲渎)相距 雁门郡千里有余,山

高路险,地处偏远,又与 匈奴毗邻,为何渠氏在此繁衍生息?

这确是一个难解之谜。 历史上,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

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 不止一个郡望,尤

其人口众多的大姓,往往有多种渊源,多个支派,每种渊源

支派都有可能形成一个郡望。 笔者 认为,渠氏发源于 阳渠(即

九曲渎),其中一个支派迁聚 (或起源) 雁门郡辖境,历经

发展,遂为 望族,称之 雁门郡,但它并非代表迁居于其它地

区的渠氏家族。

三 、渠氏 聚族 发展 , 地域集中

仅通过 宗亲联络、家谱收集、 网络搜 索 等方式 获得的信

息,渠氏 历久 聚族而居 于山西、山东、江苏、河南、河北、

内蒙古等省 60 余 个 县(市、区) 。 特别 是历经 山西洪洞大

槐树移民 (24)(25), 渠氏分布地域愈加广泛。 渠氏主要分布区域

(收集不全) 山西: 太原、 榆林(横山)、 晋中(祁县、平

遥、太谷 ) 、吕梁(离石、 方山、 汾阳)、阳泉(盂县)、

大同( 天镇 )、忻州(五台)、 运城 等 ; 山东:枣庄(滕州、

- 13 -

薛城、市中、台儿庄、山亭)、菏泽(郓城、 东明、单县、

巨野、 鄄城 )、济宁(曲阜、邹城、泗水、汶上、微山、兖

州、 金乡)、 聊城(莘县) 等 ; 江苏 : 徐州 (丰县、沛县、

徐州、邳州等 ); 河北 : 石家庄 (定州 )、张家口(宣化、崇

礼、康宝)、衡水( 桃城 )、 唐山(迁安)、保定( 望都 )、

邢台( 隆尧 )等; 河南: 南阳( 镇平、 卧龙、独山、南召 )、

平顶山( 汝州、 宝丰 )、周口( 太康 )、开封( 祥 符、杞县、

尉氏、 通许 )、驻马店( 确山 )、 焦作(武陟)、安阳(滑

县)等; 陕西( 汉中 );北京:房山(石楼);内蒙古: 呼

市( 市区、土左旗 )、包头、乌兰察布( 集宁、商都 )、 巴

彦淖尔等。

由此可见,由于近代之前人们活动 范围局限,而且婚姻

半径较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 尤其 渠氏发源地以 西为异族

活动地域,生存条件恶劣,这样便形成了以东周都城 洛邑 (今

河南洛阳 )为中心,半径在 600 公里左右范围内的南部、东

部、北部渠氏 人口 聚族分布,客观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

律 (26)和 人口较少的姓氏地域性 强 的特点 (27)。

目前,全国渠姓人口 具体有多少,至今仍是一个未知数。

网络查见: 根据人口普查统计,每 10 万人当中约有 5.82 个

渠姓人,全国渠姓人口大约有 75000 余人。虽然 人口相对稀

少,出现名人的概率较小,但历经 朝代更迭 ,仍成就了一代

又一代渠氏名人。 周代有 渠伯纠 、 渠孔 、 渠子 , 汉代有渠穆、

- 14 -

渠参 、 功显君 渠氏、 渠乃始,宋代有 渠成, 明 代有 渠澄清、

渠仲宁、渠玑、渠泰、渠温 、渠永昌、渠兆昌、 渠家桢,清

代有 渠源博、 渠源潮、渠源浈、 渠本翘等, 现代渠氏名人更

是数不胜数。

结语: 华夏渠氏,源于黄帝,本为姬姓,系自康叔,始

祖渠伯(纠)。少典氏第三十九代 、黄帝轩辕氏第二十八代

卫康叔 ,姬姓,名封, 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

周武王同母少弟,因获封 庚(康,通假,见 清华简《系年》 )

丘 ,故称康叔或康叔封。周成王即位后,因参与平定“三监

之乱 ”有功 , 徙封于 殷商故都朝歌 (今河南淇县 )始建卫国,

为卫国第一代国君。鲁 桓公四年(前 708 年)前,康叔的后

人被分封至 东周京畿 王城 洛邑 (今河南洛阳 )附近 阳渠(即九

曲渎), 以邑为氏,称之渠伯纠,尊称渠伯。渠伯 在东周时

期任周桓王之冢宰 ,鲁 桓公四年夏,周天子使其出聘鲁国,

遂被后世尊奉 为渠氏始祖。 二千多年来, 渠伯的后人 一脉相

承,生生不息,成为渠氏繁衍发展的不竭源流,一直延续到

今天。

参考资料



(1)汉 · 宋衷注 .清·秦嘉谟等辑 .世 本 ·王梓材 辑 本 〔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7

(2)汉 · 何休 .春秋公羊传注疏

- 15 -

(3)晋·杜预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4)唐·孔颖达疏 .春秋左传正义

(5)西周·周公旦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6)姚薇元 .北朝胡姓考 〔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62

(7)马秀英 .北凉沮渠氏族源考辨 〔 J〕 ,西夏研

究 ,2016,(03):97-102

(8)赵向群等 .卢水胡源起考论 〔 J〕 , 简牍学研究 ,

1997,(6):230-236

(9)王兴振 .北魏太和改姓研究 〔 C〕 , 山东: 两岸四地

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暨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论坛论

文集, 2013: 29-42

(10)尚志迈 等 .关于魏孝文帝改汉姓之思考 〔 J〕 ,张家

口师专学报, 2001,l7( 5 ):1-4

(11)杨荣春 .从卢水胡酋豪到凉王 — 沮渠蒙逊称王史迹

述略 〔 J〕 ,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8,39(6):51-27

(12)何光岳 .北狄源流史 〔 M〕 ,江西 : 江西教育出版

社 ,2002

(13)向熹 .漫谈中国历史上的改姓 〔 J〕 , 文史 杂志, 2000,

( 2): 20-22

(14)赵卫霞 .浅谈古代少数民族改汉姓 〔 J〕 , 青年文学

家, 2015,( 8): 186-187

(15)吴洪琳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汉化 〔 J〕 , 西北农

- 16 -

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3 卷第 3 期 2003 年 5 月

(16)张书宕 .我国古代的改姓问题 〔 J〕 ,汉语学习 .1 9 9

5 年 第 3 期

(17)王盛婷 .北朝碑刻胡姓改化姓氏词初探 〔 J〕 , 西华

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46-52

(18)王泉根 .古人的改姓 〔 J〕, 文史知识 , 1986,( 8):

52-54

(19)乔志霞 .中国古代姓氏 〔 M〕,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

社 , 2015

(20)吴建华 .西汉至隋朝北方强势民族兴衰罔论 -兼谈洛

阳古代石刻少数民族姓氏及民族融合 〔 J〕 ,河洛史志 , 2006,

( 2): 9-13

(21)牛汝辰等 .源于地名的中国姓氏 〔 M〕,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 1988

(22) 叶公超等 .重编国语辞典 〔 M〕 ,台北:台湾商务印

书馆,民国七十年

(23) 戴桂蓉 .现代 汉语辞海 〔 M〕 ,北京: 北京广播学

院音像教材出版社 , 2002

(24)葛剑雄 .中国移民史 〔 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

(25)张清 . 洪洞大槐树移民志 〔 M〕 ,太原 : 山西人民 出

版社, 2000

- 17 -

(26)袁义达等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 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7)任玮 .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的变化 〔 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5( 2 ): 35-39





渠怀勤 联系电话 13863257196

献花(0)
+1
(本文系如虎添翼A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