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中广东著名的红色报刊

 哈哈狮的信箱 2023-10-17 发布于广东

图片
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报刊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锐利武器,被称为“人民的喉舌”“抗战的号角”。广东红色报刊以其传播及时性、内容丰富性及信息连续完整性,在传播党的思想、宣传抗日主张、动员广大民众、记录英雄事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广东区党委机关长年设在香港,且历史上粤、港、澳具有传统的密不可分的地缘关系,故本文介绍纳入了当时港澳地区部分红色报刊。)

图片





1



 《救亡日报》

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1937年8月24日创刊于上海,后迁至广州。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辑。

图片

《救亡日报》(广州版)十日合订本第一辑


该报迁至广州后,社址设在广州市长寿路(现曙光路)。1938年元旦正式在广州复刊。该报(广州版)坚持为民族、为大众“鼓”与“呼”的办报方针,宣传抗战救国,号召民众团结一致奋起抗日。该报的复刊号上登载了郭沫若的复刊词《再建我们的文化堡垒》。在广州出版期间,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巧妙地派遣省委宣传部长饶彰风,以作家身份与该报保持正常的联系,使该报在宣传舆论上密切配合广东省委开展工作。广州沦陷后,该报于1938年10月21日停刊,在广州共出版10个月之久,此期间确实办成了复刊词中提到的“华南抗战文化堡垒”。

2



 《救亡呼声》

1937年8月在广州创办发行的《救亡呼声》旬刊,是中共支持和领导的进步群众团体“救亡呼声社”的社刊。

图片

《救亡呼声》第二卷第六七期合刊
当时国民党广东当局中一部分要求抗战的开明人物,其中以省党部书记长谌小岑为突出代表,组织一个青年团体,作为争取和掌握青年及文化界的组织形式。中共广东组织的(吴济生,后任中共广东省委青委书记)、虞焕章(杨康,后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长)知道后,决定给予支持,尽可能利用国民党省党部的关系,在广东建立公开合法的统一战线群众团体。
《救亡呼声》编辑委员会由7人组成,其中谌小岑、瞿缓为国民党员;黄泽成、容惠兰为中共党员;邓明达、卓炯、何希齐是进步青年。编委中中共党员和接近党的青年占了绝对优势。该刊成为了当时较有生气的、进步的、统一战线性质的刊物。至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在一年零两个月中,该刊共发行了20多期。

3



 《大路》

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机关刊物。1937年6月25日在香港创刊。饶彰风任主编。
该刊适逢蓬勃高涨的抗日救亡新形势而创刊,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党的喉舌的作用,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该刊第8期曾开辟专号,公开表明共产党人真诚合作、团结抗日的坚定立场,平息了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主办的《中山日报》与广东文化界救亡协会主编的《民族日报》的论争,受到了党内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4



 《抗战大学》

中共广东组织编印出版的刊物。1937年11月1日创刊于广州,为半月刊。中共党员(又名温京、陈华)任主编。

图片

《抗战大学》创刊号

5



 《新华日报》广州分馆

1938年1月11日,中共在国统区的公开党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经过国共两党高层协商,同年4月《新华日报》在广州设立分馆。

图片

新华日报

其馆址设在广州汉民路(今西湖路)40号。分馆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领导,张尔华任经理,李锋任分馆中共支部书记兼发行部主任。该报每天用飞机由汉口将《新华日报》纸型运来广州印刷并发行。由于当时广东政治环境较为宽松,加上中共广东省委亦把推销党报作为党内主要工作之一,故广东的进步报刊舆论宣传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1938年5月、1939年8月,国民党广东当局先后对大批进步书刊实施查禁。中共广东省委在广州发动了一场反对查禁书报的斗争。廖承志出面领导各界人士与政府当局交涉。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国民党广东当局不得不做出让步,恢复《新华日报》广东分馆的发行业务。

6



 《新华南》

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刊物。1939年4月1日创刊于粤北韶关。

图片

《新华南》第二卷第六期

在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持久阶段,更好地领导广东的抗日斗争,中共广东省委决定以抗日统一战线的名义创办该刊,以合法占领华南抗日舆论宣传阵地,动员民众反抗侵略,宣传我党在抗日时期的各项方针、路线。先后担任编委的有尚仲衣、任毕明、何家槐、石辟澜、李章达、张文、李筱峰、谷风谭天)、陈原、魏中天等。该刊创刊号问世以后,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行销粤、桂、湘、赣、闽和香港等地,对中共广东组织在领导抗日斗争中宣传党的主张,在思想领域团结全省人民共同抗战起了很大作用,被誉为是“华南人民团结抗日的号角”。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强迫《新华南》等进步杂志停刊。

7



 《华商报》

抗战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的、以统一战线报纸形式出现的、在香港公开出版发行的爱国民主报纸。

图片

上图至下图(均左起):廖承志、邹韬奋、夏衍、范长江、乔冠华
1941年初,大批不堪忍受国民党专制的文化人士纷纷从内陆转赴香港。周恩来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利用香港这一特殊社会环境,建立一个对外宣传据点,创办一份自己的报纸。廖承志邹韬奋、夏衍、范长江、乔冠华等人商议,决定创办《华商报》,于4月8日以晚报的形式创刊发行。该报由廖承志担任总领导;邓文田任总经理兼督印,邓文钊任副总经理,范长江任副总经理。邹韬奋、夏衍、张友渔、胡绳等参与工作。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其主要内容。《华商报》的抗战宣传有策略、有视野、生动活泼,形成了自已的鲜明特色,吸引着众多读者,在海外侨胞中享有很高声望。随着《华商报》的创刊和5月中共香港文委的建立,标志着由中共领导的香港抗战文化基地的建立。12月12日,香港《华商报》被迫停刊。1946年1月复刊。

8



 《前进报》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机关报(1943年12月东江纵队成立后为东纵机关报)。

图片

《前进报》社旧址(位于深圳龙岗区坪山石灰陂村)。


图片


图片

1944年6月11日出版的《前进报》刊登了两封美国飞行员写给东江纵队的感谢信。


1942年春,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广东人民抗日总队成立,总队政治部将《东江民报》改为《前进报》,于同年3月29日正式发刊。社长为杨奇,副社长涂夫。报社旧址位于深圳石灰陂村。
《前进报》创刊后很快就成为华南抗日游击队强有力的宣传工具,被称为“另一个炮火连天的战场”。该报主要任务是宣传群众,激励战士,打击敌人,及时传达中共中央政策和对时局的主张。该报除了注重政治性,还注重面向大众,体现地方特色,版面活泼生动,新闻特色以“短”“多”见著。1945年春天,报社随政治部迁到罗浮山朝元洞。《前进报》成为华南抗日根据地办得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前后出版了100多期。1946年6月30日,东江纵队奉命北撤山东烟台,该报光荣地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9



 《人民报》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前身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区纵队)机关报,创办于1945年1月,由政治部主任刘田夫直接领导,随司令部在鹤山、高明驻地出版,是油印四开四版。

图片


《人民报》创刊后,大力宣传中共广东省委对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挺进粤中的任务,揭露国民党军队当时全面溃退的真相,号召粤中人民起来组织抗日武装。该报还对中共发动群众建立粤中抗日根据地的事迹做了大量的报道。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斗争,在新会、台山、高明、鹤山、开平、恩平、阳春、阳江、罗定、云浮、新兴等地散布了革命种子,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人民报》也印发到上述地区。该报于1946年夏停刊。

10



《抗战旬刊》与《正义报》

抗战时期珠江纵队报刊。

图片


1939年,广游二支队政训室主任刘向东严尚民黄柳言等在番禺县南部创办《抗战旬刊》作为广游二支队的机关报。1942年4月,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决定将《抗战旬刊》改名为《正义报》,不定期出版。1943年10月,《正义报》社随广游二支队指挥部领导机关转移到五桂山区。
《抗战旬刊》《正义报》任务是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抗日主张,加强部队的革命化建设,扩大政治影响,及时传播上级党委的指示等,还及时地报道部队的战果和战况,表彰战斗中的英雄事迹。报纸在教育群众、宣传群众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正义报》从1942年夏至1945年5月,共出版24期。1945年5月改为《大众报》。

参考资料:

①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红广角》2011年第9期

②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南粤抗战纪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

③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编《丰碑-广东省革命老区图文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图片


责编:卢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